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远游|古代帝王、士子、文人的那些旅行文化

旅行,是我们现代人品质生活的体现之一,在古代却不然。

早在周朝时,周公就在《无逸》中教导周成王“无淫于游” ,说君王不能贪慕游玩之乐;《论语》中,孔子也说普通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个“游必有方”可不只是说旅游要有方向,更多的是指旅行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和目的。

像我们今天这种为了享受生活,为了放松疲惫的心灵之类的理由而去长途远游,在古代并不是主流,古人视之为不务正业,那什么才是古人们旅行的正当理由和目的呢?

我们就从历史上的帝王、士子、文人这些中国古代旅行的主要角色身上,来看看他们的旅行是怎样的,从中来了解一下古代的旅行文化。

一、【关键词:巡游】【主角:帝王】【目的:安抚天下、考察民情 】

清朝嘉庆十年(1805年),嘉庆皇帝东巡泰山返回的路上,见沿途景色怡人,不禁感叹:“道路风景甚佳!” 谁知道却遭到了随行大臣吴熊光的严厉批评,吴熊光说:“皇帝此次巡游是为追稽祖先,为后世做榜样,怎么好意思欣赏起风景来了?”

在我们今人的观念里,旅行不就是看风景吗?怎么嘉庆皇帝赞叹了一句风景就要被大臣当面批评,搞得下不来台呢?只能说,谁让他是皇帝呢!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旅行,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政治目的而诞生的。

有关帝王旅行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尚书》中的舜帝“五载一巡守”,说的是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的舜帝每五年都要巡游天下一次来体察民情,另外还有一种彰显王权的“封禅”(shàn)也需要长途的巡游。

封禅一词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所谓“封”是在高山之巅祭天,以表达对浩荡天恩的感激;而“禅”是在高山之下的小丘上祭地,以酬谢大地对万物苍生的恩赐。在夏商周三代的上古时期,就已经有封禅的传说了。

古代的帝王们通过这样的祭祀来向天地汇报自己的政绩,但其实本质是为了昭告天下人,他们的统治是得到上天的委命的,封禅是帝王们强调“君权神授”的一种重要手段。

秦始皇五次巡游的路线示意图

但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资格封禅,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在久乱之后平定天下的帝王才有资格封禅,表示自己是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夏商周三代之后,第一个进行封禅的人是秦始皇。

秦始皇一统六国,却难以统一人心,如何能让被征服的六国人归心呢?直通天地的封禅是一个极好的工具。

古人认为泰山是天下第一高山, 《史记·封禅》记载,秦始皇称帝后的第三年便从都城咸阳大张旗鼓地开始了一场千里之遥的旅行,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办了一场旷世封禅大典,并在山顶立石碑歌颂自己的功德。

从这次封禅开始,秦始皇便频繁地巡游国土,在称帝的11年间,他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巡游中度过的,一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巡游。

在秦始皇之后一直到宋真宗,又有七位帝王进行过封禅之旅,一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虽然没有进行封禅,但是帝王的其他长途巡游之旅却一直在进行。康熙皇帝曾三次驰马关外“东巡”,六次“南巡”江南,之后的乾隆、嘉庆、道光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巡游之旅。

帝王们长途跋涉地巡游,从来都不是为了欣赏沿途的风景,或为了震慑天下,或考察民情、安抚人心,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清 《康熙南巡图》局部 沈阳故宫博物馆藏

二、【关键词:交游】【主角:士子】【目的: 广交名士、以利仕途】

唐朝开始,追求仕途的士子们,流行起了一种新的旅行方式——为求仕途而进行的交游。此话怎讲?这要从文人士子们进入仕途的种种方式说起了。

首先说说科举,科举建立于隋朝而兴盛自唐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之前的士族门阀制度,使得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也能进入仕途,到了唐朝中后期,科举成了文人士子进入仕途的最重要途径。

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并不以科举考试的一次成绩定终身,考试的试卷是不糊名的,考官在评审试卷时,除了参考试卷本身的成绩之外,还要参考应试者平常的名望声誉,而后者比前者更能影响最终结果,所以就造成了两个结果:

一、文人士子非常重视交游结识名士、贵人,得到他们的赞赏来提升自己的名望;二、他们往往在科举考试之前就到处交游,结交其他文士,广泛建立人际关系来给自己增加名气和影响力,好给未来的科举考试加分。

除了科举,另外还有“举荐制”,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当朝权贵或者文坛巨子的赏识和推荐,就有机会入仕做官,这就更加促进了文人的交游旅行风,因为只有出行,才有机会结识官员或名流,遇到赏识自己才华的贵人。

大诗人李白就想走举荐制这条路,在他多年的交游旅行过程中,他拜访结识了许多名士,终于在42岁的时候才找到一个机会,结识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被赏识并推荐给唐玄宗,李白才短暂地走上了梦寐以求的仕途。

无论是哪种进仕方式,都促使文人士子重视交游,而因为古时的交通不便,为了交游这些文人几乎是经年累月地在旅途中,虽然唐以后科举制度在不断改变,但这种通过交游来通往仕途的风气一直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时代。

三、【关键词:漫游】【主角:文人】【目的: 激发创作灵感】

以上我们说的都是为了功名而进行的旅行,那么古人有不为名利的旅行吗?也是有的,最浪漫的当属与文学诗歌有关的漫游了。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灵运,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他的游踪遍及江南,动辄就喜欢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

作为南北朝时期最有名的驴友,谢灵运不仅自己爱好游山陟岭、纵情山水,还造福后人,发明了便于登山的“谢公屐”和“曲柄笠”,前者是一种古代版的防滑登山鞋,后者是一种遮阳防风帽。但他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旅途中留下了大量吟咏山水的诗作,引领了后世千年的山水诗潮流。

谢灵运后,唐朝开始“以诗赋取士”,诗歌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文人士子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便纷纷到旅行中去见识山水自然,寻找灵感。可以说,诗的兴盛带动了一大批文人的旅行热情。

唐诗大家李白的许多千古名句都是在旅行中写下的,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在四川写下的;“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是在陕西太白山写下的;“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是在浙江天姥山写下的……

再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在湖南洞庭湖游玩时写就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在浙江建德江旅行中写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在河南岘山观景有感而发。

这些在亲近山水自然的旅途中写就的诗歌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而这一切都与旅行是分不开的,文人们在旅行中找寻精神的向往,在旅行中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称得上是文化史上的浪漫事。

结语

纵观古人们的主流旅行文化,帝王们为了安抚天下、考察民情而进行巡游,士子们为了有利于仕途而进行交游,这些旅行是为了功与名;文人们为了激发创作灵感而进行的漫游,则充满了浪漫与洒脱之情。

这些古人们常见的旅行文化,无论是目的还是情怀,都与我们现代人的主流旅行文化大不相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所产生的特殊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宝贵部分。

参考资料:

《游行千里功与名》王家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