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中国通史」第四十二讲:“客家人”是如何形成的?
大家好,今天要讲“客家人”是如何形成的?“客家人”在中国南方非常多,并且在海外也非常有影响力,那么“客家人”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要说明一下,“客家人”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民族,而是客居他乡的中原民族。所以,客家人的主体其实是汉人。而客家人最早就是从东晋开始的。
自从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之后,第二年朝局之上互相争斗,从而爆发了长达十多年的“八王之乱”,再接着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导致了北方成为了战场,持续二十多年,一直持续到西晋的灭亡。
在这个过程中,北方的民众不得不南迁,历史上被称为“永嘉南渡”。“永嘉”是晋怀帝的年号,大规模的南迁是从西晋怀帝时期开始的。
因为迁徙的有大量的士族,并且文化的核心也从北方迁到了南方,所以又被称为“衣冠南渡”,“衣冠”是儒家士人的代称。
这个南迁的人数有多少呢,初步估算应该在一百万左右,当时《晋书·王导传》就曾经记载,当时洛阳沦陷时候,中原的士人十有七八迁往到了南方。当时最主要的区域是在荆州、江州和扬州,荆州处于长江中上游,扬州处于长江下游。
所以,南迁的士人阶层主要遍布在长江沿线,也有部分民众从汉中迁入四川盆地。
三国时期,整个东吴的人口大致在二百五十万左右,西晋统一后,全国人口都有所增长,增加了一倍以上,所以南方应该在六七百万。
到了东晋初期,再加上南迁的一百万左右人口,所以整个东晋初期人口在八百多万。
在南迁的民众当中,以士族居多,主要集中在洛阳的上等门第士族以及河南附近的中上等士族。从东汉开始,关中开始衰落,中国的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区域集中在河南,并且河南中北部集中了大量上层门阀,被称为“中州士族”。
这一带历史悠久、土地肥沃,东汉初期的军功集团大多集中在此,并且东汉以来建都洛阳,太学自然也就在了洛阳,在这里很自然成为了文化中心,也是最为繁荣的都市。
各地的显赫士族一带被朝廷授予高官厚爵之后,就会迁入洛阳,在黄河一带广置田产,洛阳显然集中了当时最上层的士族。
但是洛阳建都面临很大的地理问题,那就是无法阻挡来自河北和山西的少数民族入侵,所以,北方民族可以从汾河谷地和河北一带入侵到了豫北中原,攻占洛阳。洛阳的最上层士族不得不南迁,而东晋的都城在建康,他们也很自然就迁到建康附近。
而相对于不是那么高层的士族,这些地方性的士族往往都迁往江淮、荆州,还有部分迁入四川。
从地域来看,关内的民众大多迁往益州、梁州,也就是四川和重庆一带;而河南南部民众大多数迁往到了湖北到安徽中部一带,也就是荆州、江州;河南中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一带先是大多迁往到了江淮一带。
长江中上游归荆州、江州,下游归扬州,江北为徐州,而迁入的民众大多分布在这几个区域。当时的荆州地域比较广阔,包括了湖北、湖南大部分,还有就是现在广东北边一点的区域。
其中以徐州和扬州人数最多,从江淮到会稽一带,大多数集中江苏中南部到浙江北部这一带,最上层士族自然是在建康附近。仅仅南徐州就安置了超过四十二万人口,由此可见其规模。
东晋王朝为了安置这些士族,就设置了一种新的行政机构,那就是“侨州郡县”。在西晋时期,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机构是州,再往下是郡、县。
东晋就在原有的州郡基础上,设立新的州郡,比如在南部徐州设立青州、冀州、幽州,还设有梁郡、颍川郡、谯郡等。
将这些原先北方的逃亡士族安置在新的区域,比如原先的幽州士族安置在新设的幽州区域,原先的梁郡、颍川郡安置在新设立的侨郡。
这种安置有着非常重要的内涵:
一方面,是为了划出特定区域,让北方的士族能够生存下来,同时避免侵占了南方士族的领地和利益;
另外一方面,因为士族非常注重门第和籍贯,以此显示自己的地位,那么一提及就会明白这个人的家世,祖上有哪些显赫人物。
例如,一提及颍川陈氏,就知道曹丕的托孤重臣陈群,和司马懿同等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很清晰地确立士族的籍贯,从而判断出是否是士族,并且士族等级的高低。
因为,越是在江淮到会稽这一带,安置的民众越多,士族等级也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设立的“侨州郡县”就更加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很多麻烦问题,最重要问题就是北方士族侵犯南方士族的利益,并且行政管理混乱的问题。
为了安置南迁的士族,当时的东晋政府给他们进行编了户籍,用白色的纸张登记这些士人,称为“白籍”;
而相反,对当地原先的士族进行登记,使用的是黄色的纸张,称为“黄籍”。
通过“白籍”和“黄籍”将北方来的士族和原先的南方土著士族区分开来。
事实上,“白籍”只是一种权宜的方式,只是东晋初期的暂时登记在册,一旦北方收复之后,这些士族渴望重回故土。
但是,“白籍”不需要缴纳税赋,这就使得大量的普通民众就依附在这些大士族的门荫之内,从而躲避纳税,这些南迁的士族也就变得越来越强大。
在这种情况下,从户籍上就能分辨出等级的高低,从而加大了南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
为了缓和这种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东晋后期一直到南朝,就不断努力取消这种户籍的差异。
并且因为恢复故土无望,那么籍贯之间的差异就变得没有意义,所以后来就逐渐取消了这种户籍,并且随着南朝叛乱,北伐士族的衰落,差异就不是特别明显,那么南北方的士族也在不断地融合。
而随着士族的南迁,为南方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而上层士族为江南带来了玄学,整个玄学的中心也就从洛阳转移到了江浙一带,南方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中心。
传统南方士族主要还是以经学为主,虽然信仰为道教,但是跟玄学关系不大,注重的是信仰而非思辨思维。
中国文化中心由黄河流域转入长江流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并且也使得南方人口急剧增长,整个西晋的人口大致在2500多万,其中北方占有六七成,南方仅有三四成。
而西晋灭亡,北方因为战乱,人口相对锐减。南方人口达到了八百多万,而北方人口也大致相当,第一次出现了人口比例,在南北方相对平衡。
在此之前,人口大多数都集中在北方,也就是黄河流域,从东晋开始随着人口南迁。南方原先那些偏僻、湿热、湖泊众多的荒野之地的区域,逐渐变成了农田,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南迁的北方民众,原本还希望收复故土,回到北方,后来希望越来越渺茫,就逐渐定居在了南方,和当地民众进行了融合,他们就成为了第一批的客家人,而他们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民族,而是原本就在中原定居的汉族。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方每经过一次战乱,都会有大量的人口迁到南方,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南宋初期、明朝末期,客家人由最初的长江沿线,逐渐向湖南、江西、浙江扩散,到了最后也为广东、福建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客家人”也并不是一个固定和统一的群体,因为它是不同时代、多次南迁的北方汉族。
而西晋末期到东晋初年的人口南迁,使得南方迅速发展了起来。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开始成为了一个新的中心,经济重心第一次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这对中国历史有着划时代的变化,从此之后,长江流域的经济影响力在后来的王朝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一直持续到现在,最终南方经济反而占到了六成以上。
而客家人的形成,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整体温度的逐渐下降,北方的人口、经济、文化逐渐往南方辐射与扩散的过程,而“客家人”因为保留原先的语言、文化,成为了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