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8月的一天,一位失落的姑娘顶着令人烦躁的热风,来到了林县五中,拜访她读初三时的班主任。这是一位生性要强的姑娘,她叫韩爱红。因高考失利,榜上无名,她来向恩师诉说苦衷。王老师慈爱地看着她,语重心长地说:“在如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并非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好走。榜上无名,但脚下有路。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从教去吧,道路宽广,桃李芬芳。”她信服地点点头,因为自己的恩师就是通过努力,在中招和高招中都取得骄人成绩,成为了一位名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临走,老师又用当时流行的一首歌的歌词勉励她:“世间自有公道,付出必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更好!”更鼓起了她献身教育的劲头。下定决心,说干就干。正巧,爱红的老家流山沟村小学缺老师,而且学校对她的高中学历非常满意,当即聘用了她。
初任教书育人工作,她既紧张又开心。为了胜任这一岗位,她一方面对学生付出了深沉的爱,把学生当作亲弟弟、妹妹对待;另一方面自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并且自费订阅了《人民教育》《河南教育》等报刊。她的桌上堆放了无数笔记本,这是她读书读报做笔记的最好见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爱红的付出和努力,让她的班级成绩经常名列全乡前三名。但这些没有让她满足,她深知,当好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师,是一辈子的修行。1990年,上进心强的爱红通过成人高考,以全县第八名的成绩考入大专物理专业,并于1993年顺利毕业。后经过转干考试,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同时,乡教办将她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经常派她到安阳、郑州等地接受深造和培训。1995年,乡初中的一位物理教师因病请假,因此急需补充教师,上级第一念头就想到了韩爱红。于是,管文教的乡长、乡教办主任和乡初中校长亲自到村小给校长做工作,又两次亲自找到她谈调动的事。考虑到自己结婚多年,长期两地分居,刚刚两岁的女儿还在婆家,乡中离婆家有十几里远,爱红无奈地拒绝了。求贤若渴的乡领导又找她的父亲做工作,她的农民父亲朴实又识大体,积极支持组织的安排。在父亲的劝说下,爱红怀揣着对教育的一片爱,接受了工作调动。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爱红这一去,村里的老百姓不愿意了,家长们坐着拖拉机去乡里要她;她的学生们一到下午放学就都蜂拥到乡初中寻找她。深受感动的她,不断和家长们做工作:“我是公家的人,必须听公家安排!”带着大家的喜爱和信任,爱红在新的岗位上更加努力地工作,当年就荣获“林州市德育先进个人”称号。1996年暑期,那位老师病好返校,上级领导考虑到爱红工作努力、成绩优秀,并结合她和爱人两地分居的实际情况,把她调入原康镇第二初级中学任教。到校刚刚三个月,因16班的班主任需要到外地学习,重视年轻人的校长大胆起用爱红出任班主任,她二话没说就应承下来。等原班主任学习归来后,这班的学生却联名向校长要求她继续当这班班主任。于是,她就成了该校第一个完整接班到毕业的女班主任。韩爱红牢记一句名言: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她拼命恶补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课上能旁征博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同时对其它学科也多有涉猎,英语、语文、理化都是她的长项,在课外辅导中也能得心应手,深得学生们的喜爱。韩爱红在一如既往努力工作的同时,还以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3年,她获得省教研活动三等奖;2005年,她获得林州市初中教学优质课一等奖,同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6年,她获得林州市名教师称号;2007年,她获安阳市骨干教师称号。2008年暑期,按上级要求,二中被取消初中,改为小学,她因为业绩突出,被调入原康镇第一中学任教。
刚到原康镇第一中学报到,她就被委以重任——接毕业班,一向勤奋努力的她,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把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春华秋实,短短一年过去,爱红的班级收获了累累硕果。当年全校6个毕业班共考入一中公费生11个,她班3个,居全镇第一;2012年全校6个毕业班共考入一中公费生29名,她班7个,又居全镇第一;2O12年及以后的每一届,她的班级每次都稳居全校中招成绩榜首。
自从来到一中(原康镇第一中学),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并负责两个班的数学教学。每天早晨,她五点起床,早早来到教室,为陪伴学生早读并与他们答疑。晚上九点半,学生下了自习,她拖着疲惫的身驱回到办公室,继续批改作业。直到夜里11点,查完学生就寝,她才开始休息。于是同事们戏称她为“工作狂”、“太阳能”。2013年,47岁的她又送走了一届毕业生,有人劝她“岁数大了,能歇歇了”,出于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对学生的无限不舍,她总是说:“再带几届吧,我能行。” 于是,她继续担任班主任直到现在。“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她常说,“我肩上有一副担子,一头担着义务,一头担着责任。”她还说:“我有两个心房,一个装的是良心,一个装的是爱心。”她是石,敲击学生智慧的火;她是火,点燃学生希望的灯。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她倾注的更多的是真心、诚心,从不轻视冷落他们,总是给他们关爱和鼓励,甚至为他们无偿补课并免费提供学习资料。像元秀文同学,初二升级时数学仅考了8分,经过她的帮助,中考能得到75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家长们说得好:“我们的孩子放到韩老师班里我们放心、称心,她真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啊!”“要不是韩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自习时间给我们补课,帮我们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咋会顺利地考入林州一中,咋会考入江西大学?” 学生万恩德、郭林峰,提起韩老师就会充满感激之情。学生路通的父母清楚地记得,在路通遭遇车祸后的一个月里,韩老师多次到医院和距学校七里远的家里看望,给他补课,使他的成绩没有受影响。回想起当初刚从教时把学生当弟弟妹妹看,现在,韩爱红已经把师生情怀演绎成了令人感动的慈母情怀。“老师,我这次期中考试成绩在普通班全校第一,如果加上火箭班排全校第32名!”爱红接通电话,还没来得及说话,在林州市一中就读的高一学生元彬贤甜美的声音就从电话那头传了过来。那是2016年春天,操场上,韩爱红站在胖嘟嘟的元彬贤身边,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她练习立定跳远。怎么跳都是8分,韩爱红急了,拉着满头大汗的彬贤跳台阶。从两个跳到三个,再到四个,汗水和泪水从她红红的脸蛋上淌下来……经过连续多天的训练,学生大有长进。后来在中考体育测试的考场门口,元彬贤飞一般地扑到韩老师怀里:“老师,我得了64分!”不仅如此,韩爱红知道元彬贤家穷,但酷爱读书,就经常给她买书,还时不时地在生活上给予资助。苦心人,天不负,元彬贤于2019年被上海外国语大学录取。一个叫静茹的女生深情地说:“韩老师比慈母(妈妈)还亲!”她患有重度便干症,每次大便都需要用开塞露灌肠。看着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的小静茹,韩老师心疼地把她领进自己的办公室帮她上药。多少次,静茹看到被自己弄脏的老师的被褥面露尴尬时,韩老师总是摸着她的头安慰说:“没事,没事,洗洗就好了。”家住偏远山村柏尖沟的尤德军同学,他患胃病需长期喝草药治疗,面临休学的困境。韩爱红毅然承担起给他熬药的任务。她把六岁的女儿交给婆婆,让老人家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她一日三餐,两次煎药,悉心照料,一坚持就是三个多月。每当深夜女儿从电话那头哭喊着找妈妈时,爱红都是在泪眼婆娑中硬生生把电话挂断。韩老师信奉一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病了,宿舍楼上,她跑上跑下,煎药做汤;学生参加体育比赛了,她又是煮鸡蛋又是买水果买饮料;学生怄气了,她又是谈心又是家访,帮学生打开心结;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揭晓了,她自费给学生买文具买图书激励优秀者和进步者;炎炎烈日里,她搬来自家电扇,给在教室里的师生带来习习凉风;学校的锅炉坏了,她搬来自家的电磁炉,给学生烧开水,灌到壶里……家长们动情地说:“都说父母最疼爱孩子,韩老师比父母更疼爱学生!”师生们说:韩老师做的爱学校、爱同志、爱学生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我们天天能看到,就是数不清!
(韩老师部分奖状荣誉,请上下翻看。)
爱红就是这样,她在学校是个好老师——走到那个学都校受学生喜欢;是个好班主任——班级事务到那儿都优秀;是个好同事——她“冬天是一盆炭火,夏天是一架凉蓬”,谁都喜欢接近;是个好主任——有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最善培养团队精神;是个好党员——能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大家说:一个乡中,在现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在严峻的教学环境中,能保持班级规模不变,教学质量优秀,爱红功不可没。她觉得“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一名在教学上潜心探索的专家型教师,是她多年孜孜不倦的追求。为了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她每节课都要精心构思,如何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如何讲析,如何组织训练、节置作业?都要精心设计。为了加大课堂容量,她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为了把时间还给学生,她力求言简意赅,要说的每句话都斟酌再三,熟记于心;为了备好每节课,她牺牲了许多节假日;当完成授课和批改作业后,她总是坐在办公室琢磨反思。正是这样丰富的源头活水加上自己的精心探索,不断实践。她的教学成绩直线提高,她探索、创设的“七程序教学法”得到了镇中心校领导们的一致好评,并在全镇加以推广。韩爱红牢固树立了“做到极致,勇争第一”的理念。取得成绩的同时,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教书育人,到了一中以后,连续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励:2010年6月,她被聘为中小学高级教师;2012年,她获得林州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同年获得省教研室优秀论文一等奖;2013年,她获省优秀班主任称号,同年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2015年,她获得安阳市优质课一等奖;2016年,她获得林州市优秀教师奖,同年获省优质课三等奖;2017年,她获得林州市十佳文明教师荣誉称号;2018年,她获得林州市教学标兵称号、林州市优质课二等奖和安阳市优秀教师称号,并成为第四批学科带头人;2019年,她获得林州市优秀班主任,并成为安阳市第五批学科带头人;2020年,她被选为林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2020年9月,安阳市委组织部在《安阳党建》上以《辛勤耕耘育桃李,初心不改献杏坛》为题对她的事迹作了专门的采访报道。(【“初心·使命“”】韩爱红:辛勤耕耘育桃李 初心不改献杏坛)韩爱红同志从小学教师到初中教师,从桂林镇到原康镇,35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团结同事,业绩优秀,获得了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在教育界竖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说到家庭,爱红总感到愧疚,自责是个不称职的儿媳,是个不称职的妻子,是个不称职的母亲!如今,她公公患严重的脑梗,婆婆有高血压病,丈夫失业……她只有进一步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在繁忙的工作中偷闲回去尽孝尽职。面对无数的荣誉和成绩,她忘不了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的帮助,她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她决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再上层楼,再立新功!(本文在写作中蒙原康一中王校长,韩义老师多方帮助,特此表示谢忱!)
【作者简介】:王来宝,祖籍桂林镇,大专文化,从小喜爱文学,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退休后开始写作,处女作《又到六月六》在红旗渠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