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一味这么主张,是因为无能、无能、无能

1.陆生作:用“1+1”构思作文,好用,谁用谁知道

2.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写好作文?

如果认同下文观点,请转发。

如果不认同,请留言,可讨论。

一味主张“先写后导”

是老师不会教作文的借口

文/陆生作

(原创作品,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某Q群讨论作文教学该“先写后导(教)”还是“先导(教)后写”,讨论半途,就被踢出了群。也好,话不投机半句多。

所谓“先写后导”,可以这么做:上课了,老师在黑板上写个作文题,不作引导,学生就开始动笔。等学生写好,老师再指导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来的毛病,或是逐一指导(老师够精力吗),或是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共同的问题。这么操作看似百花齐放、差异化教育、对老师水平要求很高,可到底好不好呢?有多少实际效果呢?赞同的老师总能找出很多光鲜亮丽的理由来,——符合学生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指导更有针对性,等等。但在我看来,一味主张“先写后导”,是老师不会教作文的表现!无能!!

我打个比方,厨房里有很多食材,把一个不会烧菜、想学烧菜的人叫进厨房,说你自己开始烧吧。这能烧吗?当然又有老师说了,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写作文怎么能跟烧菜相比呢!好吧,那我这样说,对写作的初学者,给个题目,就让他们写,他们怎么写呢?怎么入手?他们审题会吗?选材会吗?会不会跑题?……这时,又有老师说,学生天生就会写作文,要高看学生的水平,学生比老师都厉害!好吧,既然学生都会了,还要你老师教什么呢?你还不回家种红薯去?

“先写后导”,学生作文的进步一定是很明显的!立竿见影,学生有成就感,老师也有成就感。甚至有老师说,万一对学生的作文给不了什么意见,那就猛夸他写得好的地方。我不相信这位老师无能到如此地步,只能恭喜这位老师,遇上天才学生了。这样轻而易举得来的成就感,让我想起一件往事:高中时,参加体训队,第一次测试100米,学长就告诫我,这回跑慢点,下次再测试拼命跑,那进步就大大滴!果然,老师说,这位同学训练是刻苦的,效果是明显的,再接再厉。你说,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对啦,不能跟作文这么比的,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

强调“先写后导”的老师,有痛处:“先导后写”,老师一导之后,学生就写得千篇一律。甚至说,就是因为老师导得太详细了,太仔细了,太认真了,所以学生才千篇一律。于是,反推了“先写后导”的科学性!他们甚至把“先导后写”与学生的暴力倾向结合起来,牛!

而我看来,老师你会导吗?谁让你导出千篇一律来的?导出千篇一律,恰恰是你老师无能的表现啊!以一己之心夺几十学生之心,根本没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嘛!写作前的指导怎么会成了束缚学生的东西呢?真是奇了怪了。当然了,老师是可以怪学生的,是学生太偷懒,老师讲什么他写什么,难道自己没想法的吗?对吗?

我并不完全反对“先写后导”,但它得在“先导后写”的基础上!

对一个写作初学者来说,连作文是什么都不大清楚,老师得扶他上马,再送他一程,而不是写下一个题目,就让他开始写,他会不知所措的。要知道,写作文不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它是有规矩的,说话得符合逻辑,让人看得懂:写“他走到门口去了”,不能写“门口他去了走到”……

比如下面这张图。大家一看,明白了,老虎要吃兔子,大象帮忙,把兔子送到河对岸去了。老师这么一指导,每个学生都写这个故事,行不行?

作为训练,当然可以,就是千篇一律了,但细究,也不是完全千篇一律,兔子说什么了,大象说什么了,老虎说什么了,应该不是每个学生都写得一样的吧?尽管如此,也还是算它们千篇一律吧,故事大同小异么。能不能让每个学生写得不一样呢?至少多几个故事类型嘛。这时,老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图上,真的是老虎要吃兔子吗?这只是一幅不会动的图,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而在这个镜头的前后都是有画面的,唯有让这张图动起来,故事才丰富起来。单单死看一张图,是容易产生歧义的!传统的看图写话就是这么死——当然它作为一种写作规矩的训练,是可以的,但要清楚这并不是束缚思维的训练。同是这张图,可不可以说老虎在一旁保护大象和兔子玩游戏?可不可以说老虎也想玩大象鼻子这个滑滑梯,大象不同意,老虎很生气?可不可以再加一个角色进来,水里的鱼,或天上的鸟?……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图意理解的多种可能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解读去写下来——写作从来讲的是自己的观点。就像我给三年级的学生上作文课,我说我们今天的作文有一个主人公,他有一个任务,在你心里这个主人公是谁,他的任务是什么?这么一问,学生各有各的答案,那写出来的作文,还会千篇一律吗?

再举个例子,写《我的妈妈》,只要问“我”是谁?我保证学生就不会写得千篇一律。在作文中,“我”只是第一人称而已!老师你这么想过吗?

再比如,下面这张图,老师随便从网上找的,两分钟内,我打了6条构思。如果老师能这么去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会千篇一律?

1.这兰花不会开花,蟋蟀帮它绑了一朵假花。

2.蟋蟀怎么是绿色的啊?哦,是兰花的叶子的汁水涂成绿色的。

3.两只蟋蟀迷路了,分散在草丛里,只闻其声。兰花长得高,看见了叫他们到身边来。他们想见了。

4.兰花请蟋蟀帮忙,等它结种子了,请蟋蟀把种子带去别的地方。

5.蟋蟀要过一个水坑,抬一片兰花叶子去做一座桥。

6.兰花很难过,一直是花苞,不肯开花。蟋蟀来演奏给她听,兰花就开了。

所以我说,老师“先导后写”,却让学生千篇一律,是老师的无能!!!从而去强调“先写后导”,我在想,学生写好作文之后老师再去指导,算不算也是一种对学生的束缚?凭什么这时候的指导是有效的?难道不会与学生本身的意思相左吗?如果是相左,不是与“先写后导”的初衷又矛盾了吗?

我前边说,我并不完全反对“先写后导”,但它得在“先导后写”的基础上!

学生在三四年级经过“先导后写”的训练之后,在掌握了写作的一定规律之后,老师就可以放手一些了,可以从“先导后写”转为“先写后导”,这样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老师也轻松些,指导学生也更具针对性,这才是好的!

本文是我个人观点。我也相信教无定法——猫有猫道,狗有狗道!关键是看最后的效果,学生能不能、有没有写出好作文来?!当然,用“先写后导”这个方式,做作文教育是很好的,并不一定要写出好作文,你说呢?

(原创作品,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