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电影《英俊少年》,不为别的,就为找到当年还是小小少年的你
西德电影《英俊少年》本片是上世纪70年代两个德国尚未统一的西德的作品——汉斯.海因里希导演的音乐剧,1970年在西德上映,1981年我国引进译制公映。称得上家喻户晓,又是一部属于中国人集体回忆的电影。
当年刚上中学的我,对“小小少年,很少烦恼”这首歌很熟悉,因为初中时的音乐老师教过——只是电影没看。多年以后才看,属于补救式的观影。但是只要提到这部电影,我就想到我的青葱少年。
这部电影非常适合年老和年少者看——有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东西往往不是因为它有多牛,它更多的是我们的回忆,甚至是整个时代的记忆。
它的主线是家族中两代人由积怨到化解,隔代的亲情和一家三代的其乐融融——是一部温暖的剧情片。
它是标准的一首歌承载一部电影——“小小少年,很少烦恼”这个曲子让多少人找到了亲切感。片头曲一唱起来,我刹那感到,自己又是一个小孩子了!
影片也使得海因切少年成名,本片所有插曲都由海因切演唱,他也是本片的主人公,当时的海因切只有十二岁。
这是个很有灵气的小男孩,他那充满阳光的笑容,青春、活泼、乐观,正直的品质,撑起了整部电影,深深感染了观众。
据说小海因切是荷兰人,长大后还是一名歌手,但长相就不敢恭维了——我现在看我们的这位英俊少年,其实一点也不英俊!他本身小时候长得就挺着急的——难怪我一会儿看他像小孩儿,一会又看他像大人,还有点长得像元首的特型演员。
但是小时候看海因切,觉得他好帅啊!因为他唱歌是如此的优美和具有感染力——名副其实的金嗓子,影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前后共穿插了七首童声歌曲,小主人公时不时地就会引吭高歌,电影情节为他的歌唱也找出种种理由。
海因切成熟高昂且嘹亮的童声,既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渲染了故事所表达的即刻情绪。
比较而言,他的爸爸就略有点猥琐了——不仅生活起居靠儿子照顾,自己被冤枉了也要儿子去救,并且这位爸爸的配音,实在过于龙钟了,和老丈人不分上下。
在他的映衬下,美女律师也显得格外精干。她热心帮助这父子俩,主动出主意,送海因切去外公家——现在哪有这样揽事的,当然,她的推波助澜,让我们看到了故事的发展。
海因切的外公巨有钱。大老板加大房子,家里有花园,水塘,能跑马。管家,厨师,花匠打理着豪宅,过的是典型的资本家生活。
现在看来也很惊叹其发达繁荣,难怪当年如此轰动。这些片子,就是那时国人们了解世界,特别是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窗口。
作为中年人的我,如今感受到的细节,也就是两个字——阶级!
电影设计了不少孩子玩耍嬉戏的镜头,让海因切很快融入其中。这是很有深意的——有一个充满活力和爱的孩子,才能组成一个充满活力和爱的家庭。
看过《英俊少年》的人,都不会忘记海因切在思念母亲时唱的这首歌。这支抒情委婉又包含着丝丝哀愁的歌,《最后一朵玫瑰》——海因切母亲最爱的歌曲。它和《小小少年》一样,是影片影响最大的插曲,这些歌被海因切贯穿地唱在影片的始终。
当女管家带他来到母亲生前的居室,他唱起这首《最后的玫瑰》。
老实说,我不喜欢一个演员动不动就直着脖子,夸张着口型,脑袋一顿一顿,像在舞台上一样唱歌,可是也不得不承认,海因切的童声演唱宛如天籁,像百雀羚一样耸入云霄。穿过40年的电影胶片,歌声还是这么迷人。
《最后的玫瑰》等歌曲的歌词并未翻译,为什么绝大多数不懂德语的中国观众听了这些歌也能感动呢?
就是因为那种直逼内心的无暇的音色,那种纯净,那种富有饱满的童真,总是能给人带来一种真诚的感动。
电影中多次出现了娇鲜欲滴的玫瑰花,在开篇,在准备爸爸生日时,在妈妈的卧房——这些都是因为这首传唱百年的苏格兰童谣《最后的玫瑰》。
歌声中又别具匠心地切入了特写镜头:几片玫瑰花瓣,掉落在桌面一本母亲生前打开的书页上,这正切合了《最后的玫瑰》这首歌的题旨,隐喻了在场人物对海因切母亲不幸早亡的哀怜与悲悼。
这其实是一首悲伤的歌曲,然而它在海因切的歌喉中并没有被表现得凄楚软弱,恰恰相反,在乐曲开头,海因切歌唱得如此开怀、跳跃,我们感受到的也是对生命的喜悦、对美的赞叹。
这也是电影的主旨——在寄托对父母厚爱深情的同时,展现的是海因切这个天真烂漫,又知情达理的英俊少年同感情的挫折与厄运的不幸进行搏斗的主人翁进取精神。
所以影片中的所有歌曲都是那般欢快而伤感,高亢而热情。海因切一边望着墙上母亲的画像,一边对照着自己项链小盒内同样的母亲画像,这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平静面对残谢和死亡的心境——玫瑰的根茎花瓣落入泥土与同伴们长眠,才是真正的归宿。在轻柔的分解和弦中,留下的只是一声无形的叹息,这段乐曲清清而幽幽,令人回味无穷。
电影人物是各有特色的,像一出奏鸣曲。善良的女管家听得老泪纵横,觉得已故的海因切母亲又来到了眼前——这一曲《最后的玫瑰》,可以用她的一句台词来说明:真叫人闭目神往。
而听到了这一曲,同时在暗处注视这一切的外公,也被大大触动了心灵。虽然他默默离开,也能想象到,过去家庭生活中的一段段美好,如潮水般袭来,这一股股暖流,也逐渐将外公冰坚的心融化。
他一直反对女儿嫁给海因切的父亲,在其女儿死后,更是选择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不愿同人进行心灵沟通。
我感觉,一方面,他是对世间无常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是怕自己再被伤害。
然而外孙海因切的到来,改变了外公的心境和生活,从一个人人都怕的“恶魔”,变成了一个玩具火车的调度员,看他一本正经和孩子们一起玩火车,真是个十足的老顽童。
再看他和海因切打成一片,热心锻炼,参与各种游戏,我只想说一句总结语: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外公起初对这个外孙横挑鼻子竖挑眼,经过与纯真朴实的海因茨交往,才慢慢发觉他的可爱与懂事。于是外公越来越能接纳他,陪他玩耍,也带他一起去吃饭。
外公和外孙的关系,历来让人很有感触…所以这种“祖孙情”题材长盛不衰。
这部电影里外孙与外公的故事,加了点悬念真相的内容——老头对外孙说,来我这里,上最好的学校,以后上大学,然后来我的工厂做事,逐步高升,最后接手我的产业。
外公愿意让外孙继承他的事业,这很好,但是外公仍然认为孩子的父亲是个没出息的罪犯,要求海因切必须忘掉他。
海因切反应之激烈坚决,超过我们的想象,他虽然已经跟外公建立了感情,但是他不能容忍任何人侮辱他的父亲,于是祖孙俩又不欢而散。
看到这里,我的感慨又加深一层,海因切绝对是少年老成的性格,他的勇敢诚实和正直的品格,是当今中国孩子所欠缺的!
美女律师劝海因切忍一忍,不要由于一时冲动离开外公,免得狱中的父亲担心。
我于是越来越发现本片反映的几个问题:富二代、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诚信等。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关系。它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法律、社会风气等很多方面都是很好的参照。
美女律师为什么提醒海因切以大局为重呢?
除了女律师也很喜欢海因切这个孩子,应该也对他的父亲互相产生了好感。
在海因切不懈的努力下,外公,这个顽固又可爱的老头儿,最终发生了巨变——他抛弃掉了那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工厂生产线的运转,他的律师,各种生意的伙伴,忙碌着的公司,相关的资本生意……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外孙海因切!
电影前半部分展现的是亲情伦理,后半部分突然有些动作片的感觉——海因切找到了真正的贪污犯,却被真凶发现并绑架,而勇敢聪明的海因切跟匪徒斗智斗勇,成功唤来警察并治服匪徒。
坏人被擒当然是大快人心,但是,现在看和当年小时候看这个电影,感觉到的浪漫是不一样的。小时候感觉是喜剧片,如今再看这个结尾,却有点沉重了——因为无论如何,一个12岁的孩子,孤身一人,深入虎穴,是不可能战胜一群成人罪犯的。所以这个虚拟的胜利没有多大意义。
然而,我们还是满怀喜悦地期待和祝福,外公、父亲,海因切,和女律师一起,组织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表面这电影是少年故事,实际是西德把资本主义社会真的假的美好都显摆了个遍。对于我们中国的情况有一定教育意义,但别指望太大——影片可以联想牵涉的问题面太广,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问题没解决,其他都谈不上;再加上各人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同的,所以要改变现状也跟主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