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豆腐文化
留如藩
豆腐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食用价值,而且还有文学题材的展示,诗文、小说、杂著的描述,更使它因利乘便,成为餐桌上的佼佼者。
前不久,首届马金豆腐文化节在开化县姚家源村举行,这是一场别开生面接地气的群众性食文化活动,令游客目不暇接,无不赞叹富有新意。
豆腐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积淀历史之久,传播范围之广,社会影响之大,地位价值之高,可谓无可非议。它不仅有独特的内质,丰富的食用价值,还有文学题材的展示,诗文、小说、杂著的描述,更使它因利乘便,成为餐桌上的佼佼者。
据史料记载,豆腐始创于周,有说始自唐,源自五代,但始于汉的文字记载较多,如前汉古籍中有“屑豆为腐,推珍珠泉所造为佳品,俗谓豆腐”,又有“汉淮南王(刘安)始传术于世”,“豆腐始创于淮南王刘安”……上世纪50年代,河南一汉墓中发现有大面积画像石,其中有豆腐作坊石刻,经文物部门和专家考证认为,“此刻画可以证明中国豆腐的制作不会晚于东汉末期”。不过,豆腐是否一定始于汉或淮南王不必过于拘泥,因豆腐色洁体柔,鲜嫩可口,适于家庭食用,为民间喜爱,其制作方法可能来自民间,而历史上许多发明创造出自群众智慧,因一项事物原创总希望寻找一个曾有社会地位名望的公认人物作为始作者,如木匠以鲁班为祖师,但并非所有木工技巧均出自鲁班,因豆腐广为民间食用相沿崇奉为刘安始创之说,大抵类似。
豆腐菜以味美可口著称,随着时代更迭,传播延伸,加之传说又往往和帝王将相活动相关,其身份地位、社会层次也随之提升。
不过,豆腐身价最具有意义的是与革命活动联系一起,也反映出人们重视豆腐的心理状态。最近,我从《山西民间文学》上看到一则革命传说,据载:邓小平等革命前辈,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因学费没有着落,商讨中,邓小平提议做豆腐,得到周恩来的赞同,于是在巴黎开了“中华豆腐坊”。大家边推磨边说笑,周恩来吟唐诗一句“旋转磨上流琼液”,邓小平和下句“煮月铛中滚雪花”。为了推销豆腐,周恩来等同志一面做豆腐,一面到餐馆酒店宣传豆腐的营养价值,不久,“中华豆腐”名震巴黎,于是,勤工俭学费用和中共旅欧支部的活动经费都有了着落。
豆腐文化,在文学、小说、杂著中有展示外,还有以诗词歌赋描述。如宋代苏轼诗“煮豆为乳脂为酥”,这“酥”字指豆腐。元代郑允端豆腐诗中描述:“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玉物勿与传。”
俗话说:“臭豆腐”闻闻是臭的,吃吃是香的。臭豆腐在中国可算得上是大国,全国臭豆腐的种类不下数百种,如南京臭豆腐,类似油豆腐,小巧玲珑,经过油炸,炸至表皮膨胀,捞起来浇上调料,用牙签叉着吃。我省绍兴、衢州等地也有臭豆腐,开化城里夜宵摊上有时也有臭豆腐。我想,我县今后举办豆腐文化节时,如有识之士能在现有马金豆腐干、豆腐皮、豆腐乳、藏制豆腐的基础上,利用开化高山黄豆、高山茶油、高山辣椒、蟠桃山生姜、钱江源山泉水等自然优势,经过一番研制,推介出“开化臭豆腐”,岂不是为舌尖上的开化又增加一道美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