【养生健体】100天学中医食疗(四)
【养生健体】
100天学中医食疗(四)
作者:郭海英
第7周
●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此外可伴见皮肤瘙痒,易生痈疖等。实验室检查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长期发展可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引起多种并发症。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达100万~200万人,其发病率已超过人群的2%~4%,其中以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以致肺燥胃热,肾阴亏损发为消渴。临床根据症状辨证分为燥火伤肺、胃燥津伤、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证型。
【燥火伤肺】
1.临床表现:口渴引饮,随饮随渴,尿频量多。舌红少津,苔薄乏津,脉洪或数。
2.常用食疗方
(1)蚌肉苦瓜汤
配方:苦瓜250g,蚌肉100g。
制法:将活蚌用清水养2日,取蚌肉洗净,与苦瓜同放锅内,加清水适量共煮汤,熟后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除烦止渴。
用法:佐餐食用。
(2)玉竹粥
配方:玉竹15~20g(鲜者用30~60g),粳米100g,冰糖少许。
制法:先将新鲜肥玉竹洗净,去掉根须,切碎煎取浓汁后去渣,或用干玉竹煎汤去渣,入粳米,加水适量煮为稀粥,粥成后放人冰糖调味,稍煮一二沸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生津止渴。
用法:可作早晚餐食用,5~10日为1个疗程。
【胃燥津伤】
1.临床表现:多食易饥,形体消瘦,烦热汗出,大便干燥,喜饮尿频。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有力。
2.常用食疗方
(1)葛根粉粥
配方:葛根粉30g,粳米100g。
制法:粳米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改文火再煮半小时加葛根粉拌匀,至米烂成粥即可。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用法:每日早晚服用,可连服3~4周。
(2)百合枇杷藕羹
配方:鲜百合30g,枇杷30g,鲜藕10g,桂花2g。
制法:藕切成片,枇杷去核,与鲜百合加水同煮,熟时用淀粉勾芡成羹。食用时调入桂花。
功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用法:可作早晚餐或作点心食用。
【肝肾阴虚】
1.临床表现:尿频量多,尿如脂膏,口干唇燥不多饮,形体虚弱,腰膝无力。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2.常用食疗方
(1)山药玉竹鸽肉汤
配方:白鸽1只,淮山药30g,玉竹20g。
制法:白鸽洗净入锅,加山药、玉竹、清水适量,煮至鸽肉烂熟后,放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养阴益气,滋补肝肾。
用法:每日1次,食肉喝汤,可常服。
(2)鳖鱼滋肾汤
配方:鳖鱼1只(500g左右),枸杞子30g,熟地黄15g。
制法:将鳖鱼洗净切块,加枸杞子、地黄、料酒和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煨炖至肉熟透。
功效:滋补肝肾,滋阴养血。
用法:可佐餐食用或单食。
【阴阳两虚】
1.临床表现:小溲频数,混浊如膏,甚或小溲无度,尿量多于所饮,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舌淡少苔,脉沉细无力。
2.常用食疗方
(1)猪胰海参汤
配方:海参3只,鸡蛋1个,猪胰1个,地肤子10g,向日葵秆芯10g。
制法:将海参泡发,去内脏洗净切小段,猪胰切片,鸡蛋打入盘中,打匀,放入食盐,调入海参和猪胰,上屉蒸熟,出锅后倒入沙锅中,加水煎煮,煮沸后,将用纱布包好的地肤子和向日葵秆芯放入锅内同煮40分钟即可。
功效:补肾益精,除虚热。
用法:可作辅食或作点心食用。
(2)鲜奶玉露
配方:牛奶1000g,炸胡桃仁40g,生胡桃仁20g,粳米50g。
制法:粳米淘净,用水浸泡1小时,捞起沥干水分,将四物放在一起搅拌均匀,用小石磨磨细,再用细筛滤出细茸待用。锅内加水煮沸,将牛奶胡桃茸慢慢倒入锅内,边倒边搅拌,稍沸即成。
功效:补脾益肾,温阳滋阴。
用法:早晚服食,连服3~4周。
●失眠
失眠是指经常性睡眠不足,或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睡,甚至彻夜难眠的一类病证。由于睡眠不足,临床常伴有头昏头痛,四肢疲乏,心悸健忘,心神不宁等症状。本病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顽固性的失眠能长期给患者带来不可名状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的依赖性,造成恶性循环。
失眠属中医“不得眠”“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因长期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以致心失所养或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肾等脏功能失调亦密切相关。根据临床症状一般可分为心脾亏虚、心肾不交、肝郁化火等证型。
【心脾亏虚】
1.临床表现:不易入睡,多梦易醒,神疲困乏,面色少华,心悸怔忡,口淡无味,纳呆,食后腹胀,易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常用食疗方
(1)龙眼莲子羹
配方:龙眼肉20g,莲子(去衣)20g,百合20g,冰糖2 0g。
制法:先用开水浸泡莲子,脱去薄皮,百合洗净,开水浸泡。将龙眼肉、莲子、百合、冰糖放人大碗中,加足水蒸透,即可食用。
功效:补益心脾。
用法:早晚服用或作点心服食。
(2)双仁粥
配方:酸枣仁、柏子仁各10g,红枣5枚,粳米100g。
制法:先煎酸枣仁、柏子仁、红枣,取汁去渣,同粳米煮粥,粥成调入红糖稍煮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用法:每日1~2次,空腹温热食。
【心肾不交】
1.临床表现:心烦不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脊酸软,神疲倦怠,心悸健忘,男子阳萎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数。
2.常用食疗方
(1)白鸭冬瓜汤
配方:白鸭1只,茯神30g,麦门冬30g,冬瓜500g。
制法:茯神、麦门冬用纱布包后放入洗净的鸭腹内,加水1000~1500ml,先煮30~40分钟,然后放入冬瓜,煮至鸭肉、冬瓜烂熟,用盐、味精调味。
功效:宁心清热,滋阴安神。
用法:吃鸭肉和冬瓜,喝汤汁,分2~3餐食完,可常食。
(2)竹叶莲桂羹
配方:新鲜苦竹叶50g,莲子20g,肉桂2g,鸡蛋1个。
制法:竹叶、莲子熬水,莲子煮熟,肉桂细研成粉,鸡蛋打散,将竹叶、莲子水(沸水)倒人打散的鸡蛋内,即入肉桂粉,搅拌均匀,根据喜好加入食盐或白糖调味。
功效:安神,交通心肾。
用法:作早晚餐服用。
【肝郁化火】
1.临床表现:急躁易怒,多梦易醒,甚则彻夜不眠,焦虑不安,胸胁胀闷不舒,或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2.常用食疗方
(1)阿胶佛手羹
配方:阿胶5g,佛手片10g,柏子仁15g,鸡肝1具,冰糖20g。
制法:柏子仁炒香研粉,阿胶加水烊化,佛手片、冰糖加水煮开,鸡肝捏烂,粗布包裹,在佛手冰糖开水中用勺来回挤压,再倒入已烊化的阿胶中,兑入柏子仁粉,搅匀即可食用。
功效:补血养血,安神除烦。
用法:作早晚餐食用。
(2)桑椹茉莉饮
配方:桑椹20克,百合20g,茉莉花5g。
制法:桑椹、百合浓煎,将沸汤倒入装茉莉花之容器中,加盖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补血安神开郁。
用法:每日1剂,分早晚服食。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病程缓慢,呈长期反复发作。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大部分患者以上腹部胀闷不舒或疼痛,伴食欲不振,暖气,恶心等为主要表现。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者可同时存在。慢性胃炎主要由急性胃炎迁延不愈,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对胃黏膜强烈刺激,鼻腔、口腔、咽喉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累及胃黏膜,以及免疫等因素所致,其病因迄今尚未明了。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病证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或由嗜食辛辣,饮酒过度,脾胃受损;或长年服药,误中药毒,胃伤不复;或因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因情志不和,肝气犯胃,以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为本病。临床辨证主要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中焦湿困、胃阴不足等证型。
【肝胃不和】
1.临床表现: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嗳气则舒,食欲减退,或呕吐吞酸,遇情志失调则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2.常用食疗方
(1)胡萝卜炒陈皮瘦肉丝
配方:胡萝卜200g,陈皮10g,瘦猪肉100g。
制法:胡萝卜切丝,猪肉切丝后加盐、黄酒拌匀,陈皮浸泡至软切丝。先炒胡萝卜至八成熟后出锅,再用油炒肉丝、陈皮3分钟,加入胡萝卜丝、少许盐、黄酒同炒,加水少量焖3~5分钟,撒入香葱即成。
功效:宽胸理气。
用法:佐餐食用。
(2)金橘饮
配方:金橘200g,白蔻仁20g,白糖适量。
制法:金橘加水用中火烧5分钟,再加入白蔻仁、白糖,用小火略煮片刻即可。
功效:疏肝解郁,调和脾胃。
用法:每日1剂,或随意食之。
【脾胃虚寒】
1.临床表现:脘腹痞胀或隐痛,喜温喜按,食欲减退,间或泛吐清水,面黄消瘦,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濡缓。
2.常用食疗方
(1)丁香鸭
配方:公丁香5g,肉桂5g,草豆蔻5g,鸭子1只(约1000g)。
制法:鸭子去内脏洗净,公丁香、肉桂、草豆蔻用清水3 500ml煎熬2次,每次20分钟,滤出汁,约3000ml,将药汁倒入沙锅,放人鸭子,加葱、姜,用文火煮至七成熟,捞出晾凉。在锅中放卤汁,将鸭子入卤汁煮熟,捞出,卤汁中加冰糖10g及少许盐、味精,再放入鸭子,用文火边滚边浇卤汁,皮色红亮时捞出,抹麻油即成。
功效:理气温中止痛。
用法:鸭子切块装盘,佐餐食用,可常食。
(2)猪肚煨胡椒
配方:猪肚1只,胡椒9~15g。
制法:将猪肚洗净,胡椒粉研碎后放人猪肚内,用线扎紧猪肚口,文火煨炖,待猪肚熟后调味即可。
功效:温胃散寒。
用法:每2~3日1只,饮汤食猪肚。
【中焦湿困】
1.临床表现:胃脘胀痛,口渴不多饮,身体困重,胸闷不舒,舌质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2.常用食疗方
(1)砂仁焖猪肚
配方:猪肚500g,砂仁10g。
制法:将猪肚反复漂洗干净,砂仁洗净,打碎。把砂仁放人猪肚内,起油锅,用生姜片爆香猪肚,加水煮沸,去沫调味,文火焖熟,最后下花椒、胡椒粉、葱花,略焖,去砂仁,猪肚切条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
用法:佐餐食用。
(2)参芪薏米粥
配方:党参12g,黄芪20g,炒薏米60g,粳米60g。
制法:将党参、黄芪、粳米、薏米洗净,以冷水泡透。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粥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
用法:作早晚餐食用。
【胃阴不足】
1.临床表现:胃脘隐痛,绵绵不已,嘈杂似饥,食少乏味,甚则不思饮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有剥脱,脉细或细数。
2.常用食疗方
(1)白芍石斛瘦肉汤
配方:猪瘦肉250g,白芍12g,石斛12g,红枣4枚。
制法:瘦猪肉切块,白芍、石斛、红枣(去核)洗净。把全部用料一齐放人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煎沸后,文火煮1~2小时,调味即成。
功效:益胃养阴止痛。
用法:饮汤食肉。
(2)麦门冬粥
配方:麦门冬30g,粳米100g。
制法:先用麦门冬煎汤,去渣取汁备用。将粳米淘洗干净,加水适量煮粥,待粥快好时,加入麦门冬汁及适量冰糖,调匀稍煮即可。
功效:补中和胃,养阴除烦。
用法:作早晚餐食之,或可作点心食之。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指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由于其发生的部位主要在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为“胃与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以青壮年的发病率较高,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强烈的精神刺激、饮食不节、气候变化等因素反复作用有关。其临床特征是慢性反复发作的有规律的上腹部疼痛,一般胃溃疡有饱食则痛的特点,十二指肠溃疡多为饥饿痛。此外还伴有暖气,反酸,或恶心呕吐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胃痛”“吐酸”“嘈杂”“心痛”等病证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或是素体脾胃虚弱,过食生冷,或劳倦内伤,饥饱无常,损伤脾胃;或因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横逆,伤及脾胃,致脾胃功能失调。虽病在脾胃,但关系于肝,涉及于肾,其基本病理是胃气不和,气机郁滞。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肝郁气滞、脾胃虚寒、脾虚血瘀、寒热错杂等证型。
【肝郁气滞】
1.临床表现:胃脘闷胀,痛引两胁,得暖气或矢气稍减,郁怒则胀满痛甚,嗳气泛酸,纳呆食少,舌苔薄白,脉弦。
2.常用食疗方
(1)麦芽青皮饮
配方:生麦芽30g,青皮10g。
制法:将生麦芽、青皮加适量清水煮沸后去渣。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用法:每日1剂,代茶饮。
(2)佛手猪肚汤
配方:猪肚1个(约500g),鲜佛手15g,生姜4片。
制法:将猪肚去肥油,漂洗干净,再用开水汆去腥味。佛手、生姜、猪肚一齐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2小时,调味即成。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用法:饮汤食肉,佐餐食用。
【脾胃虚寒】
1.临床表现:胃脘隐隐作痛,痛时喜温喜按,饥饿加重,得食则减,受凉或劳累易发,多食脘腹痞胀,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四肢欠温,时呕清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润,脉沉细或濡软无力。
2.常用食疗方
(1)黑枣糯米粥
配方:黑枣7个,糯米40g。
制法:黑枣、糯米洗净,倒入小锅内,加清水2大碗,旺火烧开后,改用中火煮半小时,加红糖1匙,生姜末少许,再煮片刻,离火。
功效:补中除寒,温脾养胃。
用法:作早餐或作点心食用。
(2)胡萝卜烧羊肉
配方:羊肉1000g,胡萝卜500g。
制法:羊肉切块,胡萝卜切成转刀块。起锅(不放油),将胡萝卜先炒10分钟,至半熟,盛起,备用。起油锅,放植物油3匙,用旺火烧热油后,先人生姜5片,随即倒人羊肉,翻炒5分钟,加黄酒3匙,至炒出香味后,加细盐、酱油、冷水少量。再焖烧10分钟,倒入沙锅内,放人胡萝卜、橘皮,加清水约3大碗,用旺火烧开,加黄酒1匙后,改用小火慢炖约2小时,至羊肉酥烂透香时,离火。
功效:暖胃补虚,祛风除寒。
用法:佐餐食。
【脾虚血瘀】
1.临床表现:胃脘刺痛而持久,痛处固定、拒按,食后加重,或伴有呕血、黑便。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2.常用食疗方
(1)墨鱼粥
配方:干墨鱼1条,粳米100g,香菇50g,冬笋少许。
制法:墨鱼去骨洗净,切成细丝。香菇和冬笋也分别切成细丝。在沙锅里放入清水、墨鱼、料酒,熬煮至鱼肉烂。然后加入粳米、香菇、冬笋熬粥,待粥成时,用食盐、味精、胡椒粉调味即可。
功效:养血和血。
用法:可作早晚餐食用一
(2)仙鹤草粥
配方:仙鹤草20g,三七粉10g,糯米250g。
制法:先将糯米加水适量煮成粥,然后放人仙鹤草及三七粉,再煮20分钟即可。
功效:养血补中,化瘀止血。
用法:每日2次。连服5日为1个疗程。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X线检查中发现胃整体的位置低于正常(站立位,胃的下缘达盆腔),同时临床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的一种慢性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胃下垂多与体质因素有关,是由于胃壁及腹部肌肉松弛的结果。此外,十二指肠溃疡、饱食后立即长途行走或劳动等也可成为胃下垂的发病原因。其临床主要症状为持续性腹胀腹痛,多在饭后发生,进食越多胀痛越剧,可伴有恶心,嗳气,便秘,呕吐,排尿困难等,女性患者可见痛经,月经不调,此外还可产生失眠,头痛,头昏,忧郁等一些神经精神症状。
胃下垂属中医“胃痛”“胃胀”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因素体脾胃虚弱,或思虑伤脾,以致中气下陷所致。根据临床症状辨证一般可分为气虚下陷、肝脾失调、脾虚夹滞、脾胃阳虚、瘀血阻滞等证型。
【气虚下陷】
1.临床表现:脘腹胀满隐痛,体重肢困,倦怠嗜卧,饮食无味,面黄肌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2.常用食疗方
(1)黄芪补胃枣
配方:蜜炙黄芪60g,橘皮10g,黑枣1000g,猪油、白糖、黄酒适量。
制法:将黑枣、黄芪、橘皮放人大瓷盆中,加白糖1匙,熟猪油1匙,黄酒2匙,拌匀。瓷盆不加盖,旺火蒸3小时,离火。以后,每天可在饭锅上蒸一次,直至吃完为止。
功效:补气益胃。
用法:每日午饭和晚饭后,吃黑枣5个,喝芪枣汁水半匙。3个月为1个疗程。
(2)红参薯蓣肚
配方:红参1支(20~30g),淮山药300g,火腿瘦肉100g,猪肚1只,黄酒适量。
制法:红参切薄片,淮山药切片,火腿切薄片,均加黄酒适量浸润。猪肚洗净后用刀切开一小口,将红参、淮山药、火腿塞入肚内,用线扎好,放入沙锅,加水浸没,中火烧开,加黄酒1匙,改文火煨4小时,至肚烂为度。然后剖开肚,将红参、淮山药、火腿倒出,晒干或烘干,研末装瓶盖紧。
功效:补脾养胃。
用法:每日2次,每次3g,饭后用开水吞服,或用肚汤送服。3个月为1个疗程。
【肝脾失调】
1.临床表现:脘腹胀满,性急烦躁,暖气呃逆,舌质淡红,脉弦细。
2.常用食疗方
(1)茉莉玫瑰茶
配方:茉莉花6g,玫瑰花6g,青茶6g,陈皮9g。
制法:上物以沸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
功效:疏肝理脾。
用法:每日1剂,不拘时饮用。
(2)佛手柑粥
配方:佛手柑10~15g,粳米50~100g。冰糖适量。
制法:将佛手柑煎汤去渣,再人粳米、冰糖同煮为粥。
功效:健脾养胃,理气止痛。
用法:可作早晚餐或点心服食。
【脾虚夹滞】
1.临床表现:食少便溏,倦怠无力,口苦或口酸,暖气,舌质淡胖,苔腻,脉濡细。
2.常用食疗方
(1)消胀开胃茶
配方:核桃10g,紫苏6g,雨前茶6g,建神曲6g,炒麦芽10g。
制法:将上药先煎好,于汤中加老姜、砂糖调味。
功效:行气和胃消食。
用法:每日1剂,顿服。
(2)举胃猪肚散
配方:猪肚1个,白术200g,升麻100g,石榴皮30g。
制法:将猪肚洗净,三味药用清水洗净、浸透,装入猪肚内,两端扎紧,放人大沙锅内,加水浸没,慢火煨至猪肚烂透,捞出,取出药物晒干研末,猪肚切丝。
功效:健脾益胃,升举中气。
用法:药末以米汤或温开水送服,每次5~10g,一日3次,肚丝佐餐适量食之。
【脾胃阳虚】
1.临床表现:脘腹胀满冷痛,喜热饮,喜暖喜按,呕吐清水,食少便溏,气短无力,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2.常用食疗方
(1)桂圆肉蒸鸡蛋
配方:桂圆肉5~7克,鸡蛋1个。
制法:新鲜鸡蛋去壳,放入小碗中,可加白糖少许,约蒸3分钟,蛋半熟(蛋黄凝成糊状的半流质时),将桂圆肉塞入蛋黄内,再蒸10分钟(或烧饭时放入饭锅内蒸熟,让蒸汽水进入)。
功效:补益心脾。
用法:当点心吃。每日1次。
(2)干姜花椒粥
配方:干姜5片,花椒3g,粳米100g,红糖15g。
制法:花椒、姜片,用白净的纱布袋包,与粳米加清水煮沸,30分钟后取出药袋,再煮成粥。
功效:暖胃散寒,温中止痛。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长期服食始可见效。
【瘀血阻滞】
1.临床表现: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处,食后较甚,舌紫暗,脉沉涩。
2.常用食疗方
(1)三七藕蛋羹
配方:鲜藕汁50ml,三七粉5g,生鸡蛋1个。
制法:取藕汁加水适量煮沸,三七粉与鸡蛋调匀,入沸水中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散瘀。
用法:每日1次,趁温服,连服5~7日。
(2)藕粉羹
配方:藕粉20g,白糖适量。
制法:藕粉加适量清水调成糊,用沸水冲成糊粥状加白糖调味。
功效:开胃消食,活血祛瘀。
用法:每日1次,趁热温服。
●肠功能紊乱
肠功能紊乱又称为胃肠道神经症(原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是指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肠鸣、腹泻、便秘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本病老年人最为多见。临床除有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外,还可伴有全身性神经症。
肠功能紊乱属中医“腹痛”“泄泻”“下利”等病证的范畴,并与便秘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本病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或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劳倦太过,脾气受损,或年老体衰,久病脏虚,以致脾胃功能障碍有关。其基本病理是脾失健运,肠腑气机失调,根据临床表现辨证可分为肝气乘脾、湿浊困脾、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证型。
【肝气乘脾】
1.临床表现:腹胀腹痛,痛即腹泻,泻出不多,泻后胀痛俱减,胸闷暖气,肠鸣,纳呆食少,间或便秘,每因情绪郁怒而发作。舌苔薄白,脉弦。
2.常用食疗方
(1)佛手蛋
配方:佛手15g,茉莉花10g,鸡蛋2个。
制法:先用清水煮鸡蛋一沸,捞出将蛋壳打破,再与佛手、茉莉花同煮15分钟即可。
功效:疏肝理气,醒脾固肠。
用法:吃鸡蛋,每日1次。
(2)梅花扁豆粥
配方:粳米60g,扁豆(白扁豆尤佳)60g,梅花3~5g。
制法:粳米、扁豆加清水煮成粥,加梅花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疏肝理气,健脾开胃,坚肠止泻。
用法:每日1次,空腹温服。
【湿浊困脾】
1.临床表现:腹胀腹痛,肠鸣,腹泻,饮食不当则腹痛,泻下加重,食少不化,恶心呕吐,倦怠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腻,脉缓或濡。
2.常用食疗方
(1)车前子茶
配方:炒车前子10g,红茶3g。
制法:上二味以沸水冲泡浓汁,加盖焖10分钟即可,或上二味水煎成浓汁。
功效:健脾利水,化湿止泻。
用法:每日1~2剂,分2次温服。
(2)薏苡仁粥
配方:薏苡仁30g,粳米60g。
制法:薏苡仁、粳米加清水适量煮成粥。
功效:健脾利湿。
用法:每日2次,温服。
【脾胃虚弱】
1.临床表现: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次数增多,纳呆食少,脘闷腹胀,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弱。
2.常用食疗方
(1)粟米山药大枣粥
配方:粟米30g,山药15g,大枣5枚。
制法:上物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成粥。
功效:健脾益胃。
用法:作早晚餐食用。
(2)益脾饼
配方:白术30g,干姜6g,红枣250g,鸡内金细粉15g,面粉500g。
制法:将白术、干姜用纱布包扎,与红枣共煮1小时,去掉药包,枣去皮、核,继续以小火煎煮,并把枣肉压成枣泥,放冷后与鸡内金粉、面粉混匀,加水适量,以常法烙成饼。
功效:健脾温中。
用法:可作点心或早晚餐食用。
【脾肾阳虚】
1.临床表现:黎明即泻,腹痛肠鸣,泻后则舒,腹凉喜温,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神疲体倦,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2.常用食疗方
(1)荔枝粥
配方:干荔枝肉50g,山药、莲子各10g,粳米100g。
制法:先将干荔枝肉、山药、莲子洗净,加水适量共煮,至莲子软熟,再加入粳米,煮成粥。
功效:健脾补肾。
用法:每日1次,作晚餐食用。
(2)四神腰花
配方:猪腰子或羊腰子1对,补骨脂10g,肉豆蔻10g,花椒10g,八角茴香10g。
制法:将猪腰子去筋膜,切块划细花,与其余四味加水适量,煮半小时,再放食盐少许,煮10分钟即可。
功效:温肾壮阳,固肠止泻。
用法:每日1次,吃腰花,不喝汤。
第8周
●便秘
便秘是粪便在肠道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或经常排便不畅的病证。它既可是一个独立的病证,也可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本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便秘日久,常常会引起腹胀以至腹痛、头晕、头胀、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症状,并容易引发痔疮、肛裂等疾病。
中医认为便秘或由恣饮酒浆,过食辛辣厚味,或热移大肠以致胃肠积热;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而耗伤津液以至肠道津亏;或因七情所伤,久坐少动,而致气机不利,传导失职所成。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分为实热秘、气滞秘、气虚秘、血虚秘、阳虚秘等证型。
【实热秘】
1.临床表现: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赤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2.常用食疗方
(1)白萝卜蜂蜜汁
配方:白萝卜100g,蜂蜜适量。
制法:先将白萝卜拍碎绞汁,以蜂蜜调服。
功效:清热通便。
用法:每日1次,连服数日。
(2)番泻叶鸡蛋汤
配方:番泻叶5~10g,鸡蛋1个,菠菜少许。
制法:鸡蛋打入碗中搅散备用。番泻叶水煎去渣取汁,倒入鸡蛋,加菠菜、食盐、味精调味,煮沸即成。
功效:泄热通便。
用法:喝汤食蛋,每日1次,可服用5~7日。
【气滞秘】
1.临床表现:大便秘结,嗳气频作,胸胁胀满,脘腹痞闷,食少纳呆,或腹痛,烦热,口干。舌淡红,苔薄微腻,脉弦。
2.常用食疗方
(1)香槟粥
配方:木香5克,槟榔5g,粳米100g,冰糖适量。
制法:先用水煎煮木香、槟榔,去渣留汁。再入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冰糖适量,稍煎待溶即可。
功效:顺气行滞通便。
用法:可作早晚餐服食。
(2)香参炖大肠
配方:木香10g,降香5g,海参10g,猪大肠1具。
制法:将海参泡发,洗净切片。猪大肠洗净,切细。降香、木香装入纱布袋中。锅内加水适量,人大肠,煮沸去沫,加葱、姜,煮至肠将熟时,放海参、药袋,煮至大肠极软,再加适量盐、酱油,稍煮即成。
功效:行气养血通便。
用法:佐餐食用。
【气虚秘】
1.临床表现: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于排出,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尤甚,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白,脉弱。
2.常用食疗方
(1)黄芪苏麻粥
配方:黄芪10g,苏子50g,火麻仁50g,粳米250g。
制法:黄芪、苏子、火麻仁打碎,加水适量煎煮5~10分钟,取药汁备用,入粳米,以药汁煮粥。
功效:益气润肠。
用法:每日1剂,分数次食完。
(3)人参黑芝麻饮
配方:人参5~10g,黑芝麻15g,白糖适量。
制法:黑芝麻捣烂备用。人参水煎去渣留汁,加入黑芝麻及适量白糖,煮沸即可。
功效:益气润肠,滋养肝肾。
用法:可作早晚餐或点心食用。
【血虚秘】
1.临床表现: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健忘,或颧红耳鸣,舌淡,脉细,或舌红少苔,脉细数。
2.常用食疗方
(1)松核蜜汤
配方:松子仁50g,核桃仁50g,蜂蜜500g。
制法:将松子仁、核桃仁去衣,烘干研为细末,与蜂蜜和匀即成。
功效:养阴润肠。
用法:早晚各服2匙。
(2)桑椹地黄蜜膏
配方:桑椹500g,生地黄200g,蜂蜜适量。
制法:将桑椹、生地加水适量煎煮。每30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2次。合并煎液,再以小火煎熬浓缩至较稠黏时,加蜂蜜1倍,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
功效:养阴清热,润肠通便。
用法:每日2次,每次1汤匙,以沸水冲化。
【阳虚秘】
1.临床表现: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青白,四肢不温,喜热畏寒,腹中冷痛,或腰脊冷重。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2.常用食疗方
(1)锁阳红糖饮
配方:锁阳15g,红糖适量。
制法:水煎锁阳,去渣留汁,加红糖适量,饮服。
功效:温阳润肠通便。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完。
(2)杏仁当归炖猪肺
配方:杏仁15g,当归15g,猪肺250g。
制法:将猪肺洗净切片,在沸水中汆后捞起,与杏仁、当归同放人沙锅内,加清水适量煮汤,煮熟后调味即可。
功效:温通开秘。
用法:每日1次,可连续食用数日。
●腹泻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系指每日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食物,或含有脓血。临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多是由胃肠道和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急性腹泻多伴有发热呕吐,多见于饮食不当、食物中毒、急性传染病、过敏性疾病及化学药品中毒。慢性腹泻病期长,病程在2个月以上,症状轻,多由急性腹泻未及时治愈而造成,且以胃肠性疾病为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
腹泻属中医“注下”“后泄”“飧泄”“下利”“泄泻”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腹泻主要由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寒湿腹泻、湿热腹泻、伤食腹泻、脾虚腹泻、肾虚腹泻、肝郁腹泻等证型。
【寒湿腹泻】
1.临床表现: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者,则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2.常用食疗方
(1)炮姜粥
配方:炮姜6g,白术15g,八角茴香、花椒少许,粳米3 0g。
制法:将炮姜、白术、花椒、八角茴香用纱布包扎,加水先煮20分钟,然后下粳米煮粥。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利湿。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连服1~2周。
(2)姜橘椒鱼羹
配方:鲫鱼250g,生姜30g,橘皮10g,胡椒3g。
制法:将生姜片、橘皮、胡椒用纱布包扎后填入鲫鱼肚内,加水适量,小火煨熟,加食盐少许调味。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用法:空腹喝汤吃鱼。
【湿热腹泻】
1.临床表现:腹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常用食疗方
(1)扁豆花茶
配方:扁豆花60g,茶叶12g。
制法:将扁豆花炒焦,与茶叶同煎取汁代茶饮。
功效:清热化湿止泻。
用法:每日1剂,不拘时频饮。
(2)鲜马齿苋粥
配方:鲜马齿苋50g,粳米50g。
制法:将马齿苋洗净切碎,与粳米同入沙锅,加水800~1000ml,煮成菜粥,适当调味。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用法:可作早晚餐服食。
【伤食腹泻】
1.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腻或厚腻,脉滑。
2.常用食疗方
(1)神曲粥
配方:神曲15g,粳米100g。
制法:将神曲捣碎,加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取汁,入粳米,再加水适量,煮成稀粥即可。
功效:健脾消食。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食。
(2)莱菔鸡金粥
配方:莱菔子9g,鸡内金6g,淮山药粉50g。
制法:莱菔子与鸡内金先加水煎煮20分钟,去渣,再加入淮山药粉煮沸成粥,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顺气消食,健脾止泻。
用法:每日l剂,趁热服食。
【脾虚腹泻】
1.临床表现: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2.常用食疗方
(1)黄芪山药莲子粥
配方:黄芪100g,山药100g,莲子肉(去心)100g。
制法:将上三味洗净共煮粥。
功效:健脾益胃止泻。
用法:可作早晚餐服食。
(2)薯蓣汤
配方:淮山药30g,茯苓15g,神曲10g,红糖10g。
制法:上药水煎顿服。
功效:补脾渗湿止泻。
用法:每日1剂,顿服。
【肾虚腹泻】
1.临床表现: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2.常用食疗方
(1)芡实点心
配方:芡实、莲子、淮山药、白扁豆各等份,白糖适量。
制法:将上四味共磨成细粉,加白糖、清水少许拌匀蒸熟即可。
功效:补肾温脾,固涩止泻。
用法:每日1~2次,每次食50~100g,连服数日。
(2)荔枝山药粥
配方:于荔枝肉50g,山药、莲子各10g,粳米50g。
制法:将前三味加水煮至酥,再加入淘净的粳米,煮成粥。
功效: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用法:每日1次,临睡前食用。
【肝郁腹泻】
1.临床表现:素有胸胁胀闷,暖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2.常用食疗方.
三花防风茶
配方:扁豆花24g,茉莉花12g,玫瑰花12g,防风12g。
制法:将上四味水煎取液,加入红糖调味代茶饮。
功效:抑肝扶脾止泻。
用法:每日1剂,不拘时频饮。
●痢疾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节,通过被污染的食物而传播。人群有普遍易感性,儿童感染的机会较成人多,故发病率也较高。临床常见发热,腹痛,腹泻,便中有黏液或脓血,典型患者有里急后重感。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等症。同时还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轻者可表现为低热或中等发热、头晕、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严重者可见高热、精神萎靡、烦躁,进而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甚至出现口唇与甲床紫绀、持续惊厥、神志昏迷等危象。若急性痢疾未能及时治疗或病程迁延达2个月以上者,即转为慢性痢疾,其症状表现为常感腹胀,食欲不振,时而腹泻时而便秘,或长期腹泻,大便有黏液,少数可有脓血,如遇寒冷、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等不良因素,可引起急性发作。
痢疾属中医“赤白痢”“脓血痢”“疫毒痢”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湿热毒邪侵及肠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湿热内蕴所致。临床上急性痢疾以肠道湿热蕴结、寒湿内犯为多见;慢性痢疾则以脾肾阳虚、阴虚夹湿为多见。
【湿热蕴结】
1.临床表现: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常用食疗方
(1)马齿苋炒鸡蛋
配方:马齿苋30g,鸡蛋2个。
制法:马齿苋切碎,鸡蛋打拌,加少量盐,倒人烧热的油锅烹炒,蛋熟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用法:佐餐食用,连用3~5日。
(2)香连猪大肠
配方:猪大肠90g,黄连、木香末各30g,米醋适量。
制法:将黄连、木香末填入洗净的肠内,扎紧两头,放入沙锅,加米醋适量,煮至肠熟烂为度。
功效:清热化湿,调气止血。
用法:上量分3次,空腹食之。
【寒湿内犯】
1.临床表现: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2.常用食疗方
(1)肉桂粥
配方:肉桂2~3g,当归2~3g,陈皮3g,山楂6g,粳米100g,红糖适量。
制法:先将肉桂、当归、陈皮、山楂煎取浓汁,去渣。另煮粳米,待粥成,调入药汁及红糖。
功效:温阳健脾,散寒止痢。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姜茶
配方:生姜、茶叶各10g。
制法:生姜带皮切碎,与茶叶一起加水1大碗共煮,煮至半碗汤汁即可。
功效:温中散寒,化湿止痢。
用法:每日1~2剂,温饮。
【脾肾阳虚】
1.临床表现:腹痛隐隐,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2.常用食疗方
(1)大蒜炖肚条
配方:猪肚100g,大蒜150g。
制法:猪肚洗净,蒜头去皮,二物加水适量,煮至猪肚熟烂,将猪肚切条再稍煮加盐调味。
功效:健脾补虚,解毒止痢。
用法:佐餐食用。
(2)桃花粥
配方:赤石脂24g,干姜6g,粳米30g。
制法:赤石脂打碎,与姜同人沙锅中,加水适量,煎取汁50ml,去渣澄清。粳米煮粥,粥成时兑入药汁,煮沸即成。
功效:温中养胃,涩肠止泻。
用法:温热空腹食之,一次食尽。
【阴虚夹湿】
1.临床表现:腹痛、腹泻时发时止,腹胀食少,遇饮食不当、受凉、劳累即发。痢下赤白,或鲜血黏稠,虚坐努责,量少难出,午后低热,口干心烦,舌红或光红,脉细数。
2.常用食疗方
(1)干贝烧冬苋菜
配方:冬苋菜750g,干贝100g,奶汤500g。
制法:冬苋菜取带叶嫩梗尖,去梗皮,洗净,用开水焯熟,捞出用凉水冲凉,干贝用水发好。锅内放100g猪油烧热,下冬苋菜稍煸,加奶汤、干贝、盐、料酒、味精、胡椒粉,烧入味,取出冬苋菜,整齐码放盘中。汤汁勾芡,淋少量鸡油,浇在菜上即成。
功效:滋阴补肾,调中下气。
用法:佐餐食用。
(2)绿茶蜜饮
配方:绿茶5g,蜂蜜适量。
制法:绿茶放人瓷杯中,以沸水冲泡,盖紧温浸5分钟再调入蜂蜜。
功效:清热生津,止痢消食。
用法:每日3~4次,趁热顿服。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胆道疾病,常为急性胆囊炎后遗症。在老年患者,常是胆石症的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胆囊炎系由感染、胆汁刺激、胰液向胆道反流,以及胆红素和类胆质代谢失调等所引起的胆囊炎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隐痛和消化不良,常易被误诊为胃病。每在情志不舒或饮食不节时症状加重或引起急性发作。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胃脘痛”等病证的范畴。中医认为凡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或虫积等,均可导致肝胆气滞,脾失健运,湿热蕴结,影响肝脏疏泄和胆腑的通降而发为本病。长期的湿热不化,胆汁凝结,可形成结石。根据临床表现辨证一般分为肝胆气郁、肝胆血瘀、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证型。
【肝胆气郁】
1.临床表现:右胁胀痛或隐痛,走窜不定,或引及右侧肩背,胸闷喜太息,每因情志波动或饮食不当而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
2.常用食疗方
(1)佛手郁金粥
配方:佛手15g,郁金12g,粳米60g。
制法:将佛手、郁金、粳米一起放人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成粥,调味即可。
功效:疏肝解郁。
用法:每日1剂,作早晚餐服食。
(2)佛手内金山药粥
配方:佛手15g,鸡内金12g,山药30g,粳米150g。
制法:将佛手、鸡内金加水500ml,先煎2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山药共煮成粥,粥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疏肝利胆。
用法:随意食之。
【肝胆血瘀】
1.临床表现:胁痛日久,部位固定,痛如针刺,按之痛甚,右胁下触痛或扪及痞块,舌紫暗,脉弦。
2.常用食疗方
(1)黑豆川芎粥
配方:黑豆25g,川芎10g,粳米50g,红糖20g。
制法:川芎水煎去渣,先加黑豆煮熟,再人粳米同煮为粥,放入红糖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用法:作早晚餐服食。
(2)化瘀养肝蜜
配方:山楂250g,丹参500g,枸杞子250g,蜂蜜1000g,冰糖60g。
制法:先将前三昧药浸泡2小时后煎成药液,再把蜜、糖兑入药液内,以微火煮沸30分钟,待至蜜汁与药液溶合而呈黏稠时离火,冷却后盛入容器内密封保存。
功效:活血化瘀,疏肝止痛。
用法:每日3次,每次1匙,以开水冲饮,可连续服用2~3个月。
【肝胆湿热】
1.临床表现:往来寒热或高热,胁痛胁胀,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周身发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常用食疗方
(1)大金钱草粥
配方:新鲜大金钱草60g(或干品30g),粳米50g,冰糖适量。
制法:金钱草切细,加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取汁,放人粳米、冰糖,再加水400ml左右,同煮为稀粥。
功效:通淋排石,利胆退黄。
用法:每日1剂,早晚温热服食。
(2)玉米须炖蚌肉
配方:玉米须50g,蚌肉200g。
制法:将上二物放瓦锅内,加适量水,文火煮至烂熟。
功效:利湿退黄,泄热通便。
用法:隔日服1次。
【肝胃不和】
1.临床表现:脘胁痞胀,食后为甚,纳呆,呕吐,恶心泛酸,嗳气,口黏。苔腻,脉弦滑。
2.常用食疗方
(1)枳壳青皮猪肚汤
配方:猪肚1个(约500g),枳壳12g,青皮6g,生姜4片。
制法:将猪肚去肥油,漂洗干净,再放入开水汆去腥味。枳壳、青皮、生姜、猪肚一齐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成。
功效:理气和胃止痛。
用法:饮汤食肉,佐餐食用。
(2)佛手酒
配方:佛手30g,白酒1000g。
制法:将佛手切片入瓶内,加白酒浸泡20日后饮用。
功效: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用法:每日1次,每次3~5ml。
●慢性肝炎、肝硬化
肝炎是指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分为甲、乙、丙、丁和戊型。临床常见的是甲型和乙型两种类型。本病主要通过接触经口传染,乙型肝炎更多因输入带有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而传染。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未能及时治疗或急性肝炎迁延不愈所致。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隐痛,肝肿大等,每因过度劳累而加重。
肝硬化则是由多种有害因素长期、反复损害肝脏致使肝脏变形、质地变硬的一种慢性疾病。尤以乙型及丙型、丁型慢性肝炎更易演变成肝硬化。其他如长期缺乏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所致营养障碍,长期嗜酒所致慢性乙醇中毒,砷、辛可芬、异烟肼等一些化学物质或药品的长期接触或应用,以及循环障碍、血吸虫病等均可损害肝脏而透发肝硬化。其早期症状与慢性肝炎极为相似。晚期可因肝功能减退或门静脉高压而致贫血、水肿等严重症状。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属中医“胁痛”“积聚”“臌胀”“黄疸”等病证的范畴。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肝肾阴虚、水湿内停、脾肾阳虚、瘀血停滞等证型。
【肝气郁结】
1.临床表现:胁肋胀痛,疼痛走窜不定,常与情志有关,伴胸闷不舒,食少,暖气。苔薄白,脉弦。
2.常用食疗方
(1)玫瑰花粥
配方:玫瑰花10g,粳米60g。
制法:粳米加水煮粥,粥将成时,撒入玫瑰花瓣,稍煮几沸即可。
功效:疏肝和胃。
用法:可作早餐服食。
(2)郁金清肝茶
配方:郁金(醋制)10g,炙甘草5g,绿茶2g,蜂蜜25g。
制法:上四味,加水1000ml,煮30分钟,取汁即可。
功效:疏肝解郁,利湿祛瘀。
用法:每日1剂,不拘时频频饮之。
【肝胆湿热】
1.临床表现:目黄身黄,发热恶寒,胁痛口苦,胸闷,食欲不振,或伴有恶心呕吐,小便黄或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浮数。
2.常用食疗方
(1)山栀根煮鸡蛋
配方:山栀根15g,鸡蛋1个。
制法:山栀根、鸡蛋加水400ml,文火煮沸15分钟,去渣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退黄。
用法:饮汤吃蛋,每日l剂,连服10日为1个疗程。
(2)紫茄子大米粥
配方:紫茄子1000g,大米150g。
制法:将紫茄子切碎,与大米共煮成粥。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用法:随意服食,连服数日。
【肝肾阴虚】
1.临床表现:胁痛隐隐,口干咽燥,或右侧胁肋部疼痛,右胁腹有积块,由软渐硬,纳差,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
2.常用食疗方
(1)肝炎药蛋
配方:瘦猪肉30g,鸡骨草30g,鸡蛋2个,山栀根30g。
制法:以上四味加水1000ml,同煮至猪肉烂熟,去药渣。
功效:益气养血,清热解毒,降酶。
用法:食肉吃蛋饮汤,5~7日为1个疗程。
(2)枸杞蒸鸡
配方:母鸡1只,枸杞子30g,清汤1000ml
制法:在鸡肛门部开膛,去内脏,去毛洗净。枸杞装入鸡腹内,(鸡腹部向上)放入钵内,放姜、葱,注入清汤,加盐、料酒、胡椒面,蒸2小时取出,拣去姜葱,调好口味即成。
功效:保肝益精,养肝明目。
用法:吃肉喝汤,每日2次,分4~6次吃完。
【水湿内停】
1.临床表现:腹部胀大,按之如囊裹水或绷急如鼓,腹部青筋显露,下肢或四肢水肿,甚则面目一身悉肿,小便短少不利,大便秘结或溏泻,食欲不振或饥而不敢进食,食后脘腹胀甚,或胸胁胀满,舌质淡胖或紫暗,舌苔滑腻,脉沉弦。
2.常用食疗方。
(1)桂苓粥
配方:桂心3g,茯苓30g,粳米50g。
制法:先用水煮桂心、茯苓取汁去渣,用药汁煮粥。
功效:温化水湿。
用法:每日作早餐服食。
(2)茯苓赤小豆薏米粥
配方:白茯苓粉20g,赤小豆50g,薏米100g,白糖适量。
制法:赤小豆、薏米共煮粥,至粥成后,加茯苓粉稍煮片刻,加白糖调味。
功效:健脾祛湿。
用法:每日数次,可随意食之。
【脾肾阳虚】
1.临床表现:腹部胀大如鼓,下肢水肿,按之如泥,面色晦黄,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食少脘痞,尿少便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淡紫,苔白或腻或滑,脉沉细无力。
2.常用食疗方
(1)艾叶鹌鹑蛋
配方:艾叶10g,鹌鹑蛋2个。
制法:艾叶与鹌鹑蛋同放锅内,加清水400ml煮至蛋熟。
功效:温阳散寒,益气补虚。
用法:吃蛋,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
(2)黄雌鸡汤
配方:黄雌鸡1只,赤小豆30g,草果6g。
制法:将黄雌鸡洗净,与草果、赤小豆同煮至鸡肉烂熟即可。
功效:温阳利水。
用法:饮汤食鸡肉。佐餐食用,每周1剂。
【瘀血停滞】
1.临床表现:胁痛如刺,痛位固定,夜间尤甚,胁下积块,舌质暗紫,脉沉涩。
2.常用食疗方
(1)山楂甲鱼汤
配方:甲鱼1只(约500g),生山楂30g。
制法:将甲鱼去头,洗净,与生山楂共放沙锅内,加清水适量煮至甲鱼肉烂熟,即可食用。
功效:理气活血。
用法:食肉饮汤,每周1次。
(2)加味桃仁粥
配方:桃仁21枚,生地30g,桂心10g,粳米100g。
制法:将桃仁去皮尖,桂心研末。用地黄、桃仁、生姜及适量酒浸泡后,绞取汁。先加水煮粳米成粥,下桃仁等汁,再煮沸,调入桂心末即成。
功效:活血祛瘀,滋阴清热。
用法:每日1次,空腹食用。
●头痛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偏头痛。其临床表现为患者自觉头部包括前额、额颞、顶枕部位疼痛。其中突然发作,其痛如破,痛无休止的多为外感头痛,而痛势绵绵,时痛时止,长久不愈的多为内伤头痛。
中医认为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如六淫之邪外袭,直犯清空,或循经络上干,或痰浊、瘀血痹阻经脉,致使经气壅遏不行,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经脉失养,或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风寒外袭、风热犯上、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蔽阻、瘀血等证型。
【风寒外袭】
1.临床表现: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痛增,常喜裹头,呈发作性,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常用食疗方
(1)川芎白芷炖鱼头
配方:鳙鱼(花鲢鱼)头1个,川芎3~9g,白芷6~9g。
制法:将川芎、白芷用纱布包,与鱼头共煮汤,文火炖至鱼头熟透,调味即可。
功效:疏风散寒。
用法:饮汤食鱼头。
(2)葱豉粥
配方:葱白10g,淡豆豉10g,粳米50~100g。
制法:粳米煮粥,粥成下葱白、淡豆豉,再煮数沸即成。
功效:辛温解表,祛风散寒。
用法:每日2~3次,连服3~5日。
【风热上犯】
1.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痛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2.常用食疗方。
(1)川芎茶
配方:川芎3g,茶叶6g。
制法:上二味,加水适量,煎汁温服。
功效:祛风散热,理气止痛。
用法:每日2剂,食前温服。
(2)桑菊薄竹饮
配方:桑叶10g,竹叶15~30g,菊花10g,白茅根10g,薄荷6g。
制法:将以上五味洗净,放入茶壶内,用沸水浸泡10分钟,即可。
功效:疏风散热。
用法:每日1剂,代茶饮。连服3~5日。
【肝阳上亢】
1.临床表现:头痛而眩,时作抽掣,两侧为重,常偏于一侧,心烦易怒,失眠或梦多不宁,面红口苦,或见胁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细数。
2.常用食疗方
(1)天麻鲤鱼头
配方:天麻25g,川芎10g,茯苓10g,鲜鲤鱼1尾(约1000g)。
制法:将川芎、茯苓切片,与天麻一同放入二次米泔水中,浸泡4~6小时,捞出天麻,置米饭上蒸透,切片,再将天麻片与川芎、茯苓一起放入洗净的鱼腹中,置盆内,加姜、葱蒸30分钟,按常规制作调味羹汤,浇于鱼上即成。
功效:平肝宁神,活血止痛。
用法:佐餐食用。
(2)芹菜翠衣炒鳝片
配方:黄鳝120g,西瓜翠衣150g,芹菜150g,姜、葱、蒜各少许。
制法:将黄鳝活剖,去内脏、脊骨及头,用少许盐腌去黏液,并放入开水中汆去血腥,切片。西瓜翠衣切条,芹菜去根叶切段,均下沸水中焯一下备用。炒锅内加麻油,下姜、蒜茸及葱爆香,放入鳝片稍炒,再入西瓜翠衣、芹菜翻炒至熟,调味勾芡即可。
功效:清热平肝,利尿降压。
用法:佐餐食用。
【气血亏虚】
1.临床表现: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或盗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2.常用食疗方
(1)黄精蒸鸡
配方:黄精30g,党参30g,淮山药30g,仔母鸡1只(约500g)。
制法:将母鸡剁成3cm见方的块,放入沸水锅内烫3分钟捞出,洗净血沫,装入汽锅内,加入姜、葱、盐等调料,再将洗净切好的黄精、党参、淮山药放人,上笼蒸3小时即可。
功效:益气补虚。
用法:佐餐食之。
(2)参杞哈士蟆
配方:干哈士蟆油60g,人参3g(或党参15g),枸杞子30g,罐头青豆25g,甜酒汁50g,冰糖250g,葱结20g,生姜片10g。
制法:将哈士蟆油洗净,放瓦罐内,加水50ml,甜酒汁25g及葱、姜,共入笼蒸约2小时。去哈士蟆油上面的黑色筋膜,人罐中,加清水500ml,甜酒汁25g,上笼再蒸2小时,取出放碗中。枸杞子洗净,人参研成末。将冰糖置大碗内,加开水350ml,加人参、枸杞子人笼蒸化,取出去沉淀,倾人哈士蟆油碗内,再加青豆即成。
功效:养血滋阴,补肾益气。
用法:佐餐食用。
【痰浊蔽阻】
1.临床表现: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食欲不振,舌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滑。
2.常用食疗方
(1)僵蚕葱白茶
配方:白僵蚕不拘量,葱白6g,茶叶3g。
制法:将白僵蚕焙后研成细末,用葱白与茶叶煎汤,调服。
功效:化痰祛风止痛。
用法:每日1~2次,每次取上末3g,以葱白、茶叶煎汤调服。
(2)天麻陈皮炖猪脑
配方:天麻10g,陈皮10g,猪脑1个。
制法:将猪脑、天麻、陈皮洗净,置瓦盅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食用。
功效:化痰降浊,平肝熄风。
用法:佐餐食用。
【瘀血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如锥如刺,舌有瘀斑,脉细涩。
2.常用食疗方
(1)川芎红花茶
配方:川芎3~6g,红花3g,茶叶3~6g。
制法:上物水煎取汁,当茶饮。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用法:每日1剂,不拘时饮服。
(2)姜葱炒螃蟹
配方:雄螃蟹500g,干葱头150g,姜丝25g,猪油75g。
制法:螃蟹洗净切块。把炒锅用武火烧热,下猪油,烧至六成热下葱头,翻炒后,把葱头捞出,在锅内略留底油,武火爆炒姜丝、蒜泥和炸过的葱头,下蟹块炒匀,依次炝料酒,加汤、食盐、白糖、酱油、味精,加盖略烧,至锅内水分将干时,下猪油10g及香油、胡椒粉等炒匀,用湿淀粉勾芡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滋阴清热。
用法:佐餐食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