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来的林妹妹,又回去了……

王文娟,1926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嵊县,原名王彩娟。越剧演员,工花旦,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她曾饰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春香传》中的春香,《孟丽君》中的孟丽君,《追鱼》中的鲤鱼精,《西园记》中王玉珍,《忠魂曲》中的杨开慧,《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

2017年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93岁的王文娟还又先后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以及“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王文娟走了,虽然是鲐背仙逝,但消息传来,还是让人深感悲痛,不禁令人感慨——天上来的林妹妹,又回去了……

1938年,这个从浙江嵊县的12岁的小姑娘,一心练功,醉心舞台,跑龙套摸爬滚打,从“六肩”到“头肩”花旦,台上精彩纷呈的是角色,台下晓耕夜耘的是勤奋。六年之后,竟一鸣惊人,声震大上海。

王文娟从20岁挑起头肩旦角起,演出了《碧玉簪》《盘夫索夫》《贩马记》等传统剧目,后又演出了《礼拜六》《金蝉记》等现代戏。1948年,她与尹桂芳合演了《浪淘沙》《双枪陆文龙》。不久之后,她与徐玉兰合作,演出了《红狮岗》《林冲夜奔》《红娘子》《是我错》《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春香传》《追鱼》《则天皇后》等优秀剧目。王文娟对待每一个艺术角色,也都深深注入了自己的心血,也因此形成了她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真意切、韵味醇厚的王派的艺术风格,所谓“腔从情中生,形为情点化”是也。

在王文娟塑造的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中,最让我折服还是要算《红楼梦》中那清灵、恬美、柔弱、纤细的林黛玉。在这部融越剧艺术精华于一炉的作品里,她完美地体现了林黛玉仪态的美和内心美,再现了林黛玉的言谈举止,其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之赢得了空前的声誉,从此以后,“林妹妹”成了她的代名字,以至于到了耄耋之年,人们见到她,还亲切地称呼她为“林妹妹”,她总是自嘲道,现在不是“林妹妹”,是“林婆婆”喽!据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要拍摄《红楼梦》时,人们对林黛玉选角的标准就是看她是否像“王文娟”。

自1958年王文娟、徐玉兰合作的《红楼梦》舞台本在上海首演,连演54场,场场爆满,至1962年改拍越剧电影公映,“林妹妹”即成不朽经典。
电影版越剧《红楼梦》删繁就简,突出了宝黛的爱情主线,共分为“黛玉进府”“读西厢”“会琪官”“不肖种种”“笞宝玉”“闭门羹”“游园”“葬花”“试玉”“凤姐献策”“傻大姐汇密”“焚稿”“金玉良缘”“宝玉哭灵”等多个桥段,其中涉及林黛玉的戏份很多。
从开场宝黛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通俗易懂,别开生面,唱出了两人初会对方时心有灵犀的感受,节奏明快跳跃,色彩清新,表现了二人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欣喜之情。再至后来发展成为共读“西厢”时才华横溢、热情美丽的少女,把黛玉对宝哥哥贫嘴嗔怪表现得细致传神。“闭门羹”部分,王文娟把握了黛玉对宝玉的情,又把握了一个女子受委曲时细腻感受,表现得精确到位,细腻有情,将黛玉的纯真、任性、聪慧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合一。而“葬花”部分则是林黛玉的重头戏,王文娟用特有的沙哑音色来烘托角色的伤愁情绪,无论是小腔过门还是快板走韵,皆字字着力,声声含韵,则展示了黛玉的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直至最后“焚稿”桥段,黛玉字字含泪、句句滴血的临终之言,王文娟凄婉的唱腔与悲切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唱出了“万般恩情从此绝,只落得无情葬诗魂”这样令人惊心动魄的句子,令人每每听到此处,无不潸然泪下、感慨万千。

王文娟在越剧《红楼梦》里表演情真意切,使人闭上眼就能想起林黛玉短暂一生。我家至今仍然保存电影版越剧《红楼梦》全剧录音磁带,王老师的声音陪伴我度过了白衣飘飘的青葱岁月。至今我的耳边依然还能想到就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

花开天堂,花谢人间。王文娟走了,她经常说起林黛玉是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她认为:“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随着 “越剧十姐妹”的最终谢幕,王文娟也去天堂了。我总有一种深深的惆怅,那些曾经感动我们的声音,何尝又不是添补了我们那段百无聊赖的岁月,明人洪应明认为“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望望窗外,心中陡然有一种熟悉陌生的生命颤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