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咳咳,还等什么呢!”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邪不压正》电影很姜文,台词很讲究,人物很有个性。但可能刚看完后你会觉得不知所云,甚至很惊讶:能躲子弹的抗日神剧姜文也玩啊?
文/如海
《邪不压正》依然逃不掉众人看不懂的鄙夷,落得姜郎才尽的狼狈。甚至有人哀怨地唏嘘:姜文电影就此不再。
可荷尔蒙满身的姜文,还是在这个夏天,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邪不压正》给予我们一种暌违已久的浪漫和荒诞影像记忆,关于老北京、关于勇敢和懦弱,以及人生无可奈何的苍凉。
曾经的姜文是狷狂的、傲慢的,他还只是一个演员的时候就对导演自命不凡。在一次对话中,窦文涛曾问他:你心目中最优秀的导演是谁?姜文想都没有想就说:我。傲气十足,不可一世,青年的姜文豪气冲天。那个时候,姜文只是刚火起来的演员。谁曾想,年少轻狂的理想,成为了万一实现了呢的真实。姜文和姜文电影,成为了我们无法错过的美好。
岁月最大的改变就是去掩杀掉年轻时候的狂妄,姜文也不例外。多年过去,姜文早已忘掉了那时说过的话:“我这样说过吗?太狂了!”他带着团队不辞辛苦地路演宣传,甚至把点映的第一站放到了我的学校电子科技大学,然后自豪地说:这就是我花了四年,拍给我的两个儿子的电影。姜文从来都是拍属于自己的电影,不管世人的误读。
姜文的电影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比如语言密集、台词简洁语速很快,甚至是大量的对白,中间充斥着一些滑稽或者偶尔的无聊,不是纯粹的无厘头那种。还有或隐或现的明梗和暗梗,任由感兴趣者去意淫和解读,于是观众走出电影院一阵摇头:看不懂,然后念念不忘地去寻找佐证,要闹明白究竟是什么梗才罢休。所以,姜文的电影一定还有后姜文电影的声响存在,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总有人去回味品味,要找出有意思的地方来。
电影就是造梦,梦总是有一些魔幻。姜文电影总缺不了魔幻和荒诞,在讲一个毁灭性的悲剧故事里,用一种放浪形骸的不羁来诠释,既不那么悲情,又有着艺术的夸张和荒谬。姜文用一种挥洒自如的随意来拍摄电影,成就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如果说王家卫的电影是文艺片里看不懂的无病呻吟,那么姜文的电影则是荒诞片里看不懂的喋喋不休,呻吟使人暧昧和眷念,荷尔蒙使人亢奋和痉挛。在艺术的世界里,除了如浴春风的快感让人醍醐灌顶,便是欲罢不能的回响令人沉沦。装或者冷,纯粹从电影的虚幻角度,来给观众一种意犹未尽、似懂非懂的精神洗礼,成为一种高逼格的游刃有余。
过于自我,就难免被人误读。姜文是误读的受益者,也注定会成为误读的口诛笔伐者。《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鬼子来了》里的梗,影迷们如痴如醉地解读着,放大了电影本身,可姜文在《邪不压正》里继续放飞自我,招来了不解的吐糟。
电影里的主角不姓马了,站着生还是跪着死的悲壮没有了,甚至姜文电影里那个苍茫而来的英雄最终悲情地毁灭的桥段你找不到了。在《邪不压正》里,隐侠是谁,Hidden Man是谁,我们都无从知道。蓝青峰和巧红,还有姜文有意调侃的那个影评人,都似乎不再和之前的任何一部姜文式电影如出一辙。
姜文说,人生就应该这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快意江湖地活着,就足够。
于是,邪不压正的恶评如潮,豆瓣评分下滑,我都毫不讶异,而是见惯不惊。因为看过的人都得承认,即使说这部电影烂,也绝对超过《一步之遥》的烂,起码复仇、许晴的骚、老北京的味、彭于晏的腹肌都还将就,能让你在电影院的光怪陆离里感受荒诞带来的惬意。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解读,《邪不压正》也许我也没有看懂。但在镜头的俯仰之间,到处是周韵光彩四射的画面,姜文对周韵的迷恋,一个小他十五岁的女人,成为了姜文电影最大的灵感,最大来自最爱。如果你没有看懂电影,你可以学习姜文,满满地去爱自己的最爱,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
姜文和姜文电影,就值得我们在期待之后分享,然后呢,我们继续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