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活教育理论付诸历史教学的探索(发表于《基础教育研究》)
基于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对初中学生来说,学好历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教材内容的“过去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学生很难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直接的观察和体验。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形象思维仍然是初中学生的重要思维方式。尽管从这时期开始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占有优势,但这时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即这种逻辑思维还离不开更多感性经验的支持。
如何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矛盾呢?为此,笔者曾进行过多年摸索。后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如划过夜空中的流星,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用当代郭元祥教授的话来说,即基础教育必须把握住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发挥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
一、紧扣历史与生活的纽带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认为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来履行。
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大的原因之一是,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虽然课文标题中有“丰富多彩”这样的词语,似乎这一课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其实不然。因为这一课所讲的所谓“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毕竟是距离现在900多年前宋代人的生活。学生如何才能知道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市民风貌以及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么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城市与乡村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况且那时又没有先进的拍摄和录像技术,学生要了解宋代的生活,只能依赖抽象的文字和流传下来的极为稀少的几幅画卷了。显然,初中历史教学如果不立足生活,不结合现实生活来进行教育教学,照本宣科,即使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一课,恐怕都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执教这一课时,笔者尝试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以2010年在南非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导入,自然过渡到宋代的“蹴鞠”、瓦肆,将遥远的历史与当前的时事紧密关联。同时,注意利用我校学生正好生活在农村的优势,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对宋代与当今乡村生活、节日习俗进行比较。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立足生活,紧扣历史与生活的纽带,用生活来教育,缩短了历史事件与当代初中学生的时空距离,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得他们主动地走近历史、亲近历史。
二、追求教学方式生活化
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特别是与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的重要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思想,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从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探寻历史教学过程生活情趣化的方式、方法。
喜欢听歌,热爱歌唱,是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特点之一。歌声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孔子乐教思想,利用优秀歌曲,可以打破传统历史教学严肃呆板、缺乏生机的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寓教于乐。“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台湾歌星周杰伦演唱这首《爱在西元前》,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在学习世界历史两河流域文明时,以这首歌作为进行教学切入点,然后逐步拓展到两河流域文明的各个知识点,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生活中,青少年学生除了喜爱唱歌外,他们还特别喜爱看电视、做游戏。他们中的许多人对电视益智类综艺节目情有独钟。如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湖南卫视的《以一敌百》、上海艺文频道的《60分60秒》、深圳卫视的《谁比谁聪明》、陕西卫视的《不考不知道》等。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综艺节目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表面来看,追求教学过程生活情趣化这种教学模式似乎有些不规范。但从根本上看,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违背教育规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
三、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是与社会隔离的,“学校自学校,社会自社会,互不相关”。他积极主张把整个社会作为学校,丰富教育教学的资源。
邮票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小的邮票虽然是一种邮资凭证,但它方寸之间,却能够尽显世间万象。其中历史题材的邮票,更是为我们解读尘封岁月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在学习唐代的对外关系时,如果课堂上出示一张发黄的《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纪念邮票,无疑会像放风筝一样,放飞学生们的思绪,让他们的心灵飞向那遥远的唐代。通过邮票的图案和内容,学生们可以形象地认识鉴真大师,了解鉴真六次东渡的历史知识,真切感悟他“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的可贵精神。
与纪念邮票相类似,我们生活中还有大量的古代货币和现代纪念币,它们同样可以作为进行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留心一下包罗万象的现实生活,便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它们是我们历史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
四、积极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知识和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倡导教学做三者合一。在教学做三者之中,陶先生认为 “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当然,这种“做”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做或学校里的“做”,而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综合实践。他指出:“教学做合一不是别的,是生活法,是实现生活教育之方法。”
“从做中学”强调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依附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开展综合实践时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家乡生活。民间乡土文化是学生家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历史综合实践活动时,如果能够注意恰当加以利用,必将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拉近学生与久远历史的距离,使他们亲近历史。同时,这些带有浓厚的乡土情味的地方历史资源,还会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这也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三者合一的思想。不过,要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传统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没有统一的教材和现成的模式。它内容上的开放性、过程中的生成性以及形式上的自主性,决定了开展历史综合实践活动有着前所未有的难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陶行知先生曾诚恳敬告我们:“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先知后行学说的土壤里,长不出科学的树,开不出科学的花,结不出科学的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