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必有失,言语大学问
雪漠家道文化,打造智慧家庭
信口必有失,言语大学问
言忠不宜多,慎言贵达义。观人观时间,不谈无益事。
“言忠不宜多”,说话要诚信中肯,不要说太多的话,因为言多必失。
“忠”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追求,除了“忠”之外,儒家也追求“恕”,它们都是对外的。其中,“忠”针对国家,要求你忠君爱国,永不背叛。当然,现在没有皇帝,也就没有忠君一说了,但仍然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永远不做对国家有害的事情,永远为国家服务。“恕”则针对他人,要求你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尤其不要记恨别人。
至于“不宜多”,这不但是儒家的追求,也是道家和佛家的追求,佛道儒都不提倡多说话,认为“贵人寡言”。释迦牟尼有一个比喻:智者就像寺院里的钟,钟不敲不鸣,智者不问不说。交朋友也要这样,话不要太多。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该说而不说,就会失去朋友;不该说却说了,就会得罪别人。我有时也会失言,比如夸学生的时候。例如,一次有朋友来访,我向朋友们介绍我的学生时说,别看他们其貌不扬,其实每个人都非常有才干,真是人不可貌相啊!我的学生们听了觉得老师在夸自己,但好像又有点不对劲,似乎笑也不对,不笑也不对,不知道该作何表情。当然,我是在开玩笑。我平时话也不多,除了教育学生和讲课,基本上不怎么说话,也会尽量少说话。讲课时,我的话就很多了,每次都滔滔不绝。讲《金刚经》的时候,足足讲了一个星期,才讲到“如是我闻”。我每次讲课都会录音,录音整理成文字,经过润色修订,就可以出版成书,任何人只要读了我的书,就等于听了我的课。
“慎言贵达意”,说话要尽量地谨慎,而且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老祖宗常说“祸从口出”,真是这样的,历史上有很多因为说话不注意而丧命的例子。尤其在政治斗争中,你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就有可能会掉脑袋。比如岳飞,岳飞本来就功高震主,犯了政治上的大忌,竟然还三番两次地劝皇帝赶紧立太子。对没有儿子的宋高宗来说,这本来就是最敏感、最忌讳的话题,岳飞竟然不止一次地强调。所以,虽然岳飞是一片好心,宋高宗也很难领情,反而对他恨之入骨。可见,说话一定要谨慎,并不是只要问心无愧就可以的。
另外,语言是有能量的,胡说会造口业。许多时候,一个人的福报很好,但因为他老是胡说,一张嘴就得罪很多人,就把福报都给耗尽了。所以,平时不要信口开河,要谨慎地表达,正确地传达自己的心意,而且不要随意地冒犯别人。除非你担负着一种使命,必须说一些该说的话,这时,哪怕得罪一些人也不要紧。那些没有意义的话,就尽量不要说了。我去上海的时候,见到一些人老是聚在一起谈家务事,互相交流一些家长里短的东西,以此来表示彼此之间的亲近,这也是毫无意义的。有朋友称之为“捣糨糊”,我觉得也是。我从不捣糨糊,因为没有时间。我很小就明白,就算捣糨糊捣一辈子,也就是个捣糨糊的。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到了一定的层次时,别人主动找你捣糨糊,你都不想和他捣了。所以,不要用宝贵的生命来捣糨糊。
“观人观时间”,要学会观察,既观察人,也观察时机。
陈亦新经常批评我,说我不懂观察人。比如,有一次某人来请我,说他请来了一位九十多岁的女道人,据说是中国坤道第一人,他希望我跟这位女道人见见面。于是,我就和陈亦新一起去了,还专门带了礼物。结果发现,那位女道人只是一个寻常的老太太。那个邀请我的人问我时,我就傻乎乎地告诉他,她就是一个寻常的老太太,没什么内证功德。说完这话,我就把那个人给得罪了。陈亦新就说,爸爸,那个人明显想借这个老太太圈钱,你怎么能当众揭穿他的骗局呢?他说得不是没有道理,我们带着礼物,专程跑了那么远的路,付出了时间和生命成本,结果说了一些让人不开心的话,说不清值不值得。以前,我做过很多类似的事,非常真诚地得罪了很多人。后来,我就索性不说了。如果实在需要说,我就在讲课时对事不对人地说,让大家知道该如何做事做人,教大家分辨是非。
学会选择值得自己用生命相交的人,也是“观人”。如果不会选择,就容易引狼入室。有些人因为一些表象而看重别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生命与其相交,结果,在最关键的时候出卖他、陷害他的,可能就是这个他很看重的人。还有一些人虽然不想害你,但也不是真心跟你交往,他们只是把你当成自己的工具。如果你想当工具,就接触他们,否则就不要接触他们。有些人很可悲,他们明知对方只是在利用自己,却仍然付出时间、生命和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期待对方有一天会付出真心,但他们的希望最终还是落空了。所以,不会“观人”,不知道哪些人值得你相交和等待,就会在无意义的交往中消耗生命。
过去,因为慈悲心作障,我什么人都见,什么人都苦口婆心地开示,后来,个别骗子也会利用我的慈悲心,把我当成托儿。所以,任何事情一旦没有智慧的观照,就容易出问题,哪怕是慈悲心。
很多人总会犯这个错误,他们看到别人在犯错,不忍心袖手旁观,就竭尽全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结果怎么样?这个被救的人没有改变,反而是救他的人改变了。这就像有人掉进海里,你看见了,就不顾一切地跳下去救他,谁知他力气很大,把你拖进了海里,最后两个人一起淹死。所以,释迦牟尼告诉自己的弟子,不要试图挽救那些不可救药的人,要“默摈之”,也就是不要和他多说,远离他。这就是智者的态度。如果你不这么做,结果往往不会太好。孔子也说,朋友做错事时你要告诉他,但你只说一次就够了,不要反复说。如果你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就过度了。我就老犯这个错误,总是觉得不忍心,总是反反复复、一遍一遍地提醒别人,但别人并没有改正。有时,我也会揭露一些骗子,但我的善良提醒是没有作用的,因为,受骗的人,定然有受骗的理由,你改变不了他的心时,提醒是没有用的。在我的生活中,以前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我一次次在事前提醒将要受骗者,但后来,他们还是会像扑火的灯蛾,扑向骗子的怀抱。
所以,以后我会改掉这个毛病,学习释迦牟尼的“默摈之”。
另外,我也要学会观人,选择值得我交往的朋友,并且学会观察时机,知道什么时候该结交什么朋友,不要无意义地浪费时间。注意,这个选择不是功利性的选择,不是从私欲出发,你应该接触那些对实现大愿有帮助的朋友,但你的大愿不能是多赚点钱,或统治世界之类的私欲,而必须是对世界有益的大梦想。否则,你的观人就变成了玩弄心计,把自己的心给搞脏了。
“不谈无益事”,不要谈一些没有意义的话题,尤其是那些负面的东西。所有事情都在飞快地过去,可你一谈它,就把它的负能量给启动了。所以,有人喜欢抱怨,说一些充满负能量的话,这样是很不好的——对他们埋怨的人不好,对他们自己更不好。很多人可能原本很认可他,对他印象很好,但他一抱怨,人们就对他失去感觉了。内心世界非常圆满的时候,人是不会抱怨的,因为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幸福是自己的选择,如果你只做开心的事,也只想开心的事,怎么会不幸福、不快乐?所以,要让不开心的事情尽快过去,任它远离你的生命。
有一天,有个得了绝症的朋友来找我,说,所有来看他的人都在劝他不要吃什么,要如何调养,其实这些东西他都知道,但人家一说,就等于在提醒他,死亡就要来临了。反反复复地接受别人的看望,反反复复地接受别人的提醒,最后他就觉得非常痛苦。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其实,别说人了,就连动物都不喜欢别人揭短。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养过一只宠物狗,牠的性格非常温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会生气,而且会记仇,就是被打脸。有一次,牠想和一只小猫交朋友,于是老是跟着那只小猫,结果小猫被跟烦了,就一巴掌打在牠的脸上,牠一下就火了。从此之后,牠只要见到那只猫,就一定会狂吼。为什么?因为牠每次都会想起自己被打脸的经历,自尊心再一次受到伤害。动物都如此,何况是人?因此,我们永远不要做让别人不开心的事。不要觉得你这是对他好,其实,你如果说得太多,人家本来没有那个毛病,最后都会变得有那个毛病。因为语言是有能量的,按传统的说法,修得很好的人尤其不能说一些负面的话。
正面的话叫授记,负面的话则是诅咒。佛陀从不诅咒别人,从不预言谁会堕入地狱,就连面对一直跟他作对、想方设法害他的提婆达多时,佛陀都授记他成佛。你想想看,佛陀的境界有多了不起。最让我感动的是,铁匠无意中把有毒的蘑菇供养给释迦牟尼,导致他中毒、奄奄一息,可他在弥留之际仍然对铁匠没有丝毫恨意,反而安慰痛苦不堪的铁匠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功德最大,一种是佛成道时给他提供食物的人,另一种是佛涅槃时给他提供食物的人。他之所以这么说,目的很简单,就是让铁匠不要愧疚,也不要伤心。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就算他能做到,他的亲人也会把供养食物的人骂得狗血淋头,还会把此人告到法庭,要求对方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虽然这也没错,既合情又合理,但两种做法所体现的人格,显然是有云泥之别的。所以,每次想起这件事,我都会感叹释迦牟尼人格的伟大。
END
图片|来源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