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眼”的苏轼——《凌虚台记》读后感

陈伟/撰文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文学家,其文学成就无人能够与其比肩,可以望其项背者亦是寥若晨星。生活中的苏轼也是一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无比豁达之人,更是一位充满着一身正能量的大学者,如此的苏轼深得后世人们的喜爱与尊重。

但是苏轼也有“小心眼”的一面。如果你读了苏轼的美文《凌虚台记》就会明显感觉到这一点。

话说苏轼年轻的时候,曾在陕西凤翔府任判官一职。由于文采十分了得,所以上级领导非常欣赏他,常常将一些需要起草的公文之类的东西交给他去完成,而苏轼也是文不加点,倚马可待,很快就能完成任务。他每次写完交给太守之后,太守连看都不看,立即原封不动地该上报的上报,该发布的发布,几乎从来不加以修改,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很受太守抬爱,年轻气盛的苏轼慢慢的就有点飘飘然了。

好景不长,以前的太守离任去了别的地方,新的太守来凤翔府任职。这位新太守就是苏轼在《凌虚台记》中提到的陈希亮陈太守。这位陈太守可不像原先的太守那样对苏轼言听计从,但是仍然让苏轼写东西,不过苏轼每次写的东西送给陈太守过目的时候,陈太守总是很傲慢地拿起笔改来改去,这让傲气的苏轼心里很是不爽。最让苏轼不能接受的是,每次有事去见太守,这位太守总是磨磨蹭蹭,让他等上大半天才出来见他,而且还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这一切都让苏轼气不打一处来。

后来,陈太守在终南山下建造了一座凌虚台,他派人来找苏轼,想让苏轼为凌虚台写一篇文章。苏轼一看机会来了,于是丝毫不顾上下级关系,便以冷嘲热讽的口吻写了一篇《凌虚台记》。其中最气人的是苏轼在回复陈太守时所谈到的对凌虚台的看法和他对陈太守修建凌虚台之动机的揆度之词,他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永远是无法预料的。修建凌虚台的这地方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是被霜露覆盖的地方,也是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谁会知道今天在这里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的交替无穷无尽,那么这个凌虚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这都是很难预料的事情。我曾试着和陈太守您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的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这些高大宏伟一时的宫阙在当初是多么兴盛奇丽,在当时的人看来一定是坚固而不可动摇的,它们何止百倍于这区区一座高台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都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凌虚台又能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是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一座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

  看完这段话,你说气人不气人,要是一般人估计差点能把鼻子都气歪了。但是这位陈太守和我们想像的大不一样,他是很有涵养的,他没有给苏轼脸色看,而是一反常态地让人把这篇《凌虚台记》一字不改地刻在了石碑上,并且将碑树立在凌虚台旁。陈太守的这一做法让苏轼十分尴尬。

其实,这位陈太守是一位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很愿意为当地百姓办实事的官员,因此,他的官声、名声、品德都十分不错。他之所以如此对待苏轼,完全是出于一片爱才之心。他发现苏轼是一位可造之材,内心十分喜欢。但他同时也发现年轻的苏轼(从政只有两年)有点恃才傲物,担心这样下去在仕途上会遇到不少挫折,故此想通过上述方式杀一杀苏轼的傲气,以利于他的进一步成长。所以,陈太守完全是一种良苦用心,可惜当时苏轼没有觉察到,才写出了《凌虚台记》这样的文章。后来六十岁刚过的陈太守积劳成疾,病死在工作岗位,苏轼也知道了陈太守对他的一番苦心,很少愿意为别人写墓志铭的苏轼专门给陈太守写了一篇墓志铭表示怀念,同时还写了一首《凌虚台诗》。

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

不如此台上,举酒邀青山。

青山虽云远,似亦识公颜。

崩腾赴幽赏,披豁露天悭。

落日衔翠壁,暮云点烟鬟。

浩歌清兴发,放意末礼删。

是时岁云暮,微雪洒袍斑。

吏退迹如扫,宾来勇跻攀。

台前飞雁过,台上雕弓弯。

联翩向空坠,一笑惊尘寰。

《凌虚台记》虽然是一篇讽刺意味很浓的文章,当事人读起来可能心里非常不舒服,但这是苏轼和陈太守之间的私事。而苏轼在文章中讲的那些道理又是很正确的,闪烁着哲学思想,很有警示意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篇文章由山筑台、由台而化、由化变无,层层紧扣、环环深入,名为替凌虚台作记,实则是化台为无。令人惕然移觉、回味无穷。所以,此文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觉得很优美,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当然,这篇文章还可以抛开苏轼对陈太守的误解及抱怨,单纯从苏轼对人和事的价值观认识角度去解读。

瑕难掩瑜,伟大的文学奇才的一点小毛病在其非凡成就的映衬下反而显得很可爱!

(0)

相关推荐

  • 费县鲁郎城与台邑:千秋古城,总被雨打风吹去

    鲁郎城是费县最早出现在<左传>上的古城,建城时间是有明确记载的,即公元前722年,距今已经2700多年了.<费邑古迹考>卷二有记载:"鲁郎城,城址在县东南四十里许,俗 ...

  • 东坡故事66:送别陈襄,迎来杨绘,苏轼又换了一位顶头上司

    1074年的六月,刚回到杭州的苏轼就得知了一项重要的人事变动,杭州知府陈襄和应天府知府杨绘对调,杨绘就成了苏轼在杭州的第三任顶头上司. 算起来,陈襄在杭州知府任上不足两年,苏轼和他相处得极为融洽.临别 ...

  • 铁器时代 · 咸阳秦宫殿遗址

    来源:考古中国 作者:考古中国 时间:2019年09月20日 秦都咸阳的皇宫及其他宫殿建筑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秦咸阳城的地势北高南低,全城由北原向渭河逐渐低下,城市最北部是作 ...

  • 苏轼初出茅庐,撰文讥骂上司,太守不仅不怪罪,还请人刻石立碑供人欣赏,最终成就千古名篇!

    论怕老婆,苏轼只服陈季常: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怕老婆这事,即使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亦常有之,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河东狮吼",说的就是苏轼好朋友陈季常之妻.陈季常怕老 ...

  • 与世无争谈“王堂”

    关于春秋时期的"堂"与"室"我目前看到的有国家颁行的高校建筑学专业教材<中国古代建筑史>中的春秋时期秦国雍城宗庙遗址,其中有享殿中的"堂& ...

  • 凤翔三年归期至 凌虚台前敬陈公

    近苏20 凤翔三年归期至 凌虚台前敬陈公 治平元年(1064)是苏轼人生中能量密度很大的一个年份. 对于苏轼而言,这真是特别神奇的一年,身在当时的他无法想法,或同好.或历险.或倾心--陈季常.章子惇. ...

  • 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原来是从这里揭竿而起的!

    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原来是从这里揭竿而起的! 早就听说过陈胜和吴广起义的故事,汉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写过,也曾入选过语文课本.我们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

  • 重庆市“十三五”期间重大考古发现丨奉节县白帝城遗址

    白帝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夔门街道办事处瞿塘峡社区.白帝镇紫阳村,坐落在"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夔门西口,"据荆楚之上游,为巴蜀之喉吭",凭高控深,历来为兵 ...

  • 颜建国:说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之外的那些事

    [建国悟语]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篇名作,原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

  • 苏轼《记游定惠院》

    苏轼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

  • 苏轼《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 ...

  • 月夜“闲人”的追问 ——写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之后

    夜不眠?何故?为月入户,盈盈月光,月色怡人,可玩可赏亦可爱. 苏轼,独行于去往承天寺的路,那趁月而行的路上,许有秋虫的鸣叫,苏轼一不小心,就将拖长的影子滑破时空的分界线,直接刻迹到了史册里.到现在,我 ...

  • 初58 吟诵书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吟诵书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读诵) [宋]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吟咏) 来源:<中华经典吟诵>(赵敏俐 徐健顺 主 ...

  • 古文观止186: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1.国: ...

  • 王雨琪《<小彗星旅行记>读后感》指导老师:项海燕

    <小彗星旅行记>读后感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石镜小学203班 王雨琪 听到<小彗星旅行记>,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小彗星哈伊住在寒冷的奥尔特云,听说太阳那里充满了光 ...

  • 康震讲诗词|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记承天寺夜游⑴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⑵,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起行⑷.念无与为乐者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⑹.怀民亦未寝⑺,相与步于中庭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