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专注问题,病在孩子身上,根往往在父母身上

【父母必读】

专注问题,病在孩子身上,根往往在父母身上
    其实,任何一个正常孩子,都有专注天赋。
    有的可能落在数理逻辑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的可能落在空间想象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身体运动方面,有的可能落在音乐表现方面,有的可能落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的可能落在内省觉知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自然探索方面,有的可能落在沉思存在方面。
    某个方面的天赋,一定表现为某个方面的专注。这话也可以反着说,某个方面的专注,通常表现为某个方面的天赋。
    问题在于,做父母的往往看不见孩子的专注。
    表现一,就是忽视孩子某个方面的专注。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父亲显然忽视了达尔文在自然探索方面的专注天赋。
    表现二,就是干预孩子的专注。
    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幼时酷爱下棋,但家贫,生计常无着落。舅舅要他学一技之长,他不干。舅舅很生气:下棋能当饭吃吗?这是对吴清源在数理逻辑方面的专注天赋的干预。
    其实,孩子的专注品质与生俱来。作为父母,既无须干涉,也不必评判。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如实看见。
    任何外加的干预和评判,对孩子的专注都是一种污染和伤害。
    一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对于这件事,你可以看,可以观察,但不要试图改变它、引导它,不要说什么‘不应该这样’或‘必须那样’或‘帮我克服它’,只要观察就好了。你改变不了那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那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的快速流淌,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但如果观察后你说‘那座山没有我昨天看到的美’,则说明你根本没有欣赏,你只是在比较而已。”
    为什么那么多父母看不见孩子的专注?
    普遍的原因来自父母自身的焦虑和恐惧。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新奇的实验。
    首先,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了。
    然后,打开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地面是个大水池,池里有十几条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没有人回答。半晌,有三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竟趴在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趴了下去,再也不敢移动。
    心理学家又打开另外几盏灯,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还愿意通过这座木桥?”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五个人站了出来。剩下的两位为何不愿意?他们共同担心——“这张网牢固吗?”
    看!正是焦虑和恐惧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反应和行动质量。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盯着蚂蚁爬行时的那份专注;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拆装玩具时的那份静心;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随意涂鸦时的那份凝神;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玩家家扮角色时的那份笃定;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望着蓝天不声不响时的那份出神;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躲在角落里看图画书时的那份安宁;
    ……
    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因何而生?
    爱!
    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语出《资治通鉴》)
    因为爱他,心生期待;因为期待,担心失望;因为失望,催生焦虑;累积焦虑,终成恐惧。
    而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从认识自己开始,最终迈向自我实现。认识自己的焦虑,认识自己的恐惧,认识自己的依赖,认识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孩子,既不是你梦想的替代品,也不是你失败的替罪羊,更不是你人生哲学的替身演员。
    要看见孩子的专注,就要清除自己的恐惧;要清除自己的恐惧,就要稀释内心的焦虑;要稀释内心的焦虑,就要降低甚至放弃心心念念的期待。放弃期待,不是放弃爱,而是以道爱之。
    以道爱之,从清除妄念开始——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孩子是我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我为你活,你为我活”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你我不分,我们是一体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我的梦想都寄托在你身上”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的妄念。
    清除妄念的直接效果,就是离家出走的孩子回来了;清除妄念的后续效应,就是初三毕业模拟考,孩子成绩上升了。
    有人问,万一孩子不回来呢?这说明,父母内心还有更多更深的妄念需要清除;又有人问,万一孩子成绩没有上升,反而下滑了呢?这份担心,只会进一步催生你的焦虑,进一步放大你的恐惧。
    一句话,平静的心乃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第一道曙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