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散寒止痛:细辛

细辛又叫少辛、小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因其根细味辛而得名。北细辛主产于东北地区,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入药以辽宁产者为佳,又称辽细辛。

一、功效应用

细辛味辛,性温。归肺、肾经。

功效能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其特点辛温走窜力极强,尤善通经祛寒止痛,温肺化饮,实为散寒止痛、治痰饮之要药。

常用于风寒感冒,咳逆上气,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本草正义》:“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

《长沙药解》:“细辛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本草备要》:“辛温散风邪,故诸风痹痛,咳嗽上气,头痛脊强者宜之。”

二、配伍应用

1.用于头痛、牙痛、痹痛等诸多疼痛证。细辛芳香气浓,性善走窜,有显著祛风、散寒、止痛作用。若治风寒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羌活等,即川芎茶调散。

治六经头痛,中药有引经之说。细辛可治少阴头痛,常以独活为使。太阳头痛则用羌活,阳明头痛则用白芷,厥阴头痛则用川芎、吴茱萸,少阳头痛则用柴胡,太阴头痛则用苍术。

若治牙痛,可单用或配伍白芷,同煎含漱。若治实火(胃火)牙痛,常配伍石膏、升麻等药,取“火郁发之”之意,医理当悟。

若治风湿痹痛,常配伍独活、防风、秦艽等,即三痹汤、独活寄生汤等方。

若治手足厥寒,或腰腿肩臂疼痛者,常配伍当归、芍药、甘草、大枣等,即当归四逆汤。

若治素体血虚,内有久寒,又复外受寒邪,手足厥逆,或兼见头顶痛,干呕、吐涎而脉细欲绝者,可于当归四逆汤中再配伍吴茱萸、生姜,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李可常用本方治疗女性卵巢囊肿、盆腔积液、痛经等腹寒积聚证,值得参考。

若治阳虚寒结,腹胁疼痛,大便秘结,手足厥泠,舌苔白腻而脉弦紧者,常配伍大黄、附子,寒温并用,泻下寒积,即大黄附子汤。

若治厥阴脏寒,见四肢逆冷、胃腹疼痛,大便溏泄者,常配伍黄连、干姜、附子、桂枝等,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即乌梅丸。

此外,细辛对强制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腰间盘突出、肋间神经痛等诸多疼痛,有显著止痛之功,对症应用,起效迅速。

《药类法象》:“治少阴头痛如神,当少用之。”

2.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细辛能祛风散寒止痛,治寒邪偏盛,头痛、体痛较甚者,常配伍于辛温解表方中,如九味羌活汤。

若治阳虚外感,见恶寒、发热而脉反沉者,可常配伍麻黄、附子以助阳解表,即麻黄附子细辛汤。

若治鼻渊证,鼻塞头痛,时流清涕者,可用细辛研末吹鼻,或配伍辛夷、苍耳子、白芷等辛温通窍之药。

若治疗实火口疮,常配伍黄连,研末以蜂蜜调后外擦,或与他药组方口服。二药配伍,一寒一热,一折一越,可谓尽得组方之妙。

3.用于寒饮伏肺,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等证。细辛能温肺化饮而止咳喘,实为要药。治外寒里饮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喘咳,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者,常配伍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等,即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乃治外寒内饮证第一方,治痰饮咳喘如神。本方有三组药构成,细辛皆得其功:第一组药是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细辛可助其解表;第二组药是用干姜、半夏蠲除水饮,细辛可助其化饮;第三组药是用芍药、五味子与甘草,甘缓酸敛,缓和药性之猛悍,使其成有制之师,其中细辛与五味子配伍,一辛散一酸敛,一开一合,可使肺之宣降复常,而咳逆自止。

细辛与五味子配伍,跟干姜与五味子配伍异曲同工,治寒饮咳喘,可再加半夏、茯苓等,常效如桴鼓,即苓甘五味姜辛汤。

若治陈寒痼冷、痰喘久虚,甚至肺心病、心衰重症者,可以小青龙汤为基,再配伍附子、人参、龙骨、牡蛎、壳白果、紫苑、款冬花等,即李可小青龙汤虚化汤。

4.用于肾炎初起之风水证。肾炎初起,常归于中医风水证范畴,但有夹寒夹热之异,其症常见头面浮肿、畏风、舌苔薄白而脉浮。若夹热者,可参考越婢加术汤用法;若夹寒者,可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用法。细辛即温少阴之经,又兼有行水气之长,辩证应用,疗效显著。

三、用法用量

细辛多入煎剂,也可做丸剂。因其未经煎煮,毒气未消,故很少入散剂。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甚至也有医家用至几十克以上者,亦未见明显毒性,但初学者当以谨慎对待,不可盲目搬抄。

细辛自古即是“十八反”之药,又有“不过钱”之说,所以千百年来,医家多避之唯恐不及,即使偶有医家敢稍大剂量应用,药房也会拒绝抓药。如此父子师徒,口口相传,渐成浅陋之规,而使良药蒙冤千古,实为中医界之憾事。细辛的错误认知,始于宋代元佑年间陈承的《本草别说》,其中有“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钱匕,多即气闭塞,不通者死”一句。陈的根据是某狱中一囚暴死,似与服用含有细辛的药末有关,未做更多查证,便写入书中。后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时,未辩真伪,不读《本经》及《伤寒论》用药范例,便将陈说引入《本草纲目》。于是“细辛不过钱”之谬说,便流传至今。

《本经》、《伤寒论》乃中医公认经典著作,细辛应用也最值参考。其中《伤寒论》中用到细辛共16方,凡治外寒内饮、血虚寒凝致四肢厥逆时,常重用细辛以散寒化饮,用量为三两(今约合45克),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等方。若本气先虚,少阴阳根不固,兼夹外犯或内生实邪,则细辛用二两(今约合30克),并与附子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细辛做丸散用,用量都很少,不可不知。

细辛在煎煮方法上,也有不同观点。如朱良春认为先煎更安全者,而李可认为细辛后放效果更好,若煎煮时间过长则减弱药力,也有医家正常煎煮。

四、应用注意

细辛辛温发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肺热咳嗽等忌用,

细辛以辽细辛为佳,药力雄厚,疗效卓著,但副作用易致人呕吐,有人主张蜜炙15分钟,以减其辛烈之味,可以参考。

在中药“十八反”中,细辛反藜芦。

汪昂言:“味厚性烈,不可过用。”

——中医实战笔记:21.1.15二稿

#中医实战笔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