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IPCC AR6特别报告解读文章回顾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报告《2021年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报告将于8月9日正式发布。
该报告汇集了气候科学的最新进展和多种证据,提供了对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234位作者参与了这份报告的撰写。
Tips:IPCC《2021年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发布会将于2021年8月9日瑞士时间10:00正式召开。换算成北京时间是8月9日(星期一)16:00。届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公众号为:中国绿发会)“绿会融媒”经授权将对此次发布会进行直播。
小编整理了《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发布的对《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解读的相关文章哦。
姜克隽
2018年10月8日,IPCC发布了《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201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通过《巴黎协定》时发出的邀请,IPCC于2016年10月份决定开始编写这份报告。2017年初,IPCC选择了来自40个国家的91位作者,启动了报告的编写。这份报告的全名为《IPCC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努力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关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的影响和相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
这是一个IPCC的旗舰性报告,针对普遍认为不可行的1.5℃升温和排放途径进行了评估,并对备受关注的与2℃升温相比的影响的差别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减排途径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联。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18/1673-1719/1673-1719-14-6-640.shtml
苏勃,高学杰,效存德
【摘要】在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中,冰冻圈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引起全球冰川、冻土、积雪和海冰等冰冻圈要素加速退缩,进而对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产生了深远影响。2018年10月,IPCC在韩国仁川公布了《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SR1.5)。报告较系统地呈现了关于全球1.5℃温升目标的基本科学认知,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及消除贫困目标下加强全球响应的路径。在冰冻圈相关内容方面,报告呈现了有关全球1.5℃和2℃温升下冰冻圈(主要是海冰和多年冻土)变化及其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圈影响的一些亮点结论,还关注了全球1.5℃和2℃温升下冰冻圈相关的气候变化热点(区)和地球系统临界因素。报告指出,随着温度不断升高,冰冻圈及其相关要素和热点(区)面临的风险将不断增加,但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而不是2℃或更高时的风险将大大降低。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19/1673-1719/1673-1719-15-4-395.shtml
专栏组稿人:效存德,蔡榕硕
编者按
2019年9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这是继IPCC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发布《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SR15)和《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周期内的第3份特别报告。
SROCC报告由来自全球36个国家的104名科学家共同撰写完成,报告基于最近发表的6981篇科学文献,评估了全球山地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极地变化与影响,海平面上升及其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海洋变化及其影响,海洋和冰冻圈极端事件及风险管理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问题,回应或采纳了31176条专家和政府评审意见。此份报告是IPCC第一工作组和第二工作组联合组织专家编制而成的,技术支持小组(TSU)以第二工作组为主、第一工作组为辅提供支持。
本专栏主要由参加SROCC报告的中国作者完成,王朋岭、康世昌、效存德、蔡榕硕、成里京、余荣和翟盘茂等分别就SROCC核心结论、山地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极地系统变化及其影响、海洋与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海洋热含量变化、海洋与冰冻圈变化的极端事件及其影响进行了解读。值得注意的是,本专栏与我刊2019年第4期发表的“IPCC《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解读”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这是因为1.5℃和2℃两种温升情景下,海洋与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到底有多大程度差异,也是科学界关注的重点。
受篇幅和我们的知识局限,解读工作难免有挂一漏万和不准确之处,期待同行们不吝指正。
王朋岭, 黄磊, 巢清尘, 袁佳双, 陈超
【摘要】2019年9月,IPCC正式发布《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这是IPCC首次以高山地区与极区冰冻圈和海洋为主题的评估报告。报告全面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和冰冻圈变化及其广泛影响与风险,其核心结论包括:气候系统变暖背景下高山地区和极区的冰冻圈普遍退缩,未来冰冻圈将继续消融,高山地区和极区将面临更高的灾害风险;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持续增暖,未来海洋将继续变暖、加速酸化,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并危及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类社会;近几十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未来数百年海平面仍将持续上升,极端海面事件频发将加剧沿海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灾害风险。报告强调,采取及时、积极、协调和持久的适应与减缓行动,是有效应对海洋和冰冻圈变化,实现气候恢复力发展路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认为,需要高度重视海洋和冰冻圈在气候系统变化中的长期和不可逆影响,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认识;高度重视我国冰冻圈和沿海地区面临的气候风险,强化适应能力建设;推动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强化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持续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科技支撑能力。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2-133.shtml
全球山地冰冻圈变化、影响与适应
康世昌, 郭万钦, 钟歆玥, 许民
【摘要】冰冻圈是高山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着全球约10%的人口。近几十年来,冰冻圈变化对山区和周围地区的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海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指出,过去几十年全球高山区气温显著升高,使山地冰冻圈发生了大范围显著退缩。观测到的山地(特别是低海拔山区)积雪期缩短、雪深和积雪覆盖范围减小;冰川物质持续亏损,其中全球最大的冰川负物质平衡出现在南安第斯山、高加索山和欧洲中部,亚洲高山区冰川负物质平衡最小;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地下冰储量减少;河、湖冰持续时间缩短。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山地冰冻圈在21世纪仍将呈继续退缩状态。到21世纪末,低海拔山区积雪深度和积雪期将减少,冰川物质损失继续增加,多年冻土持续退化。冰冻圈变化已经或将改变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并对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应对山地冰冻圈变化应从管理和优化利用冰冻圈资源、加强冰冻圈变化灾害风险的有效治理、增强国际合作及公约制定等适应策略着手开展,增强适应能力,从而有益于推动山地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2-143.shtml
极地系统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新认识
效存德, 苏勃, 窦挺峰, 杨佼, 李姝彤
【摘要】地球北极和南极部分地区正在经历着以变暖和冰冻圈退缩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不仅深刻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而且具有半球乃至全球效应。IPCC在2019年9月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第三章对极地系统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做了系统评估,主要呈现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之后极地冰冻圈、海洋、生态和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最新科学认知,探讨了降低脆弱性和风险、增强适应性和恢复力的路径。文中对SROCC第三章进行扼要解读,主要内容包括:(1)极地海洋、海冰、积雪/冻土/淡水冰、冰盖与冰川等极地系统要素过去和未来变化及其影响以及极地与中低纬度天气气候之间的关联;(2)人类响应极地系统变化的策略和不足以及应对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3)当前加强极地恢复力建设的主要行动及其实施进展。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2-153.shtml
海平面加速上升对低海拔岛屿、沿海地区及社会的影响和风险
蔡榕硕,谭红建
【摘要】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全球、区域海平面变化和极端海面(极值水位)升高的贡献,以及海平面上升对低海拔(小鱼10 m)岛屿、沿海地区和社会的影响及相关的风险。评估表明,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证据是确凿的,且明显加速(高信度),极端海面高度升高,主要是由陆地冰川和冰盖融化以及海洋热膨胀引起,且前者的贡献已大于后者(很高信度);与此同时,海洋变暖速率倍增,强热带气旋、风暴潮增多,极值水位重现期缩短;至21世纪末,全球海平面还将上升约0.43 m(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RCP2.6)和0.84 m(高排放情景,RCP8.5)(中等信度),很多沿海地区当前较少发生的百年一遇的极值水位将变为一年一遇或更频繁,而对于许多沿海低洼地而言,类似事件甚至在21世纪中叶就可能发生(高信度)。评估还表明,持续上升的海平面、趋于频发的极值水位,以及人为地面沉降等因素,增加了沿海社会-生态系统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并且,与海平面上升有关的危害(险)性事件,如海岸侵蚀、洪灾、盐碱化和生境退化等将显著增加(高信度)。报告指出,如未采取充分的适应海平面上升的措施,在RCP8.5情景下,沿海大城市、城市环礁群岛、热带农业三角洲地区和北极沿岸社区将处于高或很高的灾害风险中(高信度)。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2-163.shtml
SROCC:海洋热含量变化评估
成里京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不断增加,驱动了全球变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指出,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的地球系统能量增加中90%以上都被海洋吸收,使得海洋增暖,海洋热含量增加。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发现:自1970年以来,几乎确定海洋上层2000 m在持续增暖。1993—2017年间的增暖速率至少为1969—1993年的2倍,体现出显著的变暖增强趋势。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2000 m以下的深海也已观测到了变暖信号,尤其是在南大洋(30°S以南)。在1970—2017年间,南大洋上层2000 m储存了全球海洋约35%~43%的热量,在2005—2017年期间增加到45%~62%。基于耦合气候模型预估,几乎可确定海洋将在21世纪持续增暖,2018—2100年间海洋热含量上升幅度可能是1970—2017年间的5~7倍(RCP8.5情景)或2~4倍(RCP2.6情景)。变暖导致的热膨胀效应贡献了1993年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约43%。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2-172.shtml
海洋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风险及应对
蔡榕硕, 韩志强, 杨正先
【摘要】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评估了全球和区域海洋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风险及应对措施。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升温、酸化、脱氧和营养盐减少等气候致灾因子(事件)的危害(险)性不断加剧(高信度)。这种变化正在影响从上层到底层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下降、物种地理分布的变迁、渔业资源潜在渔获量的下降以及食品供应的减少(高信度)。在气候变化与非气候人为干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从RCP2.6到RCP8.5情景),到21世纪末,几乎所有类型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将处于高或很高的风险水平(高信度);其中,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尤其严重,如果全球升温1.5℃和2℃,将分别消失70%~90%和99%以上(很高信度)。然而,当前多种减缓气候变化的海洋应对措施的作用较小,有的可能带来生态危险,而许多降低气候风险的海洋适应措施的作用也很有限,特别是在RCP8.5情景下的作用更小;未来海洋生态系统的风险水平在RCP2.6情景下均低于RCP8.5情景(很高信度)。因此,这凸显了减缓气候变化尤其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2-182.shtml
海洋和冰冻圈变化有关的极端事件、突变及其影响与风险
余荣,翟盘茂
【摘要】《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于2019年9月在IPCC第一工作组和第二工作组第二次联合大会上得到审议通过,并得到了IPCC第51届全会接受和批准。文中主要对该报告中海洋和冰冻圈变化有关的极端事件、突变及其影响与风险的有关评估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SROCC评估得到的最新结果显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冻圈变化引起的山体滑坡、雪崩和冰川洪水事件频发。海洋有关的海洋热浪频发,极端El Niño事件加强,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同时,沿海地区极端海平面上升,极端海浪增高,极端热带气旋影响增加。这些变化,比如海洋热浪等,是可以归因于人为增暖的。预估结果表明,海洋和冰冻圈变化引起的极端事件未来会进一步加剧。而这些变化已经影响了高山、极地以及沿海地区人群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海洋和冰冻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对这一系列变化,需要更加精准的预测和预警,包括对极端事件和突变的季节预测和年际、年代际预测,以便做好充足的准备来降低极端事件风险。同时,加强应对极端事件的科普教育和提供因地制宜的灾害重建措施等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2-194.shtml
专栏组稿人:翟盘茂
编者按
2019年8月,IPCC第50届全会审议批准了关于气候变化与土地有关的评估报告,即《气候变化与土地:IPCC关于气候变化、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及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特别报告》,简称《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
SRCCL由来自于全世界52个国家的107名科学家共同合作完成,报告评估了7000多篇最近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回应或采纳了28275条专家和政府的评审意见。该报告评估了关于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等方面的最新科学认知,并探讨了如何进行更加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以应对与土地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这一重要的特别报告是由IPCC第一工作组、第二工作、第三工作组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工作组的联合主席领导下编制,并得到第三工作组技术支撑小组的支持。
本栏目由参与SRCCL编写的主要作者与有关专家围绕特别报告的解读,针对气候变化与陆气相互作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及其影响、气候变化与荒漠化、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基于土地的应对措施等关键科学问题结合相关研究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度分析,综合给出了关于气候变化与土地有关问题的科学认识,并希望为未来我国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启示。
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解读
黄磊,王长科,巢清尘
【摘要】总结了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中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粮食系统与粮食安全、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等的主要结论,分析了报告中争议较大的粮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生物质能源、土地温室气体通量等问题。我国在粮食系统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基于遥感测量和地面测量的大气浓度等数据反演温室气体排放量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同时,我国要继续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高相应的技术措施和能力建设。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1-1.shtml
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对陆气相互作用的新认知
贾根锁
【摘要】IPCC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其最新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从陆气相互作用、荒漠化、土地退化、粮食安全、综合变化和协同性、可持续土地管理等方面评估气候变化与土地的相互关联。报告是在IPCC 3个工作组共同主导下,首次系统评估气候变化与陆面过程和土地利用/土地管理之间的相关作用。报告的评估结果表明,全球陆地增温幅度接近全球海陆平均值的两倍,气候变化加重了综合土地压力,并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而全球很多区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强度持续增加,加重了农业生产的灾害风险和损失。采取行业间和国家间协同一致的行动,通过可持续土地管理,可以有效地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同时减轻土地退化、荒漠化和粮食安全的压力。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1-9.shtml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黄萌田, 周佰铨, 翟盘茂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在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其状况变化也在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系统反映了关于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方面的最新科学认知,并探讨了如何进行更加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以应对与土地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文中从极端事件变化及其影响的角度,结合SRCCL与其他相关文献,予以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影响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进程并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土地对气候系统的反馈作用,又会加剧气候变化并提高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面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事件给土地带来的巨大压力,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土地管理,通过减少包括土地和粮食系统在内的所有行业的排放,才有可能实现到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相对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的目标,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土地和粮食系统的负面影响。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1-17.shtml
关于气候变化与荒漠化关系的新认知
吴建国, 翟盘茂
【摘要】IPCC于2019年8月7日通过了《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报告第3章评估了气候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包括全球旱地(dryland)和荒漠化的范围、荒漠化过程与影响因素、荒漠化的检测与归因、荒漠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未来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与风险,应对荒漠化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联系。在估计荒漠化变化、荒漠化变化检测与归因、荒漠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应对荒漠化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联系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评估结果对我国认识旱地和荒漠化范围的变化、影响荒漠化因素、荒漠化过程、荒漠化变化检测与归因,荒漠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未来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与风险,以及防治荒漠化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等都有重要的启示。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1-28.shtml
IPCC特别报告SRCCL关于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新认知与启示
许吟隆,赵运成,翟盘茂
【摘要】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但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还会影响到农户的生计以及农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等;而粮食系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农业源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加剧全球变暖。IPCC在2019年8月份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从粮食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消费的各个环节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粮食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系统梳理粮食系统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适应与减缓措施、适应与减缓的协同和权衡问题,以及气候变化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环境等。SRCCL评估结论认为,由于大量施用氮肥和消耗水资源,目前粮食系统GHG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21%~37%;农业和粮食系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综合措施可以减少食物浪费、减少GHG排放、增加粮食系统的恢复力。未来工作的重点应丰富和扩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内容,量化适应效果,加深对适应、减缓及其协同和权衡的科学认知,大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1-37.shtml
对基于土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认知
吴建国,翟盘茂,武亚堂
【摘要】2019年8月7日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获得通过,报告涉及对基于土地应对气候变化不同措施的评估,取得一些新的认知,包括定量评估基于土地的40种综合措施对提高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能力、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增强粮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提出在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及保障粮食安全过程中提高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能力的措施,评估了实施不同措施的风险、限制、障碍和保障政策等。在措施的分类、气候变化适应的主体对象,以及风险和政策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评估报告结论将对我国建立基于土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促进把应对气候变化与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强粮食安全工作结合,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20/1673-1719/1673-1719-16-1-50.shtml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创刊于2005年5月
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国家气候中心主办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JCR)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6版之大气科学类核心期刊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被SCI收录
ACCR 2020年影响因子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