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柔肝止痛:白芍
白芍为芍药的根。其来源与赤芍相同,因其色白而得名。有医家处方“二芍”者,即白芍与赤芍皆用之意。今多栽培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夏秋季采挖,晒干加工入药。有生用,炒用或酒炒之分。
张锡纯言:“白芍出于南方,杭州产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红,其皮则红色又微重。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各山皆有,肉红皮赤,其质甚粗,若野草之根。”
一、功效应用
白芍味苦,微酸,性凉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其特点养血之中兼有收敛之性,尤善入肝经血分,柔肝止痛,故被誉为“肝家要药”。
常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拘挛,头痛眩晕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珍珠囊》:“其用有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
《本草纲目》:“止下痢腹痛后重。”
《长沙药解》:“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吐衄悉瘳,崩漏胥断,泄痢与淋带皆灵,痔漏共瘰疬并效。”
《本草备要》:“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治血虚之腹痛。”
《医学衷中参西录》:“芍药味苦微酸,性凉多液,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血;为其味苦,故能入胆而益胆汁;为其酸苦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以除痢疾后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芍药降甲木,桂枝升乙木。”
二、配伍应用
1.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等证。白芍能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常用于各种妇科疾病。治疗血虚诸病,常配伍当归、熟地、川芎,即为补血圣方四物汤。
若治行经腹痛,可于四物汤中再加元胡、香附等行气止痛之药。
若治腹寒崩漏不止,常于四物汤中再配伍阿胶、艾叶炭、炙甘草等,即胶艾汤。
若治妇人腹中疞痛,或妊娠腹痛伴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者,常配伍当归、白术、川芎等,即当归芍药散。
若治营卫失调,中风外感,或表虚自汗、盗汗等证,常配伍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即被后世医家称为“众方之祖”“群方之冠”的桂枝汤。其中桂枝与芍药配伍,一温一凉,一散一收,一开一敛,一升一降,共奏燮理阴阳,调和营卫之功,可谓尽显组方之妙。若于桂枝汤中再加牡蛎、龙骨、柏子仁等,则可进一步增强敛阴止汗之功,可用于阴虚阳浮引起的盗汗之证。
2.用于肝气不和,胁肋脘腹疼痛,或四肢拘挛作痛。白芍最善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如治血虚肝郁,胁肋疼痛,常配伍当归、白术、柴胡、甘草等,即养血柔肝名方逍遥散。
若治肝脾失和、脘腹挛急作痛或血虚引起的四肢拘挛疼痛,常用大剂量芍药配伍炙甘草,即芍药甘草汤。因本方善治腿痛及小腿挛急疼痛,故后世医家又称其为去杖汤。
若治虚劳里急腹痛,常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大芍药用量,取其缓急止痛之功,同时再加适量饴糖缓急补虚,即小建中汤。以小建中汤为基,治疗诸多虚损之证,还常配伍当归、黄芪、附子等,即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附子建中汤等方。
若治腹痛泄泻,常配伍防风、白术、陈皮,即痛泻要方。
若治下痢腹痛,还常配伍木香、槟榔、黄连等燥湿止泻,理气止痛之药。
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证。白芍能平抑肝阳,柔肝止痛。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等证,常配伍生地、牛膝、代赭石等,即建瓴汤。
若治肝阳上亢,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或眩晕颠仆,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有力者,常配伍牛膝、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等,即镇肝熄风汤。
张锡纯言:“(芍药)与当归、地黄同用,则生新血;与桃仁、红花同用,则消瘀血;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善治腰疼;与竹茹同用,则善止吐衄;与附子同用,则翕收元阳下归宅窟,惟力近和缓,必重用之始能建功。”可谓言简意赅。
汪昂言:“(芍药)同白术补脾,同参、芪补气,同归、地补血,同芎泻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
三、用法用量
白芍常入煎剂,也做丸散。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若取其平肝或缓急止痛之功,常用至几十克以上,方可建功。
关于赤芍与白芍的区别,自古医家多认为“白补赤散”。若入血分,取其凉血活血之用,赤芍为宜;若敛肝缓急止痛,或利二便,则白芍为宜;若取其补养肝血之用,则炒白芍为宜。
《本草备要》:“白补而收,赤散而泻。白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本草求真》:“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四、应用注意
白芍味苦微寒,有酸敛之性,易碍脾胃运化,故阳衰虚寒之证,不宜单用。
朱丹溪言:“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
李时珍言:“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也(不宜用)。”
此外,自古有芍药反藜芦之说,需要了解。
——中医实战笔记:2021.1.7晚整理
#中医实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