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鲁迅翻译的《小约翰》

有一年夏天,我在一个旅馆的房间里,仔细看了鲁迅翻译的《小约翰》。

《小约翰》的引言写得极好,鲁迅写他是怎么爱上这本书的,又是怎样想着译为中文,但总觉得“疑难之处很不少,还是没有这力”。书是荷兰人F望蔼覃,被人翻译作德文,鲁迅把德文再翻作中文。1926年夏天,鲁迅将要离开北京到厦门去,离开北京前,便找了齐宗颐君,两人“躲在中央公园的一间红屋里,先译成一部草稿”。
  
   “我们的翻译是每日下午,一定不缺的是身边一壶好茶叶的茶和身上一大片汗。有时进行得很快,有时争执得很凶,有时商量,有时谁也想不出适当的译法。译得头昏眼花时,便看看小窗外的曝光和绿荫,心绪渐静,慢慢地听到高树上的蝉鸣,这样地约有一个月。”
  
  上面这段文字写得有情有景,真是好。
  
  鲁迅后来带了稿子离开北京到厦门,后来又到了广州的中山大学,一直没有工夫继续翻译。直到1927年的5月才开手又译,一个月完成。
  鲁迅说他“务欲直译,文句反成蹇涩;欧文清晰,我的力量实不足以达之”。
  
  小说的情节是这样的:

  一个孩子名唤小约翰,一天夜晚睡在花园里时,遇着一只美丽的蜻蜓,由她引领来到了昆虫世界,于是游历了大自然微部世界,发现了很奇异的情形。我这么说,好像不足以传达其美妙。书,是“象征写实的童话诗”,“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作者在1887年时的写作理念与今天人们的环保理念惊人一致,文中有些发人深省的话,让人很有共鸣。
  
  把《小约翰》与《小王子》比,应该说同样美妙。我觉得,《小王子》想象力更奇特,属于天外之想。《小约翰》更重人间一点,但对大自然微观部分的揭秘极细致,对人类破坏自然有尖锐的批判。

  
  小说写到昆虫们为何会向着光明飞,蜻蜓“旋儿”有这样的说法,真是奇特而有诗意:
  
  “一切动物,约翰,凡是在夜里到处彷徨的,正如我们一样,是太阳的孩子。它们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它们晃耀的父亲,却仍然永是引起一种不知不觉的记忆,向往着发光的一切。千数可怜的幽暗的生物,就从这对于久已迁移和疏远了的太阳的爱,得到极悲惨的死亡。”
  
  这一段,文学的想象给了昆虫趋光另一种解释。而此段内容,又很自然让人联想人类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对它们的虐杀。这一段,翻译得不是太流畅,正如鲁迅说的“文句有些‘蹇涩’”。

………………………………………………………………………………

下面这幅图漂亮吗?

我实在爱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