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粉体人,你必须知道的中国十大纳米学者

NO.1    张立德

将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张先生是真正意义上最早把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本土科学家, 曾受邀请以分会主席的资格参加了第一和第二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纳米材料结构研究及光、电性能方面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纳米材料鼻祖Gleiter教授的赞扬。

他和牟教授合著的《 纳米材料学》和《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中国仅有的两本综合性的纳米教材,指引了众多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走向纳米领域。他近年来致力于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对推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居功至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纳米专家第一人。

NO.2    钱逸泰

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

钱先生是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是溶剂相合成纳米材料的国际级专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合成金刚石和立方氮化镓方面 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乘此东风成为中国第一位纳米院士。在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新铜氧化物超导材料探索方面有创造性的贡献,制成了一系列一维纳米材料。如CdE纳米线的工作发表在《Chem. Mater.》上,被ISI评为81-98年的引文经典奖的中国47篇论文之一。

NO.3    卢柯

非晶晶化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创造者

卢先生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三种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之一的非晶晶化法的创造者。从出道以来一直工作在纳米研究的国际前沿,而且研究方向自始至终很专一,因而很有深度。

近年来在Science和PRL上发表的文章引起国际反响。不仅学术一流,组织能力也是一 流,手下的弟子工作踏实,凝聚力很强。在人脉上也很突出,与众多院士关系密切。年纪轻轻,已经是国际级专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NO.4    范守善

碳纳米管实用化的本土发起人之一

范先生涉足纳米材料领域较晚,做的工作主要集中碳纳米管相关的项目上。在Science 和Nature上发表的文章有一定影响。突出贡献是对推动纳米材料的实用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范先生工作出色,为人也比较低调。在碳纳米管生长机理、控制合成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

NO.5    王广厚

早期中国团簇物理研究的代表人之一

王先生是早期中国团簇物理研究的代表人之一,在团簇和纳米颗粒结构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单纯就这一方面而言,他的成就远远超过众多学者。在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冯端院士的支持下,为中国团簇和纳米小颗粒结构方面实验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NO.6    解思深

致力于碳纳米管的定向制备

解先生于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碳纳米管的研究,在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理性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先后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三篇文章,并在Phys. Rev. Lett.,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 Adv. Mater.等发表有关学术论文。解先生的碳纳米管研究工作,在国际学术界内有一定的影响,他与合作者在碳纳米管定向制备和物理性质研究的某些方面处于国际领先。

NO.7    李亚栋

将水热法制备纳米材料发挥到了极至

李先生在钱先生手下拿到博士学位后,被清华特聘为教授。他可以说是把水热法制备纳米材料发挥到了极致。如果在美国,他就是另一个杨培东。目前,他主要从事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NO.8    赵东元

中国微孔、分子筛的第一人

在微孔、分子筛领域,在中国他数第一。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在自己的领域,他是最牛的。他敢于申请院士,也并不只是血气方刚。目前主要从事介孔材料合成、结构和机理的物理化学及其催化研究。

 NO.9    彭练矛

把电镜和纳米结合得最好的国内科学家

彭先生是国内电镜方面的大师级人物,虽然年轻,但功底不凡。在电镜表征纳米材料方面的工作可与王中林相媲美。主要研究方向有纳米电子学材料的设计、制备;纳米电子学基本单元器件物理;基于电子衍射的结构分析方法。

NO.10    江雷

亲双疏界面材料的微观机制

江先生是亲双疏界面材料研究较早的科学家之一,首次从微观上澄清了亲双疏的本质。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尽管他的研究领域比较狭窄,但是有一定深度,也是值得称道的。江先生在功能界面材料、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光电转换材料、SPM技术等方面都取得过重要成就,发表论文100多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