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5种常用操作方法
拔罐是人们养生保健及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穴位或体表,使拔罐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今天给大家介绍5种常用的拔罐操作方法。
1.留罐法
【定义】:留罐又称坐罐,将罐吸附在体表后,留置5~10分钟,然后将罐起下的方法。此法最常用,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2.走罐法
【定义】:又称推罐法。拔罐时先在施术部位皮肤或罐口,涂一层润滑油,将罐拔住后,医生用右手握住罐子,像上下或左右方向往返推动,至拔罐部位皮肤红润、充血,甚或有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
【定义】: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适应症】: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病,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部位,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
【定义】:又称刺络拔罐。将施术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再将火罐吸附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5~15分钟。出血一般3~5ml。
【适用症】:多用于热证、实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痤疮、丹毒、扭伤、乳痈等。
5.留针拔罐法
【定义】: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后出针。
【结语】:拔罐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肩颈腰腿痛、关节痛、软组织挫伤、伤风感冒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预防疲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