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桂教授率计算机团访美
1978 年中国电子学会再次派出计算机代表团访问美国,应邀出席美国全国计算机会议(NCC)。代表团团长为华东计算所负责人陈仁甫,副团长为长沙工学院(后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主任慈云桂。
团员有706 所副所长陈方桢、电子工业部龚千鹏处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教研室副主任刘锦德、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罗昌隆、华东计算所研究室副主任瞿兆荣、华北计算所工程师徐惠国和技术员周继忠,四机部六所翻译郝杰民。
一行10 人5 月30 日从北京出发,参加会议和同步举办的展览会,然后参观了一些计算机公司、研究所和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系、计算中心。通过参观交流,了解美国计算机生产、研制和科学研究当前的水平与发展动向,特别是重点了解高级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方法。
1978 年6 月,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代表团成员在美国参观Cray 超级计算机公司,右起:团长陈仁甫、龚千鹏、刘锦德、郝杰民、罗昌隆,美方接待人员:瞿兆荣、周继忠。这张照片是美方拍摄的,陈仁甫先生不太愿意正面示人,似乎是有意侧身站立。
中国科学家们参观了美国Cray 公司的机房、生产场地,有讲课和讨论。中国科学家向美方介绍,已经研制了百万次级计算机,10 万次级计算机批量生产,广泛使用的DJS-130 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是介绍重点。当时,中国的计算机科技人员达九万人,三十所高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系或专业。这次出访,对从巨型机到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结构、计算机组装工艺、计算机机房建设和环境、计算中心的服务、网络、智能终端、软件等都有所收获。
1978 年6 月,中国计算机代表团访美,副团长慈云桂(右三)正在参观计算机[龚千鹏(右五)提供]
1978 年第4 期《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刊登了徐正春的《CRAY-1 计算机系统简介》,CRAY-1 是巨型计算机,研制了三年,当年1 月份投产,价值750 万美元。文章标题说是简介,却有15 个页面,该文内容可以看成是出访之前的必要准备。
如今的历史回忆中,中国人访问美国计算机领域的总结材料,能向公众详细公开提供,还完好保存着资料,首推1973年的电子学会访问团。随后的出访团和学者出访越来越多,但是,也很难找到行程和详细的总结。要是能够找到一些对国内计算机发展有典型意义的出访回忆,加以总结,从改革开放的视角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文革”停顿十年,依靠“紧急措施”缩小的与国外的差距,重新拉大,各大单位都将出访欧美当作一个了解情况、追赶的重要安排。
清华大学刘达校长
1978年底,清华大学刘达校长在一次系主任会议上对唐泽圣说:“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和国外的联系中断了十余年,而这十余年中,国外的科技、教育发展很快,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上的新进展我们都不知道,你带一个代表团去美国访问一个月,了解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计划,回来以后,尽快赶上去。”
于是,1979年2月底,由唐泽圣、金兰、李三立、卢开澄和郑人杰等五人组成的计算机系教授代表团赴美国访问一个半月,由西到东走访了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二十余所学校和研究所。收集到大量教学计划、教材、研究报告,参观了众多实验室,了解到当时最先进的研究成果,结识了许多计算机界的学者,特别是华人学者。为后来的教学计划修订、研究方向制定、建立新的实验室、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派遣年轻教师留学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1977至1986年期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访问、进修或攻读学位,先后选派了张钹、胡道元、黄昌宁、周远清、林訚、史美林、徐光祐、陆玉昌、王克宏、孙增圻、马群生、杨德元、周之英、柳西林、周立柱、边计年、贾培发、张再兴、孙家广、林福宗等赴不同的国家访问学习,为计算机系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的骨干。
1979 年1 月28 日至2 月23 日,应澳大利亚科学院邀请,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邓清仙带领曾茂朝、过介堃、林宗楷、韩承德一行五人前往访问、考察,代表团在霍巴特的塔斯玛尼亚大学参加了第二届澳大利亚计算机科学会议,之后访问了霍巴特、墨尔本、堪培拉、悉尼和布累斯班,参观了澳大利亚科学院、政府、计算中心、大专院校、企业等35 个单位。这个考察团的三位成员,都曾是计算机训练班学员:曾茂朝(二届)、过介堃(一届)、林宗楷(一届计算数学)。
当时,澳大利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已达60000 人,还在以每年5000人的速度增加,安装了11000 台计算机,建立了20 多个专用网络,银行、民航机票预订都采用了网络,保存的数据磁带有10 万盘。
国外的这些情况和与我们的差距,对出访人员来说,都是一种赶超的激励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