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打铁'夫指妇随' 十堰“铁匠仙侣”敲响人间最美音乐

张圣华闭眼听就知道丈夫的小锤落在什么位置,配合默契。

“这双手套又坏了,我刚去买了一双新手套,赶紧戴上继续干。”妻子张圣华一边抡着大锤,一边和爱人张常铭唠嗑。在黄龙镇,这对“铁匠仙侣”小有名气。

俗话说,“天下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在旁人看来,打铁不仅枯燥而且费劲费时,但对于他们夫妻来说,这有节奏的“叮叮当当”锤打声是世上最美的音乐,也是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

40年打铁“夫指妇随”

她闭眼听就知道丈夫的小锤落在什么位置

丈夫张常铭今年59岁,是郧阳区五峰乡人。妻子张圣华比他小1岁,曾是他的徒弟。张常铭17岁时,在村里拜师学习打铁,想不到一打就是一辈子,并娶了自己的徒弟。两人一直安居在五峰乡,开了快30年的打铁铺。直到2007年,夫妻俩才搬到黄龙镇,又开起打铁铺。

近日,记者走进这间不到80平方米的打铁房,只见房内堆满各种工具,如拉风箱、空气锤、电焊机、砂轮机等。墙面已被铁渣染黑,屋角叠放着烧制成的锄头、柴刀。时至今日,他们仍坚持手工打铁,机器只是辅助工具。

夫妻同甘共苦,一起打铁近40年,十分默契。平日,张常铭会用一把铁钳将翻修的锄头从炉中夹出,放在操作台上。他一手持钳夹住坯料,一手持短锤点击坯料,随后,妻子张圣华抡起一把10多斤重的长柄大锤,往小锤点击的位置猛打。夫妻俩交替锤打,铁花四溅。

“小锤是给大锤当向导的,小锤落在哪里,大锤就跟到哪里。”张常铭说。锤起锤落,又快又准,“叮叮当当”的声音有节奏地响起,直到坯料没有火花了,再重新回炉。一把锄头,需要重复七八次这样的锻打过程。“我们这是夫指妇随。”张圣华说,经过近40年的配合,她闭眼听就能知道丈夫的小锤落在什么位置。

打铁是个技术活

选料、火候、锤打位置都要凭经验判断

在打铁铺旁边的一个隔间,就是夫妻俩吃饭的地方。这里只有一张破旧的茶几和磨掉皮了的沙发。

临近中午,打铁铺门口还有两三个人排队。为了赶时间,趁着丈夫用机器锤炼之时,张圣华急忙把饭做好。“我们在这里吃午饭和晚饭,中午炒一两个菜,忙的时候下面条,随便吃一点赶紧打铁。”张圣华说。

“不少客人是从外地赶来的,不能让他们等太久。”张常铭说,“刚才有一个从叶大乡来的客人,说要赶下午1点半的车走,我得赶紧吃饭。”不到5分钟,记者就看见张常铭吃完饭走出来了。

没有片刻休息,张常铭熟练地戴上手套,跟着妻子继续干活。“别以为打铁简单,比如打一把菜刀,要经过嵌钢、锻造、淬火、打坯、磨刀等多道工序,方能锋利耐用。铁匠不仅需要力气,还要有许多学问和经验,如选料、火候、锤打技巧等。”张常铭说。

一件农具锤炼完后,夫妻俩会休息几分钟。炉火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张常铭站在旁边,即使已是严冬,穿着单薄的他额头淌汗,嘴里不停喘气。张圣华贴心地帮丈夫扇风、擦汗。细小的举动,可以看出夫妻间很恩爱。

由于常年劳累,夫妻俩的脸上布满皱纹,身上的衣服洗得发白,和同龄人相比,看上去更苍老。夫妻打铁近40年,各种生铁经过他们的巧手,变成铁钳、斧头、撬棍等生活用具。由于夫妻俩手艺精、价格合理、人热情,生意不错,村民们经常前来购买或者修补农具。

手艺人背后的艰辛

视力下降、耳鸣、肩膀不对称,落下一身职业病

像很多传统手艺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打铁的生意越来越清淡,很多打铁铺都关门了,但张常铭夫妇坚持下来。“我小学毕业,她初中毕业,没有学识,只能靠干力气活生存。”张常铭说。

“每天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7点,如果修复铁具,只能完成6至8件;如果做新工具,最多五六件。”张常铭说。如今,打一件铁具赚不到不少钱,但夫妻俩认为自己是手艺人,就应该做好每一件产品。

开打铁铺的40年里,夫妻俩不知道做了多少件农具,受到居民们的一致好评。前年,张常铭打的锄头卖到河北,对方希望大量购买,张常铭考虑再三,决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坚持手工生产,所以无法快速供货,结果错失了这笔大生意。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认真,方圆八十里的居民都慕名前来,这个铺子成为黄龙镇乃至全市不少村民农具的最佳“产地”。

靠老手艺,夫妻俩勤勤俭俭,攒钱买了房。令他们犯愁的是,两人年近花甲,这门手艺却无人传承。“当年,想要将这身手艺传给两个孩子,可他们不愿意,说挣不到多少钱又费力气。”张常铭苦笑着说。

打铁有多苦,张常铭最有体会:“干这行费力还容易受伤,我们俩落下一身的病。这40年里,无数次被发红的铁块烫伤;视力下降,看什么都有点红色;听力障碍,总感觉耳朵一直有打铁的声音;常年抡大锤,砸得手指、两个肩膀不对称、满手的老茧。”

“我干了42年打铁匠,跟老伴一起也干了近40年,真的丢不下。”对于夫妻二人来说,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失传。在有生之年,他们要尽力将“叮叮当当”的打铁手艺传承下去。

(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 文/记者 杨天娇 图/记者 吕世银 编辑:艾蒿)

(0)

相关推荐

  • 80后铁匠打铁凭手艺吃饭,剖铁夹钢打镰刀,加工农具1天挣八九百

    80后铁匠打铁凭手艺吃饭,剖铁夹钢打镰刀,加工农具1天挣八九百

  • 鄂州铁匠铺:锤打淡去的厚重

    铁匠铺:锤打淡去的厚重 庙岭西街有个打铁铺,由夫妻俩经营.丈夫叫尹传爱,今年61岁,精瘦.中等的身材,虽言语不多,但做起事来很有一套:妻子叶福云小他一岁,体格健壮,快人快语,干练中显精细.   1  ...

  • 【手艺人】泾州最后的打铁铺

    最后的打铁铺,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手工艺活.自春秋时期有了冶炼生铁以来,打铁匠做铁器就逐渐成为传统手工业界的"重工业".他们用打铁的技艺养家糊口,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传统至今 ...

  • 记忆中朝阳镇的老铁匠

    王潘老师作品 话说"老铁匠" 文/王潘(晴空) 在皖北灵璧朝阳镇的西北角,有两个不显眼而又远近闻名的小村庄,两庄一路之隔,一个在路南,另一个在路北:明末清初,王姓家族兄弟二人搬迁此 ...

  • 古镇铁匠尹爹爹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汉川的最西边,有一个古镇,名字叫垌塚. 乡下的集市早,天刚亮,人们就在各自的地盘摆摊设点. 尹爹爹走 ...

  • 【云峰故事会】龚增元 | 老 张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云峰诗友会|麻城文化|学苑新苗|故事会|散文空间|校园新风|举水晨读|视频汇 ...

  • 《行摄生活》-147【打铁】

    - - -指尖上的山西 056 打铁 寻找铁匠的路很是曲折,几百公里巡回都是失望而归.铁匠铺有,但全部改良为器械辅助人工,再也听不到那富有节奏感的叮叮当当声. 车行保德县,推杯换盏之余又出遗憾之语,当 ...

  • 打铁

    打铁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晚期,铁器制作就已经极其兴盛:到了战国末年,进入了炼铁和铁器制造的黄金时代.众多的考古新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上我国冶铁技术非常成熟而趋于完备 ...

  • 甯普林著:《毛百斤打铁》第三回

    邵东人尤其是邵东五金人有必要了解的一段历史 诚邀有情怀的单位或个人冠名正式出版 联系电话:13517392853  13975960608 毛百斤打铁 --邵东五金发展溯源 甯普林著 2020年9月 ...

  • 【留住乡愁】方探春/赤铜紫器状天工

    赤铜紫器状天工 作者:方探春 1 铜先于铁使用.青铜器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开始使用.饕餮纹,也叫兽面纹,它是古代铜器中最常见花纹之一.青铜器最初用于祭祀,是国之重器.到了战国铜被大量使用,青铜器具 ...

  • 铁匠炉一家

    "叮当","叮当"--来自铁匠炉的那种单调.铿锵的锤打声几乎贯穿着我的整个童年. 铁匠炉坐落在村子的中心位置. 街侧有一棵高大的黑槐树,硕大的树冠像一把巨伞,把 ...

  • 散文天地 | 潘兵华:渐行渐远的铁匠铺

    渐行渐远的铁匠铺 潘兵华 老街的铁匠是父子俩.老铁匠姓许,是旗杆潘一户人家的上门女婿,儿子随母姓,姓潘名享安.潘享安比我大三岁,和我同辈,我与他还是初中同学,他读完初二就辍学回家帮父亲打铁. 这对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