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好比人体“第二心脏”!不通的时候脏器会罢工
天气转凉时,你是否有过身上暖和但手脚冰凉的感受?这其实是身体自我保护功能的一种体现,同时反映出微循环系统存在的价值。专家解释说,心脏为全身供应的血液,只有依靠微血管的二次调节,才能到达各脏器的组织细胞,维持其正常功能的运转。因此,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如同城市的支路小巷
微循环研究始于1661年科学家对青蛙肺的观察,他们第一次描述了血液在相对纤细的毛细血管中川流不息的情景。1920年,丹麦人克罗格首次在显微镜下观测到微循环,这一重大发现使他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后,微循环研究逐渐成为基础与应用生物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出发,通过动脉输送到全身,再借助静脉回流心脏的过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子林说,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末梢部分,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进行血液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为全身各细胞输送氧气、养料,并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它就像城市中的辅路、支路和小巷,是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循环的重要作用主要得益于它的四个特点
细: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很细,直径7~9微米,只有发丝的1/20,可允许1~2个红细胞通过;
薄:微血管管壁很薄,只有一张纸的1/100,这一特点有助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多:人体大概有300亿条微血管,从头皮到指尖到脚掌,无处不在,加起来约9.6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半,24小时流动总里程达26.4万公里,是长江黄河长度总和的20多倍;
慢:血液在微血管中流速很慢,为每秒0.4~1毫米,因此更易形成栓塞,成为阻碍血液流动的“路障”。
微循环受阻,堵哪儿哪儿遭殃
微循环会通过微血管的收缩变化等,维持全身血流量的相对稳定。最典型例子之一就是,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为维持自身的核心温度,体表和四肢的微动脉会收缩,通过减缓体表和四肢的微循环,减少人体热量损失。但这同时会导致流向四肢的血液减少,继而出现短时的手脚冰凉。
微循环既属于循环系统,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作用是提供机体物质交换的场所,因此其通畅与否也就直接决定了体内重要脏器能否正常发挥功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伟说,各种不良生活习惯或疾病导致微循环障碍后,很可能引发相应脏器的不适症状或功能受损等。
大脑。充足的血流量,是维持大脑正常运转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中枢系统的调节可使颅内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但当出现颅脑外伤、炎症或其他病变时,脑血管发生痉挛或狭窄,引起微循环障碍,就会导致脑“罢工”,轻则失眠多梦、头晕头痛,重则脑萎缩、脑梗等。
眼部。眼球虽小,却布满错综复杂的毛细血管,需要血液供氧使其正常发挥功能。眼部毛细血管的血流一旦受阻,即可出现各种视力问题,甚至失明。
心脏。冠状动脉微循环是为心肌细胞供血供氧的重要场所,如果因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以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引发冠状动脉的微血管病变(如微血管狭窄阻塞或痉挛),导致心脏“营养不足”,临床上则会表现为胸闷、胸痛,甚至诱发心肌梗死等。
胃肠。没有足够的血液供给,消化功能就难以保障。摄入冰凉、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造成胃肠的微循环障碍,进而因缺血影响到胃酸分泌、蛋白酶功能,以及肠道蠕动的“积极性”,出现胃肠胀气、消化不良、便秘等不适。
肌肉和关节。四肢的肌肉活动也必须依靠微循环供应血氧。如果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轻则出现肢体麻木、冰冷和酸痛,重则导致跛行,甚至出现肢体坏死溃疡等问题。
微循环系统可连通全身,因此,若局部障碍不能得到及时改善,任其连续进展,甚至可能引发休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军宇介绍,在休克早期,微循环处于缺血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尿量减少、出冷汗等低血压症状;进入微循环淤血期后,动脉血无法进来,静脉血无法回流,患者皮肤就会从苍白转为发绀(青紫色),特别是口唇和指甲,这属于休克中期,此时局部组织胺、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不仅会加大血液黏稠度、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还会加重重要器官的机能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治疗,休克晚期即为微循环衰竭期,临床表现包括意识改变(烦躁、淡漠、谵妄等)、皮肤湿冷和花斑等,此时体内多器官功能衰竭,必须进行急救。
调节微循环,功夫下在每一天
临床上,对不同的微循环障碍,有着各自不同的治疗方法。王军宇举例说,治疗休克患者时,可使用补充血容量等方法,重度患者还需加用生理盐水或血管活性药物等改善微循环。但总体来说,这些都是针对症状进行的紧急缓解治疗,而多数的局部微循环障碍更需要寻找原发病因、对症下药。
孙子林说,微循环受阻与其说是出现症状的原因,不如说是原发病症的结果。比如,糖尿病可引发身体多处的微循环障碍,当问题出现在眼部,会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血液受阻于肾脏,则会患上糖尿病肾病。可见,微循环障碍既是血糖过高的“果”,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因”,控制血糖水平才是解决上述微循环障碍的根本之道。同理其他病症,如果原发疾病找不到,仅改善微循环障碍,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号称能够通过改善微循环“去病根”或“改善亚健康状态”的保健品,王伟提醒说,这些都不可信。至于另外一些宣称可以检测微循环、改善微血管的保健仪,王军宇认为也应谨慎看待。临床上的确会利用仪器观察舌下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但这仅限于监测。微循环系统分布广、结构复杂,从理论上看,绝不是一个仪器就能调节的。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平常人来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保证血液的顺畅流动,这是改善微循环的最好方法。适当控制糖及脂肪摄入:健康的饮食有助保持血管壁弹性,而添加糖或脂肪类食物最易给又薄又细的微血管“添堵”;运动:只是起身蹦一蹦,快步走10分钟,都利于心脏更有力地泵血,改善大血管和微循环的血流状况;拒绝烟酒等不良嗜好;
局部增温:当人体微循环血流变慢,可通过泡脚、搓手等局部加温的方式缓解;遵医嘱用药:在必要情况下,可遵医嘱使用药物调节,如前列地尔、胰激肽原酶、羟苯磺酸钙等改善微循环药物,以及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