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73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B    现代汉语

鲁莽的行动必定失败,行动前严密筹划才可以成功;这两种情况,一利一害,结果不同。所以做事行动前必须有严密计划,凭好恶行动,只会失败。遵循自然大道法则,以事物发展方向为方向,就能够成功;做事不用语言解决,要用行动,顺应事物发展,筹划好策略,结局都是定论。所以人类社会大道同于自然大道,若远若近,若有若无,谁也不能够脱逃。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勇於敢有为,则杀其身也。勇於不敢有为,则活其身。谓敢与不敢也。活身为利,杀身为害。恶有为也。谁能知天意之故不犯之也。

2王弼注:俱勇而所施者异,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谁能知天下之所恶意故邪,其唯圣人。夫圣人之明,犹难於勇敢,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犹难之也。

3杜光庭注:劝勇退以谨身,戒勇进以伤德,用明利害,遣复谦柔,成善胜善应之功,弘不言不争之旨。示以天网,俾之竞修,然标以死惧之,令畏司杀之咎。

4王安石注::庄子曰: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勇於敢以不必必之,故多兵而杀,勇於不敢以必不必,故无兵而活。

5吕吉甫注:其刚强而叉於外物者,勇於敢者也,则死之徒是已,故曰勇於敢则杀。致其柔弱而无所必者,勇於不敢者也,则生之徒是已,故曰勇於不敢则活。勇於敢者,人以为利,而害或在其中矣。勇於不敢者,人以为害,而利或在其中矣。

6苏辙注:勇於敢则死,勇於不敢则生,此物理之大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以侥幸其或然,而忽其常理。夫天道之远,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恶之所从来哉?故虽圣人犹以常为正,其於勇敢未尝不难之。

7时雍注:勇於敢为而以身先天下者,是谓逆天道也,故杀矣。勇於不敢为天下先者,是谓体天道也,故活矣。然勇於不敢者,於生之利而於俗之害,勇於敢者,於俗之利而於生之害,在世俗观之不能无疑,故惑之也。

8邵若愚注:勇於敢为则招杀,害也勇於不敢则活。利也此两者,或利或害,如天之所恶者,而孰谁也知其故?理也感激之道,是以圣人由难之。天之道,虽不争而能善胜,虽不言而能善应,虽不召而报自来。

9王夫之注:执“不敢”以“勇,“敢”矣;“不敢”其所“不敢”,“勇”矣。“勇”“敢”之施,“杀”“活”之报,天乘其权,而我受其变,“难”矣。圣人畏其“难”,而承其“活”,不辞其“杀”,故“活”在己而“杀”任天下。何也?以己受”活”,则必有受“杀”者,气数之固然,而不足诘也。

10林虞斋注:勇于敢为者,必至于自笺其身。临事而惧,是勇于不敢也。活者,可以自全也。敢者之害,不敢者之利,二者甚晓然。天道恶盈而好谦,则勇于敢者,非特人恶之,天亦恶之也。

D本注

1本篇为治外篇之十七,阐明人类社会的大道所在。自然大道如是,社会大道如是,认知自然和社会,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三思而后行”,是人类实践行动的基本准则,也是思想文化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法则,文化以行用为本,行用以谋度为基石。

2勇,形声,从力甬声,本义胆大,《说文》气也;《墨子》勇志之所以敢也;勇,为意气之勇,鲁莽之勇而做敢,非做事认知之勇,所以鲁莽举动遭到失败;不敢,则思而后为,知其事物,有进有退而后活。 二者,天地知别,一利一害,事物常理,阴阳之定数。民众,因无思想文化认知,所以不会思考,有思想文化,视知识储备多少,则思考有远近;因此民众之病病,自己不察,他人无用,故天所恶,有事情,非人定而由天择。

3有思想文化,则明于自然大道和社会大道,遵行客观事物发展方向,为不争,遵循事物方向而行用,所以常胜;任何行动不是用语言来表达,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筹划好策略,顺应事物发展,那么事情的结局就能够把握,这是思想文化的具体应用,这是智慧之源泉;自然大道的道理,可以看见,社会大道,可以体会,然而又看不见存在的具体形态,世间万物,哪一个也跳不出自然大道。繟,chan音,从糸单声,《说文》带缓也。

(0)

相关推荐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四十七章

    大家好! 这一章讲到了"知"的重要,而这里头我们先把字面的意思串一下.不走出家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情况,不从窗户向外观察,窥是观察窥视,牖是窗户,不窥于牖,就是不从窗户向外看,就可以 ...

  • 易传直解:系辞 上传

    系辞 上传(注:系辞,就是系在卦爻上的文辞,用以说明这个卦爻是讲什么的,"系辞焉以断吉凶.""系辞焉以尽其言."都是指的系辞的作用.)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 ...

  • 道德经白话全译

    前言 老子之言,博大精深.世人读之,各有所得.哲学家以之洞悉天道,军事家以之参透兵机,政治家以之安邦定国:大志者以之建功垂名,淡薄者以之养生延年····它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自然与人生的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后记

    中国文化开始于阴阳五行,成熟于黄帝时期,行用分为医与洪范,后老子发展出道家文化,开创中国文化一脉,继出儒,墨,成三家分立,始起易,医,道,儒,墨,五家文化形态,此乃中国文化之源远.后世文化,虽然流派门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81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B    现代汉语 真诚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80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79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B    现代汉语 和善调和大的怨恨,必定不会圆满:如果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78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B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77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76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B    现代汉语 人出生时,是柔弱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75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B    现代汉语 民众有饥荒,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