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我的秦腔记忆 2024-08-05 21:38:09 我的秦腔记忆陈忠实在我最久远的童年记忆里顶快活的事,当数跟着父亲到原上原下的村庄去看戏。父亲是个戏迷,自年轻时就和村子里几个戏迷搭帮结伙去看戏,直到年过七旬仍然乐此不疲。我童年跟着父亲所看的戏,都是乡村那些具有演唱天赋的农民演出的戏。开阔平坦的白鹿原上和原下的灞河川道里,只有那些物力雄厚而且人才济济的大村庄,不仅能凑足演戏的不小开销,还能凑齐生、旦、净、末、丑的各种角色。我们这个不足40户人家的村子,演戏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我和父亲就只有到原上和原下的那些大村庄去看戏了。不单在白鹿原,整个关中和渭北高原,乡村演戏集中在一年里的两个时段,是农历的正月二月和伏天的六月七月。正月初五过后直到清明,庆祝新年佳节和筹备农事为主题的各种庙会,隔三岔五都有演出,二月二是传统习惯里的龙抬头日,形成演出高潮,原上某个村子演戏的乐声刚刚偃息,原下灞河边一个村子演戏的锣鼓梆子又敲响了,常常发生这个村和那个村同时演出的对台戏。再是每年夏收夏播结束之后相对空闲的一个多月里,原上原下的大村小寨都要过一个各自约定的“忙罢会”。顾名思义,就是累得人脱皮掉肉的收麦种秋的活儿忙完了,该当歇息松弛一下,约定一个吉祥日子,亲朋好友聚会一番,庆祝一年的好收成。这个时节演戏的热闹,甚至比新年正月还红火,尤其是风调雨顺小麦丰收家家仓满囤溢的年份。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可以断定是上学以前的事。我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可以断定不过五六岁或六七岁,再大他就扛不起来了。我坐在父亲的肩头,在自己都感觉腰腿很不自在的时候,就蹓下来,到场外去逛一圈。及至上学念书的寒暑假里,我仍然跟着父亲去看戏,不过不好意思坐父亲的肩膀了。同样记不得跟父亲在原上原下看过多少场戏了,却可以断定我那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看的戏种叫秦腔。知道秦腔这个剧种称谓,应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离开家乡进西安城念中学以后,我13岁。看了那么多戏,却不知道自己所看的戏是秦腔,似乎于情于理说不通。其实很正常,包括父亲在内的家乡人只说看戏,没有谁会标出剧种秦腔。原上原下固定建筑的戏楼和临时搭建的戏台,只演秦腔,没有秦腔之外的任何一个剧种能登台亮彩,看戏就是看秦腔,戏只有一种秦腔,自然也就不需要累赘地标明剧种了。这种地域性的集体无意识就留给我一个空白,在不知晓秦腔剧种的时候,已经接受秦腔独有旋律的熏陶了,而且注定终生都难能取代此种顽固心理。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也是穿过一个冬天开缝露絮的黑色棉袄棉裤,旱烟的气味弥漫不散;伏天的“忙罢会”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幢幢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弥漫到村巷里。我在这里接受音乐的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板胡是秦腔音乐独有的个性化乐器,二胡永远都是作为板胡的柔软性配乐,恰如夫妻。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索类的乐器的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记不得是哪一年哪一岁,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无麦克风设备),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做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我记不得看过多少回秦腔戏了。有几次看戏的经历竟终生难忘。上学到初中三年级,学校在西安东郊的纺织工业重镇边上,住宿的宿舍在工人住宅区内。晚自习上完,我和同伴回宿舍的路上,听到锣鼓梆子响,隐隐传来男女对唱,循声找到一个露天剧场,是西安一家专业剧团为工人演出,而且有一位在关中几乎家喻户晓的须生名角。戏已演过大半,门卫已经不查票了,我和同学三四个人就走进去,直到曲终人散。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比乡村戏台上那些农民的演出好得远了,我竟兴奋得好久睡不着觉。第二天早上走进学校大门,教导主任和值勤教师站在当面,把我叫住,指令站在旁边。那儿已经站着两个人,我一看就明白了,都是昨晚和我看戏的同伴——有人给学校打小报告了。教导主任是以严厉而著名的。他黑煞着脸,狠声冷气地训斥我和看戏的同伙。这是我学生生涯中唯一的处罚……20多年后的1980年,我被任命为区文化局副局长的同时,新任局长就是训斥并罚我站的教导主任。我和他握手的那一刻,真是感慨“人生何处不相逢”灵验了。从和他握手直到我离开这个单位,始终都不曾提及此事。他肯定不记得这件事了,他训斥过可能就置诸脑后了,又忙着训导另一位违纪的学生去了。不过,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半老,依然严厉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大笑的时候很爽朗。一张棱角严厉的脸无论畅怀大笑还是微笑,尤其生动感人,甚为可爱。还有一次难泯的记忆。西安城里那些专业秦腔剧团大约还在观望揣摸文艺政策能放宽到何种程度的时候,关中那些县管的也属专业的秦腔剧团破门一拥而出了,几乎是一种潮涌之势。他们先在本县演出,又到西安城里城外的工厂演出,几乎全是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西安郊区的农民赶到周边县城或工厂去看戏,骑自行车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我陪着妻子赶过20里外的戏场子。我的父亲和村里那几个老戏友又搭帮结伙去看戏了。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以前禁绝所有传统剧目,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经济状况初得改善,便买了电视机,不料竟收不到任何节目,行家说我居住的原坡根下的位置,正好是电视讯号传递的阴影区域。我不甘心把电视机当收音机用,又破费买了放像机,买回来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的录像带,不仅我把包括已经谢世的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看了个够,我的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常常要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才能满足越拥越多的乡党。我后来又买了录音机和秦腔名角经典唱段的磁带,这不仅更方便,重要的是那些经典唱段百听不厌。大约在我写作《白鹿原》的4年间,写得累了需要歇缓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从头到脚、从外到内都是一种无以言说的舒悦。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我看过、听过不少秦腔名家的演出剧目和唱段,却算不得铁杆戏迷。不说那些追着秦腔名角倾心倾情胜过待爹娘老子的戏迷,即使像父亲入迷的那样程度,我也自觉不及。我比父亲活得好多了,有机会看那些名家的演出,那些蜚声省内外的老名家和跃上秦腔舞台的耀眼新星,我都有机缘欣赏过他们的独禀的风采。然而,在我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秦人创造了自己的腔儿。这腔儿无疑最适合秦人的襟怀展示。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赞 (0) 相关推荐 阿拉去看戏 沪语朗读:洪瑛 朗读者 阿拉去看戏 来源:新民晚报作者:郑自华沪语改写:丁迪蒙 朗读:洪瑛 上海人欢喜拿看电影以外个观剧侪称作看戏,看越剧.沪剧.京剧是看戏,看评弹是看戏,看话剧也称为看戏.话剧是舶来 ... 唱戏是怎么回事 图片来自网络 唱戏是怎么回事 几天前母亲在群里发了两个视频,打开一看,是四叔和父亲在唱秦腔. 父亲在四叔家里,两人坐在沙发上,各拉一个板胡.又瘦又小的四叔边拉边唱,挣得脖子的筋都立起来.听了半天,不知 ... 李忠集 | 我的秦腔情结 我的秦腔情结 文/李忠集 我爱秦腔,拉板胡,是我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时期,学习板胡的偶像,是西北戏曲研究院的荆生彦,王东生.这两位秦腔板胡大师,我并未接触过,荆生彦的板胡,是通过秦腔正宗李正敏的唱 ... 桃园心音//秦腔里的光影故事 - - <秦腔里的光影故事> 老陕们的秦腔爱好者,茶余饭后经常会聚在一起,吼两嗓子秦腔,一方面是出于兴趣爱好,一方面也是为了出出食气,有助于食物消化. 吃罢晚饭, ... 陈忠实《我的秦腔记忆》 陈忠实《我的秦腔记忆》 【大家美文】陈忠实:我的秦腔记忆 陈忠实(1942-2016),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 ... 【记忆】陈忠实先生病逝 影像记录陈忠实15个瞬间 今天的朋友圈 被陈忠实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 从中也可看出 陈老的影响力 一代巨匠离去 沉痛哀悼的同时 小编整理陈老之前的生活瞬间 以托哀思 ▼ 初中毕业时(前排左一),打着赤脚的陈忠实手里拿着的是< ... 记忆中的陈忠实老师 陈忠实老师起初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夹着雪茄,满脸沧桑,在白鹿原上眺望和沉思的凝重表情.站在他的墓前,望着辽阔的灞河河川和沟壑纵横的黄土塬坡,我脑海里浮现的,依然是他那坚毅而深邃.普通而伟大.平常而奇伟 ... 陈忠实: 命运终归到底, 其实就2个字 卷首语 陈忠实先生说过:"一个人的一生,是一长串的生命体验.幸福或悲伤是人生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一颗璀璨的新星在中国文学界的历史 ... 陈忠实六年写成白鹿原,老婆问发表不了咋办,他六字回答催人泪下 1942年农历六月,骄阳似火,陈忠实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北坡西蒋村,属马.他五行缺水,生出来不到半个时辰,全身便起了痱子,嘴唇暴起苞谷大燎泡,村里半仙说,他是木命.蒋村没有一个姓蒋的,据地方史专家 ... 111期/《就为了给陈忠实鞠个躬》张妥作品/梁剑清读 梁剑说:从那一刻起,整个中国似乎都陷入到了悲痛,在我的记忆中,没有那个当代的文人可以有这么大的影响,上至国家主席,下至贩夫走卒,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这个堪称伟大的文人.我周围的朋友多有酷爱文字之 ... 149期/往期回顾/石岗作品《陈忠实的恐慌》梁剑清读 附1: 石岗介绍: 石岗,陕西醴泉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著名学者.作家. 主要作品: 著作:<大国学>.<群书治要考译>.<人类农业文明史>.<黄河纪文& ... 150期/经典赏析/石岗作品《陈忠实的恐慌》静华朗诵 附1: 石岗介绍: 石岗,陕西醴泉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著名学者.作家. 主要作品: 著作:<大国学>.<群书治要考译>.<人类农业文明史>.<黄河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