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不带预设看世界,话糙理不糙的如实陈述
小冒坚持原创的652天 要“看到”,看到那些仿佛被遗忘,被忽视的沉默的存在。
提起中国文学里大名鼎鼎的几位作家的代表作,都带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莫言,比如贾平凹。
我以前只是知道贾平凹获奖累累,上学时记住他的名字的真正读法(ping wa),却没有真正阅读过他的著作。
《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废都》获得1997年法国费米那文学奖
《满月儿》获得1978年首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腊月·正月》获得1983—1984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倒流河》获得2013年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这部《平凹的短小说》是一本短篇小说合集,糅合了陕西方言的独特风格,贾平凹塑造的,是一种接地气的生活,数个过分真实的小人物,借秦岭脚下的故事,艺术性还原中国生活的一个缩影。
一气呵成,12篇作品仿佛12个小短剧。
大家都会品读出的第一感觉,就是他对女性的审美理想:
集纯情、美丽的外貌,善良、宽容、坚强的美德于一身,对那些传统女性的同情,喜爱和不忍心,借文学艺术的创造力,又赋予她们突破常规、不畏强权、坚韧自强的颠覆性。
荒谬滑稽,粗俗直接,人生百态,在淡淡的忧郁中作者用独特目光似乎抽离,但又融入地去看待这个世界,所以会有人觉得粗俗,但不是贬义的粗鄙,反而有着一种很原始原生的力量和感染力。
除却有女性崇拜意识的特点,我还感受出了很多作者的人生思考,一种更为宽广,更不受局限和约束,不带预设和刻板印象的如实陈述。
01
再苦,你都要故意地乐
《阿吉》开门见山,就提到了主人公给自己改了名。两个名字在他面对各种人,不同时期和心态的来回切换,形成了一个非常值得解读和遐想的留白。
他原名叫做阿鸡,哥哥叫阿狗,情理之中不需要笔墨交代过多。
去了一趟城里,自觉感受了大世面——也只是些琐碎,但他明白了知道“鸡”在城里不是什么好话,于是他给自己改名“吉”。
面对昔日平等相处的阿米、小安,他学会了耀武扬威,认为一趟进城就是镀金,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了,曾经看不上自己的女孩园园会对他另眼相看,曾经的朋友也该马首是瞻,所以飘然自得,以为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在乡长和城里人面前,他还是自觉畏缩地使用真名。
没有出人头地,只有一地歪主意,得罪了村民,也蹉跎了自己。
不论如何变更姓名,他还是他自己。不得不远走,第二次进城的他还是老老实实曝出了自己的本名。
很流畅清晰的故事情节,除去生动文字的文学价值,其实每个人都可能看出不一样的地方:
名字的转换,恰恰是一种内心对自我的认同和认知,不管正确与否。
比如阿吉身上遗留的劣根。
他自觉阶级改变和即将发迹的那些人性的浅薄自大,以及面对更高级的畏首畏尾,那些不明显却存在的欺软怕硬。
从我小学第一次读《阿Q正传》开始,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不被看作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心态。
即使多年之后,我们还是或多或少能看到阿吉身上,一部分刻入骨子里的奴性。
比如,一个人的命运,不会像名字那样说改就改。
一个矛盾地挣扎在乡村与城市间的青年,也恰恰是面临时代变迁带来的阵痛的一代普通人的缩影。
无能为力的时代洪流之下,小人物的烟火日常,还是会继续热闹和升腾着,哪怕阿吉最后一无所有,甚至境遇更艰难地重回城市,我不觉得作者是绝望地批判和否定了他的人生。
反而是不带偏见和预设,就把那种真实,呈现给了读者。
人无完人,人世艰难,然而,大家都很努力地扛着,都扛得挺好,这就是人生。
02
善或许得不到回报,但可以找到安慰
《任氏》是贾平凹改写的唐朝故事。
生动的文字,画面感十足,虽然整体看起来就像是,普通男性们色迷心窍,美艳狐妖还是不敌人心和世道的风流佳话。
情节也是一如既往地不带预设:狐妖未必一定奸邪害人,世人有这样那样的人性弱点,大家或许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错路,做出选择,人性未必本善,可是关键时刻,人性是可以选择“向善”。
卑微之处,体会世态人情,仍能看到人性光辉美好的一面,才不会失去希望不是嘛?
普通人的善良,普通人的努力,真的很动人。
03
每个人都是为着某一种事业降生在了世上
贾平凹笔下的小人物,平凡又不寻常,都有自己鲜活的性格以及丰富琐碎的人生。
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或者只能说是糊口的营生:
算命先生,古董贩子,风水先生,关中土匪,剪纸艺人,武师,驮夫,猎人。。。
十二段故事,十二种际遇,看似不值一提,都是被淹没在时代洪流中,逝去的回忆。
我不太清楚他的写作背景,这些写于三四十年前的故事,是否源于自己真实生活经历里的素材积累,才有如此具体的细节。
但他确实是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原本平凡的人生琐事,可以靠文字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脑补出生动的画面。
即使这些人事物,早就远离我们的生活和认知,依然有打动人心的地方在:
毕竟他们曾经也是那么鲜活,那么努力地生活着。
生存哪有起不起眼,谈高低贵贱,都带着无病呻吟的无知,人生起起伏伏也是事无绝对,没有一种人生轻而易举。
走到哪里,不都是走向人生。
纯文学作品的式微和小众,也是情理之中。本身属于“无用之美”,理解门槛也不平易近人,追求短平快的高效实用人生,身心俱疲之后,自然只想去寻找更简单,直接,不费脑的快乐。
尤其是,容易被误解地带着中国乡土特征的文学。距离我们的现实太遥远,太不切实际。
我曾经也是看不懂,都不进去,但最近却逐渐发现,阅读类似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走出阅读舒适区,支持文化的多样性。
文学创作中,应该要有微光,未必是完美,幸福,快乐的高大上故事,也可以就是粗俗平凡的“小”。
他不带预设,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不是简单能分辨黑白曲直。
所以,即使小人物们有很多人性弱点,即使故事里接二连三的残忍,扎心,对抗,碾压,淘汰,但始终能找到,哪怕很微小的真善美,保留人性里会有的怯弱、同情、温柔、犹豫,挣扎,脆弱、包容。
要“看到”,看到那些仿佛被遗忘,被忽视的沉默的存在。
那是一种无可奈何中被人遗忘和忽视的希望。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