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的幸福时代
如我女儿一样生在21世纪大城市的孩子,基本不知道年货的概念。
假如我跟她说什么是年货,她一定一脸困惑。
过年前为什么要储备年货?那些东西平时都不愿意吃,干嘛还要留到过年才吃?
我说,平时没得吃,提前准备着,好在过年的时候痛快地吃。女儿还是不理解,为什么没得吃?想吃的时候干嘛不去买呢?
我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女儿的问题,我告诉她,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晋惠帝。有天臣子给他报告说,由于没有粮食吃,全国到处都在饿死人呢。
晋惠帝听说饿死人的事件后,一脸狐疑,他当时没有回答臣子的话。带着这个问题他来到后堂,嘴里还一个劲地叨咕“没饭吃,没饭吃。”
不一会儿,晋惠帝喜笑颜开,他立即叫来臣子并责问他们,这些饿死的人没饭吃,为什么他们不吃肉呢?
女儿明白我说的典故,但是,她依然理解不了,为什么不用钱买年货。尽管我一再跟她说,那时候没钱,可女儿始终理解不了。她现在跟同学一顿饭平摊的费用,超过她奶奶当时一年的收入,她在后海的街边点的一杯普通的饮料的支出,爷爷当年要劳作20多天。
不过呢,也不能求全责备孩子,毕竟时代是飞速往前进步的,过度沉浸在过去的日子里,这不是我们希望的,日子就该日新月异。再者说,每代人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假如千篇一律,生活就没有了奔头。
尽管小时候食物匮乏,可年货的品种还是有很多的,一般的人家至少都有四大类:炒货类、打货类、炸货类、晾晒类。
先说炒货,当年能炒的货品主要有三样:玉米粒(六谷炮)、蚕豆和花生。个别人家也会炒葵花籽和南瓜子,葵花籽是闲时洒在菜园坝和地头埂零星的几颗葵花杆上长出来的,南瓜子就是吃南瓜时抠出来的。
炒年货一般都要用沙子一起炒,这样炒出来的东西比较蓬松,且不易炒糊。沙子是从江边淘来的白色细沙,沙子与玉米、蚕豆、花生一起下锅,锅铲子在锅里不停地翻炒着,玉米粒在热沙子里会爆开花,蚕豆会裂口子,花生会在热沙的烘焙下,会散发出花生米的油香。炒熟了之后,将沙子和货品一起盛到筛子里,轻轻一筛,沙子就会重新回到锅里,货品倒在大大的簸箕里冷却。
玉米粒(六谷炮)、瓜子凉了后必须装到一个相对密封的容器中,比如瓷坛子、铁罐子、塑料袋里,不然南方空气让它们一受潮就没法吃了。花生和蚕豆相对来说要好一些,当然,能密封保存也会更好。
炒货中还有熬糖米和山芋干,山芋干一般都是老家的亲戚给的,我们州上山芋不够吃,不会用它炒年货的。熬糖米炒完后,要趁热装进塑料袋,要是走气了,熬出来的糖就不好吃。
炒完年货后,锅里的沙子,很快就被邻居盯上,因为熟沙子炒东西,味道更好。
打货类主要是指打豆腐和打糖。打豆腐就是家里做豆腐,这是过年必备的,因为豆腐是过年时的主要菜品,豆腐可以跟肉一起煎炸炒炖,还可以做成油炸松腐(北京人叫豆泡),制作豆腐乳等。打糖就是制作米糖,我们家称为“打”,那是指将炒米与糖稀搅在一起后压实、切块。糖稀以前都是红薯熬的,后来粮食多了就用大米熬,或者直接从市场上买糖稀。当然,有花生和芝麻的年份,也会打一些花生糖和芝麻糖,用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
炸货类主要是炸“稻角酥”,北京人叫“咯吱咯吱”,用面粉压的长条,切成一寸大小的菱形,放到油锅里,先是在锅底不断翻滚,等到中间鼓起来,那些菱形块就会浮出油面,用漏勺捞出来,沥干油冷却后密封收藏,这也是待客的一种年货,有人家会做“米角”,米角跟“稻角酥”一样,不同的是,它是用米粉做的,而不是面粉。也有炸松腐的,就是将豆腐切成半公分厚的长条,提前一天沥干水,然后放到油锅里炸,直到松腐全部蓬松出来,外面金黄,里面全部膨化。松腐炸好后,用细线串起来,天晴的时候拿出来晒干,做菜的时候,揪下来几个切成丝状炒菜,或者切成三角形炖菜。松腐会悬挂很长时间,以至于到霉天的时候,松腐里面都会发霉变黑。
晾晒类年货不是所有的人家都会有,有些人家会做米丝、豆丝,米丝和豆丝的制作方法差不多,就是原料不同,米丝就是用大米磨成粉,豆丝就是豆子磨成粉掺上米粉,做成糊状,用勺子舀出一勺,均匀地浇到白铁片制作的方盘子里,然后晃动盘子,让粉糊均匀薄薄地在盘子里涂上一层,然后,将盘子放在水面上蒸,蒸熟后,盘子里已经形成一块薄薄的方形面饼,面饼切成丝,放到帘子上,白天拿出去晾晒,晒干后收起来,过年时来客,米丝和豆丝可以当成面条,给客人烧茶,或者当成主食。
以上四类年货仅仅是吃的年货,其实,广义的年货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从大到小都准备一件新衣、一双新鞋,父亲会提前屯上一些白酒、香烟,成年的哥哥还得准备着给岳父母或者准岳父母家的礼物等等。
年货准备起来真的很繁琐,也许正是因为过年前的忙碌,才会让过年提前就有了仪式感,这样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才真正感觉到过年的意义吧。
小时候的年,物质上是贫困的,但是精神上绝对是幸福的,这种幸福不仅仅是由于稀缺,而是由于通过努力,我们能够让年过得比平时更好,这是幸福的真正内涵吧。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