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之洞的一生,看为官之道(一)
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张之洞的一生都讲完了。张之洞的一生从官员的成长角度来看,是完美的。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抚,晚年宰辅。所建立的功业也是耀眼的:打败法国人的入侵,策划并督建京汉大铁路,创办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为调和中西方文化的严重冲突,试图建立一个新型文化架构,大力倡导“中体西用”。虽也被人奚落为“起居无时,号令无节,行为乖张,巧于仕宦”,但正如毛主席所说过的中国人不应该忘记张之洞。
现在大家都热衷于考公务员和事业编,希望进入体制内,可惜很多人进入体制内后,由于缺乏职业规划和对官场的了解,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从而使自己蹉跎一生。通过张之洞的一生,看看在为官之道上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
一、初入官场时期的启迪。
(一)出身很重要。张之洞是以探花身份入仕,是科举出身,这个是很重要的因素,直接决定了一生发展的天花板。正如现在以一个中央部委的选调生身份入仕,和以一个社会招考普通乡镇公务员入仕,两者之间的职业发展路径必然天壤之别。要想进体制内的同学就要早作打算,尽量以选调生的身份进入体制内。这样职业天花板会高很多。
(二)要融入圈子。说白了就是要站队。初入官场的人往往不敢融入圈子,一是担心融入了一个圈子等于就放弃了另一个圈子;二是认为融入圈子后一旦圈子出现事情会受牵连。张之洞却是积极主动融入清流党的圈子,成为青牛之角。作为官场新人,不融入圈子就没有人帮你,出事了锅都会甩给你。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苏轼,他一辈子没有站队,变法派得势的时候,他指出变法派的缺失和错误,被变法派打击;保守派上台后,他又指出变法的益处和合理性,又被保守派打击。要不是确实有大才,被太后保护,过了几年平稳日子,其他时候作为官员来说真是一辈子不得志。
(三)要寻找靠山。张之洞之所以能成为封疆大吏,真正的转折还是在傍上醇王这个大靠山后。但靠山可遇不可求,这个要靠机缘。
(四)文字功底很重要。不光是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其他各个都是写奏折高手。曾国藩的奏折都是被其他督抚当作范文学习的。李鸿章修改曾国藩的奏折,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更是被人称诵。现在体制内到处都缺文字功底深厚的年轻人,文字功底好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五)本职工作80分就可以,其他精力要放在研究领导遇到的问题和苦难上。本职工作不用做得太好,做到八十分就可以。因为八十分花的气力与做到100分花的气力不是简单增加20分的气力,而是要多耗费一倍的精力和能量。本职工作太好是会影响晋升的,领导会想如果你晋升走了,以后的人准不如你干得好,那领导就要受累了。
本职工作做到八十分,剩余的精神和气力要放在研究能决定你命运的领导所面临的工作困难上。张之洞在成为封疆大吏之前就是对慈禧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上奏折发表看法,从而获得慈禧的关注,得到了一展抱负的机会。现在也一样,虽然没有奏折制度了,但是可以发表文章来展示才华。现成的例子就是《明朝那些事》的作者石悦,如果不是写书后受到高层领导关注,一个普通海关公务员是很难在中央、地方多地任职,并升为正厅级干部的。
(六)不要轻易得罪人,特别是能决定你命运的人。张之洞作为清流党中的核心人物,虽然弹劾人也不少,但他一般都是就事论事,很少将人赶尽杀绝。特别是对那些能影响到他命运的人他一般都不会措辞激烈。刚入官场的人,很多人认为自己一心为公,在做事上就不讲究方式方法,很容易得罪人。我一个前同事,听说在工作中没有注意,得罪了一个领导,导致在他晋升的时候,那位领导竭力反对,甚至说出“提拔他,我就走”的话。后来那个同事一直没有得到提拔。那位同事之所以得罪领导,就是因为他直接指出领导的错误,没有注意方式方法。领导的错误一定不能指责,只能想办法帮助其补救。
(七)公事永远没有私事重要。醇王之所以愿意做张之洞的靠山和慈禧最终决定破格提拔张之洞并授予他封疆大吏的实职,都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张之洞表现出对个人的忠心。具体表现在修圆明园的问题上,张之洞知道从国家角度来说不应该修,但从个人享乐来说那是应该修的。而张之洞选择支持修圆明园就表明了他的忠心是对慈禧、醇王个人,而非国家。
没想到啰里啰嗦,写了那么多了。只好分成两部分来写了。下篇写独当一面时期和功成身退时期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