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打仗有没有上限?陈毅赞叹说:空前之后又来一个空前
在星光璀璨的开国将帅中,粟裕将军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任何人都掩盖不了他的光芒。
刘伯承元帅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粟裕将军用兵思路奇特,以敢打险仗、硬仗闻名于世,一生鲜有败绩,林彪就曾赞叹说:“粟裕尽打神仙仗。”
今天,咱就来简单介绍一下粟裕的那些经典战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的铁骑很快蹂躏了大半个中国,国民党军一溃千里,中国广大的地域成为日军的占领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敌后战场的作用就突显了出来。
1939年1月,粟裕为了打破日伪军对根据地的封锁,率军突袭芜湖地区的官陡门,仅用8分钟就解决了战斗,歼灭日伪军200余人,而新四军只有一名司号员负伤。
也许有人会认为,仅仅歼敌200余人,与正面战场的几次大会战比起来,未免不够“快意恩仇”。然而,战争不是武侠剧,与敌人拼杀也不是华山论剑,以投入力量的规模,以及战役的惨烈程度来衡量敌后战场的战果,难免有失偏颇。
1940年,国民党军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自恃兵强马壮,在黄桥地区制造事端,新四军被迫反击,打响了著名的“黄桥战役”。
(图:黄桥战役时的陈毅和粟裕)
当年10月,韩德勤纠集三万兵马,兵分三路向我军发起进攻,而我军当时只有七千人,兵力相差悬殊,我军的形势十分不利。
更要命的是,敌军靠近黄桥阵地的时候,行动极为隐秘,以至于我军将士当时没能发现他们,直到第二天才发现敌情,前线阵地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情况下,粟裕冷静地分析了局面,他指出,在政治上,韩德勤搞摩擦不得人心,在军事上,韩德勤三路分进,犯了兵家大忌,因而目前形势虽然不利,但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军!
后来的形势发展,果然证明了粟裕的判断。在新四军灵活机动的战术之下,韩德勤部被歼灭1.1万余人,我军从此在黄桥地区站稳了脚跟,打开了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
这一仗,粟裕沉着冷静,指挥得当,大获全胜,向世人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艺术。
1943年,粟裕利用到军部开会的机会,沿途侦察敌情,这一次,他的目光锁定了位于敌占区腹地的车桥地区。
当时驻守车桥地区的日伪军,共有伪军一个大队600余人,和日军一个小队40人,粟裕则集结了5个团,共7000人的兵力,势在必得。
车桥战役打响后,驻守曹甸镇的日伪军100余人立即出援,日军第65师第72旅山泽大队700余人也闻风而动,局势很不明朗。
粟裕拿出了他的惯用战术,采取突袭的办法,凌晨进攻,仅仅半天的时间,驻守车桥的日伪军就被大部歼灭。其后,粟裕乘胜扩大战果,用两天的时间阻击敌人各路援军,解决车桥地区残存的敌人,相继收复泾口、曹甸镇等十余处据点。
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465人、伪军483人,我军也付出了54人牺牲、168人负伤的代价。
车桥一战,极大地震慑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敌后抗战局面为之一新!
抗战胜利后,征尘未洗,蒋介石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内战,首当其冲的,就是粟裕所在的苏中地区。
苏中地区是当时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接壤地带,这一地域与国民党的统治中枢南京隔江而望,因此,蒋介石对它的存在如鲠在喉,夜不能寐,誓欲除之而后快。
从1946年7月13日到8月31日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粟裕指挥我军苏中地区部队,采取避实击虚、长途奔袭等一系列战术,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接连取得七次战斗的胜利,延缓了国民党军北上进犯的速度,为以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这次苏中七战七捷,堪称粟裕军事生涯上的得意之笔,连毛主席也对这次战役评价很高,特别指示要粟裕总结经验,上报中央,以便全国其他解放区参考学习。
到了1946年9月,由于两淮作战的失利,整个华东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在陈毅的建议下,粟裕只带着几名警卫员,北上山东指挥我军作战。
粟裕初到山东,摆在他面前的困难极多,首先,他不熟悉将要指挥的部队;其次,他不熟悉山东、两淮地区的地形;第三,对于对面的敌情,他同样知之甚少。
行军打仗讲究“知己知彼”,可是此时的粟裕一个条件都不具备,怎么打?
要知道,这一仗关系全局,只能胜利,不能失败,粟裕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粟裕毕竟是粟裕,天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他!
在粟裕的天才指挥下,宿北战役取得了一场空前大捷,共歼灭敌军2.1万人,国民党军第69师师长戴之奇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创下了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一次歼敌最多的纪录,和一次作战歼敌一个整师的先例!
战后,粟裕总结道:“宿北战役的胜利,打垮了敌人四路中对我威胁最大的一路,从而使敌人不仅未能实现其切断我山东、华中两野战军的联系,实行各个击破‘迅速结束苏北战事’的企图,反而被我军切断了南北联系,分割成山东、苏北两坨,暴露了翼侧,处于受我军攻击的威胁之中。当时国民党的伪国大尚未闭幕,宿北战役给了吹嘘所谓胜利的蒋介石一记响亮的耳光。”
后来,陈老总也对记者说:“我华东野战军在最近宿北、鲁南、鲁中三次战役中刚刚创造了一个空前大胜利,就被下一个更大胜利打破了记录。空前之后又来一个空前,接着还有另一个空前。……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进入1947年5月,粟裕又迎来了一场更加重要的战役——孟良崮战役。
在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自恃雄厚的兵力、精良的武器,以及美英诸国的支持,认为发动全面内战之后,有望在三个月内彻底消灭我军,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更是充当了蒋介石的马前卒,在战争初期接连战胜我军,就连粟裕也多次吃过张灵甫的苦头。
1947年5月,张灵甫孤军冒进,登上孟良崮,企图吸引华野大军,来个“中心开花”,里外合围。
粟裕果断抓住战机,以10个纵队的兵力包围张灵甫于孟良崮,并在阻援部队的配合下,粉碎了张灵甫合围我军的妄想,最终,华野全歼整编74师,张灵甫也殒命孟良崮。
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鲁中决战”的计划,一举扭转了整个华东的战局,其中,粟裕居功至伟!
到了1948年底,粟裕一生中最辉煌壮丽的史诗开始了。
辽沈战役我军大获全胜之后,毛主席开始考虑在中原地区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可能,按照中央最初的设想,两淮地区的目标仅仅是海州和附近几个小城市,战役规模并不是很大,战史上将这一战略构想称为“小淮海”。
但是,粟裕在综合考虑当时的局势之后,向中央提出,在两淮、徐州地区打一次大仗,如果此战获胜,将来渡江之后,江南再无大战!
“大淮海”的设想就此成型,并很快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1948年11月6日,轰轰烈烈的淮海战役打响了,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并肩作战,粟裕与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组成总前委,开始了粟裕经天纬地的辉煌之战。
淮海战役,我军以60万兵力,对抗国民党军80万大军,最终歼灭、俘虏敌军55万,取得了一场空前的大胜!
建国后,毛主席有一次路过徐州的时候,对陪同他的陈毅说:“淮海战役就是在这里打的,粟裕立了第一功。”
陈老总表示同意,说:“华东军事主要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