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5)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裘曰修(1712——1773)字叔度,号漫士,新建裘氏人。原住江西新建县双港村,后移居南昌市叠山路半步街。清代名臣、诗人。
裘曰修27岁考取了进士,成绩优秀,入翰林院做编撰。裘曰修入翰林后,更加发愤图强,凭着自己丰富的才学,逐渐博得了皇帝的赏识,得到上司信赖,开始一路高升。
裘曰修三十岁擢升吏部侍郎,随后相继担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学识,博得了朝廷上下一致好评。裘曰修还担任了“军机处行走”。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之后的中枢权力机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裘曰修博学多才。乾隆皇帝称赞他“品学端醇,才猷练达”。 裘曰修曾任《清会典》总裁、《四库全书》总裁,奉敕撰修《西清古鉴》、《钱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等,著有《裘文达公文集》6卷。
在治水方面更功绩卓著。对黄河、淮河等进行治理,治水二十八处,完成堤防工程三千余里。他所著《治河论》上、中、下三篇,是我国治水理论中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其文学成就,还是水利贡献,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重厚的印记,是裘氏的骄傲。
裘曰修60岁时,请归故里。乾隆皇帝爱才,没有批准裘曰修的辞呈,赠诗挽留,加封太子少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二月,乾隆皇帝任命裘曰修为《四库全书》馆总裁。在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两个月,裘曰修患病了,仍然抱病坚持编写。最后,裘曰修病倒在翰林院的《四库全书》编写馆里,终因病不治逝世。裘曰修谥号“文达”。
裘曰修和他夫人皇姑熊氏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熊氏是一位汉族女子怎会成皇姑,满清皇帝的姐妹呢?且从头说起。
南昌县有个女子叫熊月英, 7岁时父母双亡,由姆娘带大。许配裘曰修为妻。裘曰修考中进士后,回家完婚。洞房花烛夜,新郎高高兴兴揭下新娘的盖头,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新娘是满脸雀斑,新郎顿时心凉了半截,借故推辞,一直在灯下看书写字,不肯上床。新娘见丈夫深夜还在看书写字,忙着端茶续水,只见裘曰修在纸上写了一行诗“抬头不见月”,熊氏便说:“为妻愿续之。”提起笔一口气续了三句,裘曰修一看,只见熊氏续的三句是:“遥见满天星,众星拱北斗,牛女朝帝京。”
“抬头不见月”是裘曰修感叹妻子面相不美。熊氏续句,表明不以“满天星”的满脸雀斑为惭愧,隐含熊氏愿全力助夫君的意思。熊氏的才情和诗句感动了新郎,他觉得妻子长相虽然丑陋,但胸襟广阔,能体贴人,是个贤惠的人,也就回心转意了。此后,夫妻几十年恩爱如初,情深意切。
夫人熊氏是裘曰修的“贤内助”,一直在身后支持着丈夫,她才思敏捷,博学强记,熟读经典,经常为裘曰修出谋划策,冒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点子。随着裘曰修的官阶越来越大,朝廷也愈加重视,派他到河南、山西、安徽等地去治理黄河、淮河的泛滥,长年外地奔波,熊氏始终任劳任怨,跟随丈夫左右。乾隆二十五年,朝廷爆发了一场胡中藻大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胡中藻内阁学士,为首辅鄂尔泰门生。一因胡中藻因结党营私;二因胡中藻有一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后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指为悖逆。于是乾隆帝把胡中藻和其族人处斩,祸及师友,牵连了一大批江西籍大臣。裘曰修此时任户部侍郎,因口风不严,把案情透露给同僚。乾隆帝大怒,遂将裘曰修也打入大狱。
夫人熊氏闻听此讯,心急如焚,千里赴京探望。孤身一人面见皇帝,辩白冤情。恰巧遇见皇太后。熊氏不亢不卑,正色言辞,为丈夫喊冤,受到了皇太后的赞赏。又因熊氏与刚过世的公主有几分神似,皇太后当即认作义女。
皇帝也颇为欣赏熊氏。再则,裘曰修与胡中藻没有文字交往,并没有直接参与胡中藻案。于是,祸事成了好事,裘曰修被无罪释放,有皇太后的义女作后盾,裘曰修从此步步高升。乾隆二十六年,熊氏封为一品夫人。乾隆三十六年。赐熊氏凤冠朝服龙杖,世称“裘皇姑” ,名噪一时。
裘曰修死后,与熊氏合葬于南昌梅岭合水桥南 “皇姑墓”。 皇姑墓前有一块元宝石,有小溪流过。墓前曾有四柱牌坊,两对华表,两旁立着一对对石龟、石羊、石狮、石马、翁仲,墓前是一石柱围栏的祭台。在墓旁有用石头围成的石室。
裘曰修是乾隆早期重臣,又是一位文学家,慧眼识英才,对有真才实学的学者颇为欣赏。同时代流芳后世的名人几乎都受到裘曰修的赏识。
如著名的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就与裘曰修有不解之缘。
裘曰修年长戴震11岁。戴震博闻强记,知识领域广博,有着强烈的经世色彩,并善于考据而不囿于考据,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于是,裘曰修推荐戴震进入翰林院。后来戴震在学术上有非凡的造诣,不能不说有裘曰修当年推荐的功劳。裘曰修的儿子裘行简后来拜戴震为师,可见两人友谊之深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另一位名人纪晓岚。裘曰修年长纪晓岚12岁。裘曰修做过纪晓岚的考官,是纪晓岚的恩师。二人关系甚密,亦师亦友,纪晓岚曾为裘曰修作《断碑砚歌为裘漫士先生作》、《漫士先生绘断碑砚图敬题其后》等诗文。
乾隆三十八年,裘曰修任命为《四库全书》总撰官。两个月之后,裘曰修病倒,便由纪晓岚接任。纪晓岚又推荐戴震入四库全书馆,协力完成这部经典之作。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及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诗人蒋士铨也与裘曰修关系亲密。裘曰修“乐善好施”,在朝中人缘极好。无论官阶高低、年龄大小,只要学问有所建树,裘曰修都交为好友。乾隆朝人才济济,不无裘曰修的一份功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排淤治河
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是裘曰修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沿大运河南下。一路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眼见这些地区水灾严重,饿殍遍野,于是下旨减免灾区部分赋税。
当时,裘曰修任吏部侍郎。他向乾隆帝提出建议:“近年来,山东、河南一带水灾频繁,灾区不下数百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弊病,主要在于地方官员漫不经心,偶遇水灾,不管不顾,日复一日,就演变成今天的大灾了。”
乾隆帝也深感忧虑,于是派裘曰修作为巡抚,深入灾区,对黄河、淮河进行全面巡查治理。
这一年,裘曰修45岁,正当壮年,人生阅历已经非常丰富。接到任命后,他马不停蹄赶往各省。时值盛夏,正是南方水灾过后,裘曰修数月之内面见了大小地方官员上百名。六月,他由山东勘查至河南;七月,又从河南勘查至上江;八月,巡视到安徽宿州,听取各地水利部门汇报,亲自到黄河、淮河堤坝勘查详情。
当时,淮河泛滥,水土流失严重。裘曰修重点考察了安徽宿州、虹县一带,发现了问题本质:由于上游黄河支流携带大量泥沙,长年累月浸灌下游,致使淤泥沉淀在淮河河床,导致徐溪口一带形成‘泥沙三角洲’。宿州上游淤泥堵塞,进而影响到下游的山东、江苏,如拖尾河、沱河、岳家河、潼河等,受灾区域越来越大。”
乾隆帝接到汇报后,夸奖道:“裘曰修把水势的来龙去脉摸清楚了,分析得很到位,朕命裘曰修进行治理,拥有巡抚权。各省州县在治理河道问题上,要打破区域限制,由裘曰修统一指挥,一定把淮河中下游治理妥当!”
治理下游河道,最大的问题来自上游的泥沙。传统办法则是筑堤坝,拦截淤泥。裘曰修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今年泥沙淤积一尺,明年就会淤泥二尺,后年就更多,年复一年,河床越垫越高,给下游河道遗留巨大的后患。”
裘曰修经过实地考察,严密分析,发现与淮河下游连通的江苏省境内的洪泽湖,是解决难题的法宝。洪泽湖出口直通大海。采用明代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案,不拦截泥沙,而是打开闸门,利用堤坝的蓄水,借湍急水流冲刷泥沙,把淤泥一次次冲刷,通过急流把淤泥进入大海。
裘曰修根据“淮清河浊,淮弱河强”的特点,充分利用洪泽湖,蓄淮河之水以清刷黄,黄淮二水相汇,黄河则不旁决而槽固定,冲刷力强,有利排沙入海。这样,“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以达到借水攻沙,以水治水目的。
统观全局 稳定人心
裘曰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一生中最有成绩的莫过于“治水”。他曾著有《治河论》上、中、下篇,详细地阐明自己对水利工程的见解,许多论述直到今天仍很有指导价值。
《治河论》开篇,裘曰修说:“余以为河非能害人也,人之害也,河非难治也,治河者以难相嬗也。”河水泛滥,其实不是大自然的错,而是人们砍伐无度、违背规律的错,要治理河工,难度并不在于河流本身,而在于节制人类自身行为以及地方政府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裘曰修在朝廷为京官时,就对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态度不满,他认为像黄河、淮河这样的大河,流经全国许多省,不能分割于一个个的地段,各省州县应统一治理,才有成效。
在河南勘查黄河时,裘曰修发现自荥泽以下各支流各自都有严重问题:东境的干河,商丘的丰乐河,夏邑的响河,永城的巴河,但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黄河主流出了问题。所以裘曰修认为找准主要矛盾,一通百通。
在山东时,裘曰修也从整体出发,谋篇布局,以兖州为重点,曹州次之,建议曹州西南境要筑堤,东北境当于八里庙建坝,俾沙河、赵王河水入运河。
“治河”找到了关键,从全局出发,这是技术层面,而“治人”同样显得重要,尤其是在洪水泛滥时,安抚人心,是需要老练的应对能力的。
乾隆二十三年,山东黄灾,粮食短缺,米价上涨。许多不法奸商趁机抬高物价,令灾民们更加困苦。裘曰修便向朝廷请示,免除当地赋税,又亲自走访各大商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们降低适当价格销售粮食。
乾隆二十六年,黄河再次决堤,河南严重水灾,而当地政府措施不力,相互推诿,各州县以财政紧缺为由,耽误了救援时间,导致大批饥民饿死。乾隆帝闻讯震怒,命裘曰修为中央特派员,与大学士刘统勋等人赶往现场,指挥防洪抢险,并增设粥厂,免费供应食物,稳定了民心。
在抗洪过程中,裘曰修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与当地百姓同甘共苦,激发了民众对抗灾难的决心。在瓢泼大雨中,他脱下官服,换上雨披,激励属下道:“民生利益,所关甚巨,吾愿与诸臣共勉之!”慷慨激昂的言语,不惧困难的举动,激励广大灾民抗灾决心。他的许多做法,都在百姓的文官很少系统学过水利知识。裘曰修作为一个读四书五经出身的文人,敏而好学,在为官期间通过实地考察、自学等方法,逐渐成为水利治理的专家,是非常不容易的。他能有如此杰出心中留下良好印象,人格精神让同朝官僚们也深感敬佩。
在古代社会,朝廷的贡献,不仅在于勤学聪慧,更在于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乾隆帝曾表彰裘曰修:“不惜工,不爱帑,不劳民,上源下流,以次就治。”可见裘曰修人品高洁,为时代之楷模。
治河理念
裘曰修既是乾隆朝的文化名人,也是水利专家。他的《治河论》,有许多经世致用的精辟论述。
《治河论》说:“天下有一定之法可以定不定,无一定之法不可以定有定。”他善于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去大自然中寻找到不变的本质。在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常常把洪水、大灾认为是天道变化,上天要惩罚人类,许多官员在水灾来临时,不果断处理,反而焚香拜祭,祈求上苍保佑,耽误时间,导致灾祸更严重。
裘曰修驳斥这种愚昧之举,无稽之谈。他说:“当年大禹治水,用‘疏’的办法引导河流入海,使天下太平了七百年;而东汉的王景治河,修建了从河南到山东长达千余里的大堤,八百多年都没出现过大灾。为什么今天,同样是太平盛世,会频繁出现水灾呢?不在于天,而在于人的因素。”
《治河论》说: “河非可以治也,亦顺其自然而导之”。裘曰修认为,河流走势本是大自然的规律,不能去更改,只能顺势去引导它,这正符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顺其自然,遵循天道”。对于黄河治理,他提出三种对策:上策是人工改道,不与水争地;中策是在黄河狭窄段分水灌溉,分杀水怒;下策是在原来狭窄弯曲的河道上,加固原有不合理的堤防。
清初河患严重,自康熙年间大规模治理之后,黄河一度安澜数十年。但乾隆中期以后,黄 河漫决次数增多,决口长期不能堵塞,河患再次严重起来。对此,不少主持治河工作或关心河务的地方督抚和朝廷官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治河主张,诸如疏浚河身,培筑堤坝,蓄清泥沙,疏通海口等
裘曰修曾提出过“黄河改道入海”的建议,即在黄河北岸开减河,引河水北流入大清河,经山东入海。他说:“大清河之东南,皆泰山之基脚,故其道亘古不坏,亦不迁移”,“所费甚少,为害甚轻,而决口可堵,积水可消,漕舟不误,其利甚大”。这一主张,可以说抓住了治理黄河的关键。因为造成黄河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除上游水土流失外,就是下游河床淤积,日益淤高的河身已难以容纳奔腾东流的黄水,仅靠疏浚河身、培筑堤坝等局部治理的办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当时的乾隆皇帝昧于时势,因循保守,不敢改弦更张,认为黄河治理不可能“力挽全河之势,使之尽由北流”,“为今之计,惟有就事论事,治弊补偏,别无办法”。
因此,乾隆一朝,裘曰修尽全力治理河工,但根治黄灾的计划,始终未能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批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乃至嘉庆、道光年间,黄河治理依然局限于堵决口、修堤坝、浚河身、通海口等传统的办法。因此,数十年间河患不断,灾害严重。直至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黄河终于自然改道, “东注大清河入海”。
一尊菩萨姓裘
早在清朝时候,裘曰修在南京燕子矶尊为水神菩萨,受人香火。 以裘曰修的治水成就尊为水神菩萨,并不为过。
裘曰修一生奔波治水十数载,曾奏言,“臣所治水,计州县二十有八,开干支河道六十有七,延三千余里,俱有成效”。
裘曰修还有治河、治淮论策等著作。总结历年治水经验,探究“河害”与“人害”之争,“疏”与“浚”之法,方法之“定”与“不定”之变, “治河”与“治淮”关系等,作出了深刻旳分析判断,还提出治河“亦顺其自然导之而已”的论点。其治水思想,具有唯物辩证观点。
他在多年治水赈灾中,还卓有创见地总结提出许多可贵的经验和措施,为后世效法;如他在晚年,奏报“河道工程事宜疏”中,提出反对围垦造田,“不得橫加堤埝,则水皆有所归,不至壅遏为害”,至今仍可为鉴。乾隆御製中州治河碑文,嘉其“不惜工、不爱帑、不劳民”。清代后来治水,每提到裘曰修治水之法,如《清实录》载光绪朝有关治水上谕,就有语:“並仿照乾隆年间裘曰修办法”。
南京燕子矶水神
由于他治水赈灾功绩卓著,江南等地百姓勒石纪念,被尊称为“水神”。
但细究起来,也觉蹊跷。裘曰修是江西南昌新建人,家乡与南京相去甚远。为什么路远迢迢的南京奉他为水神呢?说起来有三层缘由。
第一,裘曰修与南京颇有缘分。首先,他的母亲王氏是南京人,裘曰修是南京人的外甥。母亲王氏家在江宁秣陵关。据说还是当时的一位刺绣高手。从母亲那里,他应该能够了解到有关南京历史名胜的一些知识。后来,他在南北各地做官,也到过南京。从他的诗集来看,他至少到过浦口和栖霞山,并留下了诗作。
第二,裘曰修的好谈神怪,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终其一生的兴趣。乾隆三十八年(1773),他刚刚被委任为《四库全书》馆总裁不久,还没来得及与其得意门生纪昀一起大展身手,就因病去世了,终年62岁。他去世的那天正当五月初一。弥留时,他没有交代家事,却对身边的人说:“我走了,我要去当燕子矶的水神了。”这事摊在别人身上,绝对让人感觉匪夷所思,发生在裘曰修身上,似乎还蛮顺理成章的。
第三,这事后来越传越玄乎。好几十年以后,南京文人、堪舆专家甘熙还信以为真,他在《白下琐言》中说:“燕子矶水神,相传为裘文达公曰修。其家人尝过之,拜祝祠下曰:‘若果在兹,愿乞顺风。’顷东风果作,挂帆而去。”
从江西南昌进京,先要顺江东下,过南京,难免要经过燕子矶。燕子矶的风浪,确实给明清的行人增添了不少麻烦。裘曰修与他的家人大概也在这里遇上过风涛吧。结果平安而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义 | 门 | 裘 | 氏 |
中国义门之最 孝义传家楷模
微信号:yimenqiushi
将你身边的裘氏故事,裘氏新闻和我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