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小草的距离
与小草30余年的感情纠葛,哪能说断就断呢?这下好了,和小草死缠烂打地搅和在一块儿难解难分了。
说起小草还要追溯到我从邢台县民师毕业不久的1986年。那时我改教从政,在一个山区小乡任妇联主任。
我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无论多清闲的活让我干起来也会忙得风雨不透。除了上山下乡,到处倡导妇女同工同酬,组织妇女搞裁剪培训,养殖和果树技术培训等份内工作外。
还为普及小喇叭入户在乡广播站向全乡孩子们开设周末少儿故事会,并亲自操作水暖小鸡,我用水暖的40只小鸡可好养了。
后来又迷上了剪报,特别遇到有关农业和旅游信息,更是爱不释手一一剪下,将大大小小规则不一的报纸信息放进准备好的纸箱里,乡政府所有的报纸几乎全被我弄得千窟百孔,久而久之,竟然攒了满满一纸箱。
我买了小剪刀、胶棒和硬纸,开始不厌其烦地粘贴起来,分门别类,查漏补缺,一个小方块都不放过。诸如:政策、市场信息、科技、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旅游、新能源、外国农业、教育、养殖、知识之窗、语丝语林等,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我买来十几个精装盒,内装信息一万余份。这种无休止的工作几乎占用我在乡镇工作十年的所有空闲。
今天,当我打开那些沉睡了三十多年的资料时才发现,只生态农业的资料就有厚厚三本,做标记最多的是荷兰集约式生态农业。荷兰农业的特点即“节水、生态环保、集约高效、是绿和美,是植物和生物的有机结合”,而草地果园是最突出的生态模式之一。这我才意识到:荷兰农业就是小草在我早年潜意识中的启蒙。
1997年,澳援项目来到邢台县,在全县诸多生态环境不一的地方建立实验基地,我现在的居住地也是当年实验区之一。
项目本身除了引进外国树种,采用国外果树栽植管理技术,勘察实验推广外,还推行草地果园,对果园进行节水配套,传授紫叶苜蓿和三叶草以及其他沙大旺等草种的种植技术,用生态模式发展畜牧业,并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名专家和国家、省、市、县领导110余人来这里参观。
澳援项目让我亲历了6月份移栽的外国桃树,第一天栽树,第二天发芽,第三天开花,第七天挂果的奇迹。也就从那时起,我对小草的认识日渐加深,并懂得,三叶草和苜蓿混栽的好处。我想:如果荷兰农业是我对小草的启蒙,那么澳援项目就是撒进我心中的一粒“草种”。
此刻,我疯狂地对生态农业,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可达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急不可耐地要利用现有条件搞草地果园的实验。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是靠外界力量的推动和自身所抱有的激情兴趣决定的。正是激情和兴趣让我认识了任县的果农朋友宋大祥。他的一句话让我原有对生态农业的粗浅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一根稻草的革命。”
那是2008年的秋天,我去任县参观宋大祥的苹果园,约20多亩。在我的印象里,这片园子实在算不上有多理想,因为树上放任的枝条相互交叉,树体枝条分不出辈分,还有树下并不肥沃的土地和凌乱的杂草。
我不敢苟同要用他的模式去管理我的果园。但有一点让我无从质疑,那就是既然全国那么多果农大车小辆去他那儿参观,就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
待我读完“一根稻草的革命”这本书才明白,他的果树那些不协调现象是因为有过人为动剪所致。而作为农村果农的宋大祥,能将“一根稻草的革命”介绍给我,能在他的果园进行树草共生纯生态管理,仅凭这一点就让我赞叹不已,也是我实在要尊崇他的理由。
怀着对生态平衡的无比热爱,对有机食品的由衷追求,2008年11月,我托表妹在北京找到划时代作家唐锡阳先生,掏半价买回两本绿色科学巨著《环球绿色行》这对我震动很大,特别是唐锡阳先生给我在书中题词留念更让我感动万分。
他写到“物我同舟,天人艺泰。尊重历史,还我自然。”与此同时,我急于要找到“一根稻草的革命”这本书。遗憾的是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福冈正信。只有让媳妇从网上下载装订成册,共230页,保存至今。
可以说,80年代的生态农业信息积累让我认识了小草,澳援项目对国外农业的引进以及唐锡阳先生的《环球绿色行》给了我一粒草种,而“一根稻草的革命”就是小草种子开始膨胀、发芽并钻出我的身体长出的青青小草。我在10年内没有耕作的苹果园就是佐证。
在我所经营的所有果园中,这片苹果园的草是最旺的。我很少用肥,即使用也是廐肥或土杂肥,农药更是不怎么用也从无耕作。可以证实的是:10年实验结果,这片果园从未产生过不可控制的虫害,并且由于树草共生,草抑制了枝条旺长,每年的花量很大,苹果也最好吃。
这种结果正是由于我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就是福冈正信“一根稻草的革命”的中心话题。
然而,与福冈正信那种充满矛盾和左右摇摆的心理一样,我总是时不时地要去动剪,人为地进行管理,因为我没有办法去彻底推行“自然无为和自然而治”的理论,结果不伦不类。
加之看管孙子15年,不断来往于邢台和果园之间,在心底摇晃了几十年的生态梦,像没有上足发条的旧钟表,走走停停,左右摇摆,最终也没搞出个子丑寅卯来。
这让我彻底明白一个道理:人类日益膨胀的欲望根本无法推行“自然无为和自然而治。”但有一点可以做到,那就是为了人类能够安全生存,自己必须学会与自然和睦相处,尽最大努力保护自然生态。
我如负释重。尽管黄昏的夕阳搁之山巅,人进古稀方寻得芳草一片,可已足矣,毕竟我能在迷茫中得到自己今生追求的东西。
我多想是一棵小草,在青青田园,不择地势,不择土壤,遍布原野,经历风雨。我多想像小草一样见缝插针,自由自在,任意疯长,滋润自然,在缝隙中生存。
小草让大地有了底色,在今后的绿色田园中,我将继续实施节水灌溉,推行草地果园,逐步向生态,高效,集约式农业迈进。
随着生态农业潜移默化的渗透,也必将使我与小草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以顽强的生命力根植沃野。
作者简介:刘乙苏,生于1952年4月,祖籍邢台县龙泉寺乡落峪村,退休干部。2013年开始业余创作散文,杂感百余篇,其中40余篇在《老人世界》《河北农民报》《邢台日报》《牛城晚报》《邢周报》发表。散文《婆婆的心里话》获2015年全国报纸副刊三等奖,并被收入《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集萃》一书。与老伴合著的《大山儿女》于2017年11月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