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163 忍无可忍,那就再忍忍
NO.163
事实上,姑息已经成了李亨在皇帝生涯中后期处理政事的主要态度。
比如,平卢(治所今辽宁朝阳)节度使王玄志死后,裨将李怀玉杀死了王玄志的儿子,自作主张地拥戴其表兄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李亨那时正忙于在关内与史思明等人作战,根本就顾不上遥远的东北,便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承认了这个既定事实,很快就正式任命侯希逸为新任平卢节度使——数年后,孤立无援的侯希逸因受到范阳的叛军李怀仙部和北方奚人的南北夹击,无法在辽西立足,不得不率军渡过渤海,来到青州(今山东青州),随即被李亨封为平卢淄青节度使。
侯希逸因受到部下拥立而被朝廷任命为节度使,这件事在唐朝的历史上意义颇为重大——因为此举开了中晚唐藩镇节度使由下属自行废立的先河。
之后,这样的事情还会不断发生,并最终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可以这么说,在被史学界称为中晚唐三大顽疾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中,至少有两个都肇始于李亨统治时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局面,有很多客观因素,但无论如何,李亨都脱不了关系。
他实在是太多疑了,也太软弱了——尤其是在他的晚年。
晚年的李亨,早已没有了灵武即位时的踌躇满志,早已没有了收复两京时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得过且过,逆来顺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曾经,他也想干翻整个世界;而现在,他已经被这个世界干得服服帖帖。
内有恶奴欺主,那就欺吧;外有反叛未平,那就叛吧。
忍无可忍,那就再忍忍;想无可想,那就不要想。
反正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反正他已经没几年活头了。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消极心态,对本已日暮途穷的史朝义叛军,他没有心思发动大规模反攻,只是主动采取了守势。
公元761年五月,他任命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都统河南、淮南东、淮南西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泗洪),以防止叛军南下江淮。
几个月后,与李光弼齐名的郭子仪也得到了新的任命。
自从被李亨免去军职后,郭子仪已经在长安闲居了近三年。
其实在此期间,李亨也曾有过重新启用郭子仪的想法。
史载当李光弼与史思明率军在洛阳一带对峙的时候,他曾打算让郭子仪统率部分禁军以及河西(治所今甘肃武威)、河东(治所今山西太原)等镇的军队从朔方(治所今宁夏灵武)、大同(今山西大同)直捣史思明的老巢范阳,然而诏书都已经发出去了,却受到宦官鱼朝恩的阻挠,最终李亨竟然又收回了成命。
直到公元762年初,河东多地发生兵变,李亨这才想起了已经66岁的郭子仪,想靠他的威望来稳定局势。
他加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朔方、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泽潞(治所今山西长治)节度行营兼兴平(治所今陕西凤翔)、定国(治所今陕西大荔)等军副元帅,命他率军进驻绛州(今山西新绛),前往平定河东的叛乱。
临行前,按照惯例郭子仪要向皇帝辞行。
但这时李亨已经卧病在床,不愿见任何大臣。
郭子仪再三恳求:老臣这次受命,很可能会死在外面,不见陛下,死不瞑目。
李亨这才不得不在卧室中接见了郭子仪,颤颤巍巍地对他说:河东的事,都委托给爱卿你了……
郭子仪果然不负李亨所望。
他到绛州后,河东的形势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可当捷报传回的时候,京城长安却正沉浸在一片悲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