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73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B 现代汉语
鲁莽的行动必定失败,行动前严密筹划才可以成功;这两种情况,一利一害,结果不同。所以做事行动前必须有严密计划,凭好恶行动,只会失败。遵循自然大道法则,以事物发展方向为方向,就能够成功;做事不用语言解决,要用行动,顺应事物发展,筹划好策略,结局都是定论。所以人类社会大道同于自然大道,若远若近,若有若无,谁也不能够脱逃。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勇於敢有为,则杀其身也。勇於不敢有为,则活其身。谓敢与不敢也。活身为利,杀身为害。恶有为也。谁能知天意之故不犯之也。
2王弼注:俱勇而所施者异,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谁能知天下之所恶意故邪,其唯圣人。夫圣人之明,犹难於勇敢,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犹难之也。
3杜光庭注:劝勇退以谨身,戒勇进以伤德,用明利害,遣复谦柔,成善胜善应之功,弘不言不争之旨。示以天网,俾之竞修,然标以死惧之,令畏司杀之咎。
4王安石注::庄子曰: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勇於敢以不必必之,故多兵而杀,勇於不敢以必不必,故无兵而活。
5吕吉甫注:其刚强而叉於外物者,勇於敢者也,则死之徒是已,故曰勇於敢则杀。致其柔弱而无所必者,勇於不敢者也,则生之徒是已,故曰勇於不敢则活。勇於敢者,人以为利,而害或在其中矣。勇於不敢者,人以为害,而利或在其中矣。
6苏辙注:勇於敢则死,勇於不敢则生,此物理之大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以侥幸其或然,而忽其常理。夫天道之远,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恶之所从来哉?故虽圣人犹以常为正,其於勇敢未尝不难之。
7时雍注:勇於敢为而以身先天下者,是谓逆天道也,故杀矣。勇於不敢为天下先者,是谓体天道也,故活矣。然勇於不敢者,於生之利而於俗之害,勇於敢者,於俗之利而於生之害,在世俗观之不能无疑,故惑之也。
8邵若愚注:勇於敢为则招杀,害也勇於不敢则活。利也此两者,或利或害,如天之所恶者,而孰谁也知其故?理也感激之道,是以圣人由难之。天之道,虽不争而能善胜,虽不言而能善应,虽不召而报自来。
9王夫之注:执“不敢”以“勇,“敢”矣;“不敢”其所“不敢”,“勇”矣。“勇”“敢”之施,“杀”“活”之报,天乘其权,而我受其变,“难”矣。圣人畏其“难”,而承其“活”,不辞其“杀”,故“活”在己而“杀”任天下。何也?以己受”活”,则必有受“杀”者,气数之固然,而不足诘也。
10林虞斋注:勇于敢为者,必至于自笺其身。临事而惧,是勇于不敢也。活者,可以自全也。敢者之害,不敢者之利,二者甚晓然。天道恶盈而好谦,则勇于敢者,非特人恶之,天亦恶之也。
D本注
1本篇为治外篇之十七,阐明人类社会的大道所在。自然大道如是,社会大道如是,认知自然和社会,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三思而后行”,是人类实践行动的基本准则,也是思想文化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法则,文化以行用为本,行用以谋度为基石。
2勇,形声,从力甬声,本义胆大,《说文》气也;《墨子》勇志之所以敢也;勇,为意气之勇,鲁莽之勇而做敢,非做事认知之勇,所以鲁莽举动遭到失败;不敢,则思而后为,知其事物,有进有退而后活。 二者,天地知别,一利一害,事物常理,阴阳之定数。民众,因无思想文化认知,所以不会思考,有思想文化,视知识储备多少,则思考有远近;因此民众之病病,自己不察,他人无用,故天所恶,有事情,非人定而由天择。
3有思想文化,则明于自然大道和社会大道,遵行客观事物发展方向,为不争,遵循事物方向而行用,所以常胜;任何行动不是用语言来表达,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筹划好策略,顺应事物发展,那么事情的结局就能够把握,这是思想文化的具体应用,这是智慧之源泉;自然大道的道理,可以看见,社会大道,可以体会,然而又看不见存在的具体形态,世间万物,哪一个也跳不出自然大道。繟,chan音,从糸单声,《说文》带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