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开篇选了骆宾王的狱中诗,引经据典,美得一塌糊涂
年轻时读《唐诗三百首》,认识骆宾王是从那首儿歌诗“鹅鹅鹅”开始的。及至上高中时,开始流行西部民谣,王洛宾的歌曲盛行一时,常常将王洛宾和骆宾王混为一谈,好长时间都把他们当成一个人呢。
现在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再读唐诗三百首,竟然很纳闷蘅塘退士为什么将骆宾王这样一首充满了哀怨色彩的悲情诗选为首篇。但仔细研读,骆宾王的这首《在狱咏蝉》确实别样的文采和优美。
骆宾王和《在狱咏蝉》的创作背景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义乌。他出生于638年,当时是唐高宗时期,实际是后来成为皇帝的武则天专权时期。
那时的骆宾王虽然不是什么高官,却是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负责记录皇帝皇后日常起居,他应该知道不少深宫内院的秘密。所以,对于当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之作为颇有看法,以至于导致武皇后的不满,便罗织罪名将其诬陷下狱。这首著名的《在狱咏蝉》就是这次牢狱之灾时写下的咏物言志诗。
骆宾王被营救出狱后两年,被举荐担任了临海丞,相当于县令之下的二把手,按品级可能是八品,不是什么重要职务。后人也称他为骆临海,应该出自于此。
骆宾王因为《在狱咏蝉》之狱难,同武则天结下了仇怨,他也成为铁了心的反武分子。后来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又踊跃参与,做了徐敬业的秘书,并作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昭告天下。徐敬业失败后,骆宾王不知所终,有的说他为乱军所杀,有的说他出家为僧,所以历史上再无关于他卒年的记录。
骆宾王是一代文豪,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著有《骆宾王文集》。唐代后来出现了数位僧人文化大家,我宁愿相信其中某一位就是骆宾王。
《在狱咏蝉》并序
说了这么多,还是让我们重新欣赏这首诗吧。不过,大多数朋友对诗的主体,也就是八句诗文很熟悉,但对于诗前的序文未必了解,请一并欣赏——
在狱咏蝉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搓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缨。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一:诗中用典
这首诗本是一首平常的咏物言志诗,但因为作者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却使得全诗文采飞扬,高古典雅。
(一)殷仲文之古树。序言中有一句“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用的是东晋名人殷仲文见桓温的典故。
殷仲文是东晋名士,也是当朝大臣;桓温也是当时的权臣,与殷仲文交好。
殷仲文曾经到桓温府上拜访,见到桓温家一颗茂密的大槐树,感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意思是说,这棵树如此茂盛,没有再比它更有生机的了。
这里诗人用词典,主要是赞叹狱前的大槐树堪比殷仲文见到的那一棵。
(二)周召伯之甘棠。这句话主要是同上句“殷仲文之古树”对仗的,却自然而贴切。
召伯是周代名臣——这个“召”字读音为“shao”——爱民如子,据说他到民间巡视,接受老百姓的诉讼,但断案时却不愿烦扰他们,于是就在村边的海棠树下升堂,一时传为佳话。这就颇似我们今天的流动法庭的样子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棵树保留了下来。几千年过去了,不知现在这棵树是否安在?
这个典故,同上一个相呼应,表达的都是对古人的羡慕和对自己身陷囹圄的叹息。
(三)南冠客思深。这里的“南冠”是同上一句“西陆蝉声唱”对仗的,但“南冠”一词却蕴含一个历史典故。
《左传·成公九年》记载了一个故事。晋侯到军中视察,见到囚犯钟仪,便问他:那个带着南边楚国帽子的人是谁?押解他的人对曰:是郑国人献来的囚徒。后来,“南冠”就成了囚犯的代名词。
在这里,骆宾王把自己比做“南冠客”,一是表明自己的身份,二是用不忘自己是楚国人的钟仪自比,表达的是对武皇后的不满。
(四)来对白头吟。“白头吟”是是乐府曲名,相传为卓文君所作。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解要》称其为“自伤清正芬芳,而遭铄金玷玉之谤”。这里,骆宾王用此典,正是取此含义。
结语
骆宾王这首《在狱咏蝉》格调哀婉,但却清新高雅。虽有表白自己,希望执政的高宗皇帝理解他的心迹,尽快放他出狱。但字里行间又透着一股子倔强,充满了对武皇后专权的不满。
我常想,也许当时武则天没有读到这首诗,否则,骆宾王不仅不能出狱,恐怕连老命也得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