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严复翻译《天演论》声名鹊起,他为何被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一有闲空,就照例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一度让鲁迅先生痴迷的《天演论》,便是福建人严复翻译的。
一百多年前,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严复用《天演论》等一系列译著,意图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意识,因此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严复
1 成绩优异
入选第一批留学生
1854年1月,严复出生在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年少的严复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放弃科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严复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走出国门,成为首批海军留学生。
严复在留学英国期间,更加深入和全面学习航海的专业知识,心怀救国的理想抱负。
2 翻译《天演论》
希望救国图治
1879年9月底,严复学成归国,先应聘至福州船政学堂任教,后被调至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等职务。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使严复感受到了国危民困的切肤之痛。他深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愤而翻译西方的思想名著,希望通过宣扬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启蒙更多的国人。
第一批留英中国学生与外国师生的合影
他通过报纸呼吁改造社会、救亡图强。1897年10月,严复和友人夏曾佑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他亲自撰写大部分社论。不久,严复在《国闻报》上连载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
在天津《直报》上,严复一连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文章,以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为武器,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
从1896年起到1908年间,严复先后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自由论》)和《穆勒名学》(前半部),甄克思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耶方斯的《名学浅说》。再加上《天演论》,8部译作近两百万字,西方的进化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逻辑学,有了相对完整的呈现。
其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便是《天演论》。1859年,达尔文著成了《物种起源》一书,强调了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在西方思想学术界引起轰动。
而在达尔文的著作面世之前,另一位著名学者斯宾塞提出了一种类似于“自然竞争论”的社会学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也是一种有机体,个人对私利的追求最终将达成集体的最高利益,因而政府不应该干涉社会事务,只要顺其自然就行了。这两者构成了严复翻译赫胥黎的相关知识背景,也是他“改做”《天演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严复并没有对原书照搬直译,而是根据需要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以自己的理解改名为《天演论》,内容上有所增减,且多有“按语”形式的借题发挥。
《天演论》
对原著者的观点,严复并不完全赞同。他抱着“唯我所需”的态度,在不同的观点中进行选择、提炼,宣扬的是“适者生存”的绝对性和“与天争胜”的必要性,强调无论是草木虫鱼还是人类,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只有自强、进取,才能生存、发展,倘若昧于时势而无所作为,必将被淘汰出局。
民族的自决自救、奋发图强,是《天演论》所演绎的主旋律。
《天演论》
3 《天演论》问世
产生巨大反响
《天演论》于1898年正式出版,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胡适是这么说的,“在中国累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民报》则说,“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天演论》发表产生的冲击波不仅在当时,而是影响了几代人,并奠定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地位。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
★ 撰稿:韩勇杰
✎ 编辑:陈锦华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