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医法圆通(3)

卷三

伤寒溯源解

仲景为医林之祖,著《伤寒》一书,以开渡世津梁,揭出三阳三阴,包含乾坤二气之妙,后贤始有步趋。无奈相沿日久,注家日多,纷纷聚讼,各逞已见,舍本逐末,已至于今,故读《伤寒》书者寡矣。亦并不知"伤寒"何所取义也。取注《伤寒》者,亦只是照原文敷衍几句,并未道及《伤寒》宗旨,与万病不出《伤寒》宗旨,教后人何由得入仲景之门。予特直解之。夫曰伤寒者,邪伤于寒水之经也。太阳为三阳三阴之首,居于寒水这地,其卦为坎。阳为阴根[1]。坎中一阳,即人身立极真种子,至尊无二,故称之曰太阳。[眉批]考之即在六合之中。卷之即在坎中一点,以坎中一点示气在血中,皆喻言也。如天之日也,太阳从水中而出,子时一阳发动,真机运行,自下而上,自内而外,散水精之气于周身,无时无刻无息不运行也。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的真机。要知气化行于外,从皮肤毛窍而出水气,水即阴,气即阳,外出是气上而水亦上也。气化行于内,从溺管而出水气。内出是水降而气亦降也。外出者,轻清之气,如天之雾露也。内出者,重浊之气,如沟渠之流水也。

太阳之气也无乖,一切外邪无由得入。太阳之气偶衰,无论何节何候中,不正之气干之,一年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乃是正气,六气中不正之气,才是客气。六气,每司六十日有零,一年中三百六十日,而一年之事毕,循环之理寓矣。必先从毛窍而入,闭其太阳运行外出之气机,而太阳之经症即作,故曰伤寒。

[1] 根原本作"恨",据文义改。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1],即是伤寒也。太阳为六经之首,初为外邪所侵,邪尚未盛,正未大衰,比际但奶按定太阳经施治,邪可立去,正可立复。

因近来不按经施治,用药不当,邪不即去,正气日衰,邪气日盛,势必渐渐入内,故有传经不传腑,传腑不传经,二阳并病,三阳并病,两感为病,渐入厥阴,邪苟未罢,又复传至太阳。迁延日久,变证百出,邪盛正衰,酿成阴阳脱绝种种危候。

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以匡其失而辅其正,邪在太阳经腑,则以太阳经腑之法治之。邪在阳明经腑,则以阳明经腑之法治之。邪在少阳经腑,则以少阳经腑之法治之。邪在[2]太阴、少阴、厥阴,或从本化,或从中化,或从标化,按定标本中法治之。举伤寒而万病已具,揭六经,明六气,而一年节候已该。论客邪由外入内,剥尽元气,能令人死,步步立法,扶危为安,似与内伤无涉。不知外邪入内,剥削元气,乃是六。七情由内而戕,剥削元气,毋乃非六经乎?不过外邪之感,有传经之分,七情之伤,无经腑之变。由外入内固有提纲,由内出外,亦有考据。不过未一一指陈,未明明道破,总在学者深思而自得之。[眉批]客邪由外入内,以升散清解,不使入内为要。元气由内出外,以温固而收纳,不使外出为要。只此两法,诚为度世金针。

[1] 目原本作"日",据文义改。

[2] 在原本脱,据文义补。

予谓一元真气即太阳。太阳进一步不同,又进一步不同,退一步不同,退两步又不同。移步换形,移步更名,其中许多旨归。外感内伤,皆本此一元有损耳。最可鄙者,今人云仲景之方,是为冬月伤寒立法,并非为内伤与杂证立法。试问内伤失血肺痿,有服甘草干姜汤而愈者否?呕吐泄泻,有服理中汤而愈者否?抑郁肝气不舒,两胁胀痛,有服小柴胡而愈者否?夜梦遗精,有服桂枝龙牡汤而愈者否?肾脏不温,水泛为痰,有服真武汤而愈者否?寒湿腰痛,有服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愈者否?少气懒言,困倦嗜卧,咳嗽潮热,有服建中汤而愈者否?温病初起,有服麻杏石甘汤、鸡子黄连汤、四逆汤而愈者否?痢证,有服白头翁汤、桃花汤而愈者否?腹痛吐泻霍乱,有服理中汤、吴茱萸汤而愈者否?妇人经期、妊娠,有服桂枝汤而愈者否?痘证初起,有服桂枝汤、升麻葛根汤而愈者否?老人便艰涩,有服麻仁丸而愈者否?阳虚大便下血,有服四逆汤而愈者否?阴虚大便脓血,有服鸡子黄连汤而愈者否中?今人不体贴,只记时行几个通套方子,某病用某方,倍其味,某病用某方,减某味,如此而已。究其阴阳至理,全然莫晓,六经变化,罕有得知,愈趋愈下,不堪问矣。

附七绝一首:

伤寒二字立津梁,六气循环妙理藏,不是长沙留一线,而今焉有作医郎。

问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故何也?

夫曰冬伤于寒者,伤于太阳寒水之气也。冬令乃阳气潜藏,正天一生水之际。少年无知,不能节欲。[眉批]节欲二字。不专指房劳,兼一切耗神耗气之事。耗散元精,元精即天一。元精一耗,冬不藏精也。不能化生真水,即不能克制燥金之气,故当春之际,温病立作。二月属卯、卯酉阳明,燥金主事。苟能封固严密,指冬能藏精者。元精即能化生真水,而燥金自不敢横行无忌,春即不病温矣。此刻辛温固本之药,未可遽施,当从二日传经之法治之,未为不可。虽然如此,又当细求,而清凉之品亦不可妄用。病人虽现大热口渴饮冷,谵语,又当于脉息,声音之有神无神,[眉批]无神非温,有神乃是。饮冷之多寡,大便之实与不实,小便之利与不利。有神者,可与麻杏石甘汤,无神者,可用回阳收纳之法治之,庶不致误人性命也。

辩 温约 言

今人于春令偶感外邪,发热,身疼,口渴饮冷,汗出谵语,便闭,恶热等情。举世皆云温病,动用达原饮、三消饮、升解散、三黄石膏、大小承气、普济消毒散,种种方法。予思此等施治,皆是治客邪。[眉批]客邪二字,春为风客,夏为火客,夏为湿客,按六气候可。由太阳而趋至阳明,伏而不传,渐入阳明之里,以此等法治之,实属妥贴。切切不可言温,但言风邪伤了太阳,由太阳趋至阳明。风为阳邪,合阳明之燥热,化为一团热邪,热盛则伤阴,故现气实、脉实、身轻气粗,只宜清凉滋阴攻下等法。至于温病,乃冬不藏精,根本先坏,这点元气随木气发泄,病情近似外感,粗工不察,治以发散清凉,十个九死。予业斯道三十余年,今始认得病情形状,与用药治法,一并叙陈。病人初得病,便觉头昏,周身无力,发热而身不痛,口不渴,昏昏欲睡,舌上无苔,满口津液,而舌上青光隐隐;即或口渴,而却喜滚,即或饮冷,而竟一二口;即或谵语,而人安静闭目。即或欲行走如狂,其身轻飘无力;即或二便不利,倦卧,不言不语;即或汗出,而声低息短;即或面红,而口气温和;六脉洪大,究竟无力;即或目赤咽干,全不饮冷,大便不实,小便自利。即服清凉,即服攻下,即服升解,热总不退,神总不清,只宜回阳收纳,方能有济。

予经验多人,一见便知,重者非十余剂不效,轻者一二剂可了。惜乎世多畏姜、附,而信任不笃。独不思前贤云,甘温能除大热,即是为元气外越立法,即是为温病立法。今人不分阴阳病情相似处理会,一见发热,便云外感,便用升解。一见发热不退,便用清凉滋阴、攻下。一见二便不利,便去通利。把人治死尚不觉悟,亦由其学识之未到也。兹再将阴虚、阳虚病情录数十条,以与将来。

辩认邪盛热炽血伤病情

干 呕不 止

病人二三日,发热不退,脉息、声音一切有神,干呕不止者,此热壅于阳明也。法宜解肌清热。

张 目谵 语

病人四五日,发热恶热,烦躁不宁,张目不眠,时而妄言,脉健者,此热邪气盛,气主上升,故张目不眠,谵语频临,属邪热乘心,而神昏也。法宜清热。热清而正复,张目谵语自己。若瞑目谵诘,脉空无神,又当回阳,不可养阴。

口渴饮冷不止

病人六七日,发热不退,脉洪有力,饮冷不止者,此邪

热太甚,伤及津液也。法宜灭火存阴为主。

大 汗如 雨

病人或六七日,发热汗出如雨,脉大有力,口臭气粗,声音洪亮,口渴饮冷,此乃热蒸于内,胃火旺极也。法宜急清肌热。此有余之候,并非久病亡阳可比。

舌苔干黄烦躁不宁

病人或七八日,发热不退,舌苔干黄,烦躁不宁,脉健身轻,肠胃已实。此胃火太甚,津液将枯,急宜滋阴攻下为主。

狂叫不避亲疏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不退,气粗身轻,脉健,狂叫,目无亲疏,弃衣奔走。此邪火旺极,乱其神明,神无所主也。急宜清凉攻下,灭云邪火,不可迟延。

二 便不 利

病人或七八日,发热恶热,烦躁不宁,口渴饮冷,脉健身轻,二便不利。此邪热伤阴,血液不能滋润沟渠,通体皆是一团邪火,急宜攻下,不可迟延。

鼻 如煤 烟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不退,烦躁饮冷,胸满不食,口臭气粗,忽现鼻如煤烟。此由邪火旺极,炎薰于上也。急宜坆下。

肛 门似 烙

病人或十余日,发热不退,脉健气粗,烦躁不宁,饮水不已,自觉肛门似烙。此邪热下攻于大肠,真阴有立亡之势[1]。急宜攻下,不可因循姑惜。

小便涓滴作痛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恶热,烦渴饮冷,舌黄而芒刺满口,脉健身轻,小便涓滴痛者。此邪热下趋小肠,结于膀胱也。急宜清热利水。

食 入即 吐

病人发热恶热,口臭气粗,脉健,食入即吐者。此是邪热伏于胃口,阻其下行之机,热主上升,此刻邪热为崇,升多降少,故食入即吐。急宜攻其邪火,邪火一灭,食自能下矣。

昏沉不省人事

病人或八九日,身[2]热不退,气粗舌干,小便短赤,大便极黄而溏,或清水、血水,脉健有力,或脉细如丝,或四[3]肢厥逆[4],人虽昏沉,其口气蒸手,舌根必红活,即舌黑起刺。此是邪热入里,伏于其内。急宜攻下清里,切不可妄用辛温。

日晡发热饮冷妄言鬼神

病人或八九日,十余日,外邪未解,入于里分,身虽发

[1] 势原本作"热",据文义改。

[2] 身原本作"鼻",据文义改。

[3] 四原本作"曰",据文义改。

[4] 逆原本作"立",据文义改。

热,日晡更甚,饮冷不已,妄方言鬼神。此是热甚伤血,神昏无主。急宜养血滋阴。并非阴火上腾,元气外越可比。

呃 逆不 止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不退,口渴转增,饮水不辍,忽见呃逆连声。此由邪热隔中,阻其交通之气机也。法宜攻下。

鼻 血如 注

病人发热烦燥,二便不利,口臭气粗,忽见鼻血如注,发热更甚者。此由邪火太甚,逼血妄行也。法宜清热攻下,苟血出而热退便通,又是解病佳兆。

斑 疹频 发

病人发热不退,烦燥不宁,饮冷气粗,脉健声洪,烦渴饮冷,人时恍惚,干咳不已,吐涎胶粘。此乃火旺津枯,热逼于肺,宜润燥清金泻火为要。

喉 痛厥 逆

病人或八九日,发热不退,或不身热,脉健身轻,品气极热,小便短赤,神气衰减,肌肤干粗,忽见喉痛厥逆。此邪入厥阴,热深厥深,上攻而为喉痹是也。急宜清润泻火养阴为主。

脓血下行不止

病人或八九日,身热不退,或身不热,时而烦渴,时而厥逆,烦躁不宁。此厥阴邪热,下攻于肠也。法宜清火养阴为主。

皮 毛干 粗

病人或七八日,发热不退,或身不热,必烦气衰,小便短而咽中干,忽见皮肤干粗,毛发枯槁。此邪火伤阴,血液失运,急宜泻火养阴为主。

筋 挛拘 急

病人或七八日,或十余日,发热不退,或不身热,烦渴咽干,小便短赤,恶热喜冷,忽然四肢拘急不仁。此由邪火伤阴,血液不荣于筋,故见拘急。法宜滋阴泻火为主。

阴 囊如 斗

病人或十余日,身热未退,或不身热,脉健身轻,心烦口渴,声音洪亮,忽见阴囊红肿,其大如斗,疼痛异常。此热邪下攻宗筋,宗筋之脉,贯于阴囊,急宜泻火养阴滋肝为主。

周 身红 块

病人身热脉健,烦躁不宁,忽现周身红块,痛痒异常。此是邪热壅于肌肉也。宜解肌清热泻火为主。

身冷如冰形如死人

病人八九日,初发热口渴饮冷,二便不利,烦躁谵语,

忽见身冷如水,形如死人。此是热极内伏,阳气不达于外,证似纯阴。此刻审治,不可粗心,当于气口中求之,二便处求之。予经验多人,口气虽微,极其蒸手,舌根红而不青,小便短赤,急宜攻下,不可因循姑惜,切切不可妄用姜、附。

头 面肿 痛

病人二三日,头面肿痛,此邪热壅于三阳也。急宜散清热为主。

以上数十条,略言其概,其中尚有许多火证情形。有当用甘寒养阴法者,有当用苦寒攻下存阴法者,有当用清凉滋阴法者,有当用利水育阴法者,有当用润躁救阴法者,有当用甘温回阳救阴法者。种种不一,全在临时变通。总之正气生人,邪气死人,用养阴等法,皆为阳证邪火立说,而非为阴气上腾之阴火立说。当知阳证邪火,其人脉息、声音一切有神。若阴气上腾之阴火,脉息,起居一切无神,阴象全具。此乃认证关健,不可不知。

辩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

头 痛如 劈

素禀阳虚之人,身无他苦,忽然头痛如劈,多见唇青爪甲青黑,或气上喘,或脉浮空,或劲如石。此阳竭于上,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四五。

目 痛如 裂

察非外感,非邪火上攻,或脉象与上条同,病情有一二

同者,急宜回阳。若滋阴解散则死。

耳 痒欲 死

审无口若咽干,寒热往来,即非肝胆为病。此是肾气上腾,欲从耳脱也,必有阴象足征,急宜回阳收纳。

印 堂如 镜

久病虚极之人,忽然印堂光明如镜,此是阳竭于上,旦夕死亡之征。若不思而救之,急宜大剂回阳收纳,光敛而饮食渐加,过七日而精神更健者,即有生机。否则未敢遽许。

唇 赤如 朱

久病虚极之人,无邪火可征,忽见唇赤如朱。此真阳从唇而脱,旦夕死亡之征。急服回阳,十中可救二三。

两 颧发 赤

久病与秉不足之人,两颧发赤。此真元竭于上也。急宜回阳收纳,误治则死。

鼻 涕如 注

久病虚极之人,忽然鼻涕如注。此元气将脱,旦夕死亡之征。急宜回阳收纳,或救一二。

口 张气 出

久病虚极之人,忽见口张气出。此元气将绝,旦夕死亡之征。法在不治,若欲救之,急宜回阳收纳,以尽人事。

眼 胞下 陷

久病之人,忽见眼胞下陷。此五藏元气竭于下也,旦夕即死。法在不治。若欲将之,急宜大剂回阳,十中或可救一二。

白 眼轮 青

久病虚损之人,忽见白晴青而人无神。此真阳衰极,死亡之征。急宜回阳,十中可救五六。

目 肿如 桃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目肿如桃,满身纯阴,并无一点邪火风热可险。此是元气从目脱出,急宜回阳收纳,可保无虞。

目 常直 视

久病虚极之人,忽见目常直视。此真气将绝,不能运动,法在死例。若欲救之,急宜回阳,或可十中救一二。

目 光如 华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目前常见五彩光华。此五脏精气外越,阳气不藏,亦在死例。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五六。

面 色光 彩

久病虚损之人,忽见面色鲜艳,如无病之人,此是真阳已竭于上,旦夕死亡之客。若欲救之,急宜回阳,光敛而神稍健,过七日不变者,方有生机。否则不救。

面 如枯 骨

久病虚极之人,忽见面如枯骨。此真元已绝,精气全无,旦夕死亡之征,可预为办理后事,急服回阳,十中或可救得一二。

面赤沭如朱面赤如瘀,面白如纸,面黑如煤,面青如枯草。

久病虚极之人,并无邪火足征,忽见面赤如朱者。此真阳已竭于上也。法在不治,惟回阳一法,或可十中救一二。更有如瘀、如纸、如煤、如枯草之类,皆在死例,不可勉强施治。

齿 牙血 出

素秉阳虚之人,并无邪火足征,阴象全具,忽见满口齿牙血出。此是肾中之阳虚,不能统摄血液,阴血个溢,只有扶阳收纳一法最妥。若以滋阴之六味地黄汤治之,是速其危也。

牙 肿如 茄

凡牙肿之人,察其非胃火风热,各部有阴象足征。此是元气浮于上而不潜藏,急宜回阳收纳封固为要。若以养阴清火治之,是速其亡也。

耳 肿不 痛

凡耳肿之人,其皮色必定如常,即或微红,多含青色,各部定有阴象足征,急宜大剂回阳。切勿谓肝胆风热,照常法外感治之,是速其死也。

喉 痛饮 滚

凡喉痛饮滚之人,必非风热上攻,定见脉息、声音一切无神,阴象毕露,急宜回阳之药冷服以救之,其效甚速。此是阳浮于上,不安其宅,今得同气之物以引之,必返其舍。若照风热法治之,是速其危矣。

咳 嗽不 已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或过服清凉发散之人,忽然咳嗽异常,无时休息,阴象全具。此是阴邪上干清道,元阳有从肺脱之势[1],急宜回阳祛阴,阳旺阴消,咳嗽自止。切不可仍照滋阴与通套治咳嗽之上方治之。若畏而不回阳,是自寻其意也。

气 喘唇 青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气喘唇青,乃是元气上浮,脱绝之征,法在难治。急宜回阳降逆收纳。俟气喘不作,唇色转红,方有生机。苟信任不专,听之而已。

心 痛欲 死

凡忽然心痛欲死之人,或面赤,或唇青,察定阴阳,不或苟且。如心痛面赤,饮冷,稍安一刻者,此是邪热犯于心也,急宜清火。若面赤而饮滚,兼见唇舌青光,此是寒邪犯于心也,急宜扶阳。

[1] 势原本作"热",据文义改。

腹 痛欲 绝

凡腹痛欲死之人,细察各部情形,如唇舌青黑,此是阴寒凝滞,阳不运行也,急宜回阳。如舌黄气粗,二便不利,周身冰冷,此是热邪内攻,闭其清道,急宜宣散通滞,如今之万应灵通丸,又名兑金丸,又名灵宝如意丸,又名川督普济丸,又名玉枢万灵丹。一半吹鼻,一半服,立刻见效,不可不知也。

肠 鸣泻 泄

凡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有肠鸣如雷,泄泻不止者,此乃命门火衰,脏寒之极,急宜大剂回阳,若以利水之药治这,必不见效。予曾经验多人。

大 便下 血

凡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便下血不止,此是下焦无火,不能统摄,有下脱之势,急宜大剂回阳,如附子理中、回阳饮之类。

小 便下 血

此条与上大便下血同。予曾经验多人,皆是重在回阳,其妙莫测,由其无邪热足征也。

精 滴不 已

大凡好色之人,与素秉不足之人,精常自出,此是元阳大耗,封锁不密,急宜大剂回阳,交通水火为主。予尝以白通汤治此病,百发百中。

午 后面 赤

凡午后面赤,或发烧,举世皆谓阴虚,不知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阳气日衰,不能镇纳其阴,阴邪日盛,上浮于外,况午后正阴盛时,阳气欲下潜藏于阴中,而阴盛不纳,逼阳于外,元气升多降少,故或现面赤,或现夜烧。此皆阴盛之候。若按阴虚治之,其病必剧。予常以回阳收纳,交通上下之法治之,百发百中。

身 痒欲 死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身忽痒极,或通身发红点,形似风疹,其实非风疹。风疹之为病,必不痒极欲死,多见发热身疼,恶寒恶风。若久病、素不足之人,其来者骤,多不发热身疼,即或大热,而小便必清,口渴饮滚,各部必有阴象足征,脉亦有浮空、劲急如绳可据,此病急宜大剂回阳收纳为要。若作风疹治之,速其亡也。

大 汗 如 雨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汗如雨,此亡阳之候也。然亦有非亡阳者。夫大汗如雨,骤然而出,片刻即汗止者,此非亡阳,乃阴邪从窍而出,则为解病之兆。若其人气息奄奄,旋出而身冷者,真亡阳也,法则不治。若欲救之,亦只回阳一法。然阳明热极,热蒸于外,亦有大汗如雨一条,须有阳症病情足征。此则阴象全具,一一可考。

大 汗 呃 逆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与过服克伐清凉之人,忽然大汗呃逆,此阳亡于外,脾肾之气绝于内,旦夕死亡之征也。急宜回阳降逆。服药后,如汗止呃逆不作,即有生机。若仍用时派止汗之麻黄根、浮小麦,止呃之丁香、杮蒂,未有不立见其死者也。

身 热无 神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或偶劳心,忽见身大热而不疼,并无所苦,只是人困无神,不渴不食。此是元气发外,宜回阳收纳,一剂可愈。若以为发热,即照外感之法治之,是速其危也,世多不识。

吐 血身 热

凡吐血之人,多属气衰,不能摄血。吐则气机向外,元气亦与之向外,故身热,急宜回阳收纳为主。以不可见吐血而即谓之火,以凉剂施之。

大 吐身 热

《经》云:吐则亡阳。吐属太阴,大吐之人,多缘中宫或寒或热,或食阻滞。若既吐已,而见周身大热,并无三阳表证足征。此属脾胃之元气发外,急宜收纳中宫元气为主。切不可仍照藿香正气散之法治之。予于此证,每以甘草干姜汤加砂仁,十治十效。

大 泄身 热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泄,渐而身大热者,此属阳脱之候。大热者,阳竭于上。大泄者,阴脱于下。急宜温中收纳为主。切不可一见身热,便云外感,一见大泄,便云

饮食。若用解表、消导、利水,其祸立至,不可不知。

午 后身 热

《经》云:阴虚生内热。是指邪气旺而血衰,并非专指午后、夜间发热为阴虚也。今人全不在阴阳至理处探取盈缩消息,一见午后、夜间发热,便云阴虚,便云滋水。推其意,以为午后属阴,即为阴虚,就不知午后、夜间正阴盛之时,并非阴虚之候。即有发热,多属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潜藏、阳浮于外,故见身热。何也?人身真气从子时一阳发动,历丑寅卯辰已,阳气旺极,至午未申酉戌亥,阳衰而下潜藏。今为阴隔拒,不得下降,故多发热。此乃阴阳盛衰,元气出入消息,不可不知也。

予于此证,无论夜间、午后发烧热,或面赤,或唇赤,脉空,饮滚,无神,即以白通汤治之,屡治屡效。

皮 毛 出 血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皮毛出血,此乃卫外之阳不足,急宜回阳收纳,不可迟延。

阴 囊 缩 入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囊缩腹痛,此厥阴阴寒太甚,阳气虚极也,急宜回阳。或用艾火烧丹田,或脐中;或以胡椒末裹塞脐中,用有力人口气吹入腹中,痛止即止,亦是救急妙法。

两 脚 大 烧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或夜卧,或午后两脚大烧,欲踏石上,人困无神。此元气发腾,有亡阳之势,急宜加阳收纳为主。切不可妄云阴虚,而用滋阴之药。

两 手 肿 热

凡素秉不足之人,忽然两手肿大如盂,微痛微红,夜间、午后便烧热难忍。此阴盛逼阳,从手脱也,急宜回阳收纳为主。

两 乳 忽 肿

凡素秉不足之人,忽然两乳肿大,皮色如常,此是元气从两乳脱出,切勿当作疮治,当以回阳收纳为主。

疮 口 不 敛

凡疮口久而不敛,多属元气大伤,不能化毒生肌,只宜大剂回阳。阳回气旺,其毒自消,其口自敛。切忌养阴清凉,见疮治疮。

痘 疮 平 塌

凡痘疮平塌,总原无火,只宜大剂回阳,切不可兼用滋阴。

(0)

相关推荐

  • 一九六五年度中医学徒考试题十二答案

    12,解释经文:(1)伤寒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2)素问:"寒极生热,热 ...

  • 郑钦安医法圆通4

    阴. 肛 脱 不 收 凡素秉不足之人,或因大泄,或因过痢,以致肛脱不收.此是下元无火,不能收束,法宜回阳,收纳肾气.或灸百会穴,亦是良法. 小 便 不 止 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小便日数十次,每来清 ...

  • ​汗证(郑钦安医法圆通)【荐】

    ​汗证 按汗证一条,有阳虚者,有阴虚者,有太阳风伤卫者,有阳明热盛者. 因阳虚者,由人素秉阳虚,或用心过度而损心阳,心阳衰,不能统摄心中之液而汗出.或脾胃阳衰,不能收摄脾胃中之血液而汗出.或肝肾阳衰, ...

  • 《医法圆通-伤寒溯源解》(郑钦安)

            仲景为医林之祖,著<伤寒>一书,以开渡世津梁,揭出三阳三阴,包含乾坤二气之妙,后贤始有步趋.无奈相沿日久,注家日多,纷纷聚讼,各逞已见,舍本逐末,已至于今,故读<伤寒 ...

  • 《医法圆通》作者:郑寿全,字钦安 朝代:清

    卷一\用药弊端说 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阴阳二字,万变万化.在上有在上之阴阳实据,在中有在中之阴阳实据,在下有在下之阴阳实据.无奈 ...

  •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法圆通.pdf

    , 衰 , 脉 均 , 明 平 七 阳 气 二 , 肾 : 度 七 , 长 . 皆 五 七 发 淫 年 : , 三 更 , 能 壮 食 , : 齿 目 以 盛 其 欲 , 子 其 所 体 美 少 盛 ...

  • 【新提醒】郑钦安辨认一切阳虚、阴虚法

    郑钦安辨认一切阳虚.阴虚法 辨认一切阳虚证法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 (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 ...

  • 学医不懂郑钦安,临证误治方难堪!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

  • 学医不懂郑钦安,临证误治方难堪

    2021-07-18 08:30·徐小丽LittleLily 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 ...

  • (4)扶阳派卢崇汉郑钦安吴佩衡祝味菊医论

    郑钦安核心思想为1.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2.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3.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4.辨证不离伤寒六经.5.治病重在扶阳.并把其核心思想运用于临床之中,贯穿在他的<医理真传>&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