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四姊妹:最后的民国淑女
张家四姐妹合影,前排右至左:元和、允和,后排右至左:兆和、充和
张家四姊妹:最后的民国淑女
民国初年合肥张家是清末重臣张树声的后代,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姊妹深受传统文化浸染,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她们平和温润、知书达理,昆曲、书法、丹青、诗词无一不精,皆有才女之名。
当时合肥四姐妹的美丽在苏州乐益中学(四姊妹父亲张武龄创办)名闻遐迩。曾在此校教书的叶圣陶这样评价:“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而娶了这四位才女的幸运儿分别是昆曲名家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大师沈从文和德裔汉学家傅汉思。
合肥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门大族,与同乡李鸿章家族齐名,张家的发迹人物、四姊妹曾祖张树声也是李鸿章的淮军老人,与李关系密切,称得上是休戚与共。张允和夫君、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谈及岳父家族时曾说:“张树声是跟随李鸿章打仗出身的,'张家'与'李家'相并列。李鸿章因母亲去世,清朝大官允许回家守孝三个月,李鸿章回乡丁忧的时候,职务就是由张树声代理的。张树声的官做得很大,任过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所以下一代人也做了很大的官,到第三代张允和的父亲张武龄,生于清朝末年,受了新思想的影响。他知道家里有钱、有地位,但总这样下去不行,就决定离开安徽,到苏州兴办新式教育。1921年他在苏州办乐益女子学校,很成功。他跟蔡元培、蒋梦麟等当时许多有名的教育家结成朋友,帮助他把学校办好。他不接受外界捐款,别人想办法找捐款,他恰恰相反,有捐款也不要。”
张武龄是张树声的孙子,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醉心于平民教育,受蔡元培先生影响,在苏州创办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推动女子教育。乐益女中是所新式学校,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学生剪短发,开运动会,演话剧,引领风气之先,学生们还演出过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知名话剧。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武龄与扬州名门之女陆英成亲,据说结婚时陆府的“嫁妆队伍从四牌楼一直延伸到龙门巷,足足排了十条街”。
张武龄婚后育有四女六子,四个女儿名字分别是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名字都长了两条腿,既寓长大后女儿要嫁人随夫走,也寓女子须自立,要走自己的路;而六个儿子则分别取名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都带“家”字头,意思是男孩要留在家里的由此也可看出张武龄是位相当风趣的有心人。
(全家福:张武龄的六子四女,前排依次是:充和、允和、元和、兆和)
张家的四位美丽千金很快便出落成婷婷少女,张武龄让她们学习昆曲,苏州是昆曲故乡,有地利之便。周有光回忆说:“张家四姐妹小时候学昆曲。当时昆曲是最高雅的娱乐,因为过年过节赌钱、喝酒,张武龄不喜欢这一套,觉得还不如让小孩子学昆曲。小孩子开始觉得好玩,后来越来越喜欢昆曲,昆曲的文学引人入胜。昆曲是诗词语言,写得非常好,这对古文进步很有关系。”
顾传玠和大姐张元和的结婚照,确是才子佳人
四姐妹一生最大的亮点当然是她们的爱情了。大姐元和文静端庄,仪态优雅,属于典型的大家闺秀。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时便有“大夏皇后”之称,追求者自然不在少数,但却无一人入她法眼,直到后来结识了风流倜傥的昆曲名伶顾传玠。
二人的相识颇具浪漫色彩。元和一生痴迷昆曲,当时正与二妹允和等一些女孩子学唱《牡丹亭》“拾画叫画”一折。戏中柳梦梅在园里看到杜丽娘的画,不觉情深意绻,这段近半小时唱念,正是顾传玠拿手好戏。但顾传玠当时在上海唱《牡丹亭》却没有这一折。正值韶华的张元和深为柳梦梅的痴情所感,极想知道舞台上“拾画叫画”是什么样子,便给顾传玠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加演这一折。顾接信后很快就回复,同意在大世界上演“拾画叫画”一折于是便有了张元和与顾传玠的初遇和相恋,这一年,张元和22岁,顾传玠20岁。
关于这段往事,周有光至今还记忆犹新:“张元和在上海读大学,人漂亮,读书也好,是大学里的'校花',被捧得不得了,再加上张家地位,对她的婚姻很不利,一般男孩子不敢问津。所以,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朋友。后来,张元和非常喜欢昆曲,擅唱擅演,而顾传玠是当时著名的昆曲演员。张元和因为喜欢昆曲和顾传玠相识,顾传玠想追求她,她不敢接近顾传玠,因为当时演员的地位很低。所以拖了很多年,到抗日战争的时候才在上海结婚。”
▲周有光与张允和伉俪情深
四姐妹中老二允和结婚最早,她与周有光的恋爱也是水到渠成,波澜不惊。当时两家都在苏州定居,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在乐益女中读书,与张允和同学,允和常常到周家来玩,与周有光自然而然也就认识了。
后来周有光到杭州教书,恰好张允和也到杭州之江大学借读。就这样在美丽的西湖边,张允和和周有光开始了恋爱旅程。多年后,周有光忆及当年的旧事仍津津有味:“杭州地方比较小,又方便,附近又好,我们周末到西湖玩,西湖是最适合谈恋爱的。有一个星期天,我们一同到杭州灵隐寺,从山路步行上去。当时恋爱跟现在不同,两个人距离至少要有一尺。”
▲沈从文和三妹张兆和
张家姐妹中最有名的恋爱当属三妹兆和了,她与沈从文的爱情可谓妇孺皆知。当时兆和正在在中国公学读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1号”、“青蛙2号”、“青蛙3号”。她的老师沈从文也是众多“青蛙”中的一员,二姐允和曾笑沈从文说他大概只能排为“癞蛤蟆第13号”了。对于沈从文的这段爱情,梁实秋在《忆沈从文》一文中记述甚详:“英语系的女生张兆和女士是一个聪明用功且秉性端庄的小姐,她的家世很好,多才多艺的张充和女士便是她的胞姊。从文因授课的关系认识了她,而且一见钟情。……他会写信,以纸笔代喉舌。张小姐实在被缠不过,而且师生恋爱声张开来也是令人很窘的,于是有一天她带着一大包从文写给她的信去谒见胡校长,请他作主制止这一扰人举动的发展。她指出了信中这样的一句话:'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也要你的肉体。'她认为这是侮辱。胡先生皱着眉头,板着面孔,细心听她陈述,然后绽出一丝笑容,温和的对她说:'我劝你嫁给他。'张女士吃一惊,但是经不住胡先生诚恳的解说,居然急转直下默不做声的去了。”
真正让兆和倾心的还是沈从文曼妙的情书,“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如此妙文哪个少女不陶醉?
▲美丽优雅的小妹张充和
张家小妹充和最后嫁给了曾在北大教书的汉学家傅汉思,傅汉思是世居德国的犹太人,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从事中国历史、文学的研究和教学。1949年初,张充和与傅汉思赴美定居。
抗战初期张武龄避难老家肥西乡下,死于疟疾,四姐妹也在战乱中各自奔忙。1949年江山易手,周有光、沈从文夫妇留大陆,张元和伉俪去了台湾,张充和与傅汉思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四姐妹三地分隔,直到1980年代才重新聚首,此时张元和夫君顾传玠已逝去多年。
▲ 张充和与丈夫傅汉思
丈夫去世后,元和又复出票戏。后来她定居美国,办曲社,唱昆曲,并常与曲友一起登台义演元和一生都生活在戏里,她嫁的其实不是顾传玠,而是典雅的昆曲。
张允和和周有光情深意笃,走过了幸福的一生,夫妻俩喝下午茶的浪漫风采也让年轻人艳羡不已。90岁后,“俏老太太”允和相继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和《张家旧事》,为后人留下了自己的记忆。2002年8月,张允和去了,深爱她的夫君周有光一直陪在她身边,双手紧紧相握。
▲珍贵的三姐妹和三连襟的照片,仅小妹不在其中
四姐妹中兆和的命运最为坎坷。1949年后,沈从文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放下笔后的沈从文感到无所适从,他选择了一种最激烈的抗争方式:1949年3月28日,他用那双曾写下《边城》、《长河》等曼妙文字的手割破颈子,又喝了一些煤油。后来虽然被抢救过来了,但从此脖子上却留下了“刀割的痕迹”。此后,每一场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这个来自湘西的“乡下人”, 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离世,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湘西。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对两人之间的婚姻做了一个总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2015年6月18日,一代闺秀张充和先生在美国的纽黑文去世,享年102岁。在她百岁生日那天纽约昆曲社以一台昆曲为她祝寿。充和仍然穿旗袍,花白的头发盘在后颈,绕成一个松松的圆髻,旧式的发型描述出往日的沧桑。
生活原来还可以这样典雅的。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