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头晕心悸警惕“餐后低血压”
门诊上总是有高血压患者说:“大夫,我怎么一吃完饭就头晕、乏力、心悸,一量血压还特别低!”这时,大夫可能会告诉你:“根据您反映的症状,您可能是有餐后低血压。”这时患者就更迷惑了,“我明明有高血压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特为高血压患者朋友梳理了餐后低血压的一些科普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什么是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post prandial hypotension, PPH)是指老年人进食后所引起的低血压及相关症状(晕厥、冠状动脉事件和脑卒中)的现象,主要发生于早餐后,中餐和晚餐后亦可发生。
餐后低血压的诊断标准
符合3条标准之一者即可诊断:
1、餐后2 h内收缩压比餐前下降20 mm Hg以上;
2、餐前收缩压≥100 mm Hg,而餐后<90mm Hg;
3、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心绞痛、乏力、头晕、晕厥或意识障碍)者。
对于餐后发生心脑缺血症状的老年人,要高度警惕餐后低血压的可能。一般测定餐前血压和餐后2 h内血压(每15~30 min测一次,以最低血压值作为餐后血压)。
餐后低血压的机制
关于PP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一般认为,进餐后内脏血流量增加,导致心脑等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健康人可以通过压力反射、交感兴奋、血管活性肽的释放等机制维持餐后血压正常,但若以上一个或多个机制障碍就可能导致代偿不足出现PPH。
餐后低血压的影响因素
1、高龄:随着年龄增加,心脏功能减退,血管顺应性降低,压力感受器功能下调,对血压的调节能力减弱。
2、膳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比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使餐后血压下降更快,同时下降程度更大。热食、较冷食更易引起PPH。大餐比小餐后血压下降明显。早餐最容易导致PPH,其次是中餐。
3、药物:降压药、利尿剂、抗帕金森病药物易引起PPH,用药更易导致餐后血压下降。
4、伴随疾病: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及患有高血压、帕金森病、糖尿病、瘫痪、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以及血液透析的患者更易出现餐后血压下降。
发生餐后低血压该怎么办
如果发生餐后低血压,应平卧0.5-2小时,以保证大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待症状消失或者血压恢复常态以后慢慢坐起,无头晕眼花等症状后方可起身站立行走,避免因不慎摔倒导致骨折或者其他外伤。
餐后低血压的治疗
PPH的治疗原则首先尽量改善基础疾病,并尽快纠正可能的诱因,预防为主,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1、非药物治疗:
(1)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少量多餐,避免饮食温度过热;
(2)餐前饮水:健康人饮水后可致血压升高、心率减慢,这可能与胃扩张使血管交感神经兴奋、心脏迷走神经活性增高有关,已有研究表明,餐前饮水350~480 ml可以使自主神经损害患者的餐后血压下降幅度减少20 mm Hg,但该方法心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3)餐后体位:餐后适当散步可增加心率和心输出量,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但应避免过量运动。合并体位性低血压者,建议餐后平卧半小时;
(4)去除诱因:适当减少降压药用量,如为短、中效制剂,应将原餐前或餐后用药改为两餐之间用药,尽量选用长效制剂,避免应用利尿剂。抗帕金森病药物本身具有降压作用,使用时应加强监测、权衡利弊。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患者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改善PPH,此外,应禁酒,血液透析时禁食。
2、药物治疗:包括减少内脏血流量、抑制葡萄糖吸收、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药物。
对易发餐后低血压的中老年患者,特别是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要特别警惕心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