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故事|最“贴地”的空管人!空管信息“大动脉”守护者

“停!”拄着登山杖的向辉,一把拽住还在奋力往前走的黄晓。刚过立春,广州大和章雷达站山间,寒风正在呼呼地吹,湿冷的雨点划出斜线,灰色天空下的山林一片寂静,只剩下树叶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这里草深,可能有蛇!”

雷达站山路巡检维护

第一次参加线路巡查的黄晓,愣愣地站在草中不敢动。经验丰富的向辉拿着登山杖在草间挥打,又屏息聆听是否有异常的声响。杂草间既没有路,更没有路标。确认安全后,这两个人背着工具背包的身影,又再一脚深一脚浅地向山上走去,在一片翠绿中留下鲜明的轨迹。

这个场景不是“荒野求生”里的镜头。42岁的向辉是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网络工程室抢修组的组长,他和7个组员组成的“五好”班组,肩负起了确保春运期间空管通信线路安全的重任,是空管信息“大动脉”的守护者。从2004年线路建立以来,在他们的悉心呵护下,14年来春运期间重未发生过管线中断故障。

民航保障是高科技行业,空中交通保障依赖大量的先进信息化设备,雷达信号、欧洲猫自动化系统、陆空通话信号等都依赖先进、稳定的高速有线网络进行传输。在广州,白云机场塔台、区管中心和旧机场,以及大和章、凤凰山雷达站之间,有着长达120KM的光纤线缆,是空管保障硬件体系中的“大动脉”。

架空光缆抢修应急演练

别小看这一根根头发丝细的玻璃芯。”向辉拍了拍黄晓的肩膀。欧洲猫自动化系统、甚高频、航班信息处理系统(FIPS),中南地区协同决策系统(CDM),飞行计划集中处理系统(IFPS)等50余个信息系统建基于这一根根线缆组成的“物理层”上。管制员看到的雷达信息、发出的每一句指令,都通过这“大动脉”奔流不息。假如这根“大动脉”有所中断,虽然有充分的备份设备应急,但也会对空管业务造成较为严重的干扰。

“我们现在在做的,叫‘步巡’,我们通过对重要线路进行逐米逐米的细致检查。”像在大和章雷达站这样的巡检,无论春夏秋冬还是日晒雨淋,向辉和他们的小组成员们,每个月都要用双脚丈量一次。“还有‘车巡’,我们对城市中基础设施较好的路段实施快速检查。”通过这两种方式,抢修小组每个月都要对线路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而在台风、雷暴等特殊天气下,他们更要到管线经过的桥梁、涵洞、隧道、山体等进行检查,天气越是不好,他们越需要砥砺前行。在春运前夕他们特意加大了步巡的覆盖范围,并把巡视频次加密至一周2次,对线路进行全方位的“体检”。

光缆隐性故障排查

两人继续往前走,向辉熟练地在草丛中找到了标记线缆位置的“标桩”。“黄晓,这边的植被发生了变化,请帮忙拍照哈。”两个人分工合作,对线井位置通过GPS和照片进行记录。“师傅,现场不都有标桩了吗,为什么还这么大费周章进行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要不断维护我们的数据库,对每一个井、每一条线路都滚瓜烂熟,才能在出现故障时快速排查。”向辉严肃了起来。

早在2010年亚运保障期间,中南空管局推进白云机场塔台、区管中心和老机场三地互联光缆优化项目,对2004年就已建成的线路进行全面升级,布放96芯光缆实现扩容。此后,随着空管业务的飞速发展,线路不断“生长”,在关键的线段甚至有多达3路不同的光纤同时运行,互为备份。

信息“大动脉”越来越宽,压在这个8人抢修组肩上的职责也越来越重。为了更好地及时响应、快速排查,他们自发对近线路涉及的1230个通信管井,逐个逐个进行实地拍照、度量管井长宽高数据、GPS定位数据采集。对三地互联空管传输大动脉每个通信管井了如指掌,是小组所有成员的必备技能。

光缆防雷-地线焊接

空管通信管线大多数都埋在地下,“我们可能是最‘贴地’的空管人了”,向辉打趣说。巡检、维护看着简单,做到极致却并不容易。狭窄的管井只有80cm乘以60cm大小,深浅不一,有时连弯腰都弯不了。管井中除了有线缆,还有老鼠、垃圾、淤泥,假如碰到下水道泄漏,还要与充斥着卫生巾、排泄物的污水相伴,单单是味道就已经令人作呕。向辉和组员们却要深入其中,既要举起几十公斤的井盖和线缆,又要对成千上百对纤芯进行梳理、熔接。“这是只有男人才能做的绣花活。”向辉笑着对黄晓说。

脏、累和日晒雨淋,都没阻止向辉和他的组员们一起精益求精。由于管道中易有鼠患,旧式光纤线缆仅由一层薄薄的铝片包裹,容易被老鼠当成晚餐咬断。向辉防患于未然,提出布设新型铠装线缆的设想,并在新线路中得以实施。这种线缆由厚重的钢质保护层包裹,老鼠不再是对手,从此鼠患和空管光纤绝缘。

东外跑道96芯光缆割接测试

除了老鼠,远在天边的雷电也是向辉的“老对手”。在一次抢修中,光纤中断却没有明显的外伤。本来只需把线路重新接通的向辉,却刨根究底找病因。他剥开光缆外层后惊讶地发现,光缆中心起支撑作用的钢芯整根烧至融化。原来雷电虽然不能直接击中电缆,却会在2-3KM范围内产生电离感应,强大能量足可以融毁光缆。这样的事件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而在当时“光缆是不需要防雷的”是业界的普遍认识。向辉不满足于“行规”,马上会同班组其他成员研究光缆防雷技术,研究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光缆防雷实用技术,全面改进了空管通信线缆的防雷施工工艺。

这种防雷技术在空管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抢修小组利用光缆卧式接头盒,实施光缆“金属断开、分别下地”,令光缆完全接入地网的同时,与机房中的设备“物理断开”。不仅让光缆不被雷电所伤,更确保精密设备不会被电离感应干扰,大大提高了防雷等级,安全裕度得到提高。这一先进技术被迅速应用到中南空管管辖的大和章、凤凰山、西岭、西岭新气象、韶关黄岗山等5个雷达站以及白云机场8个导航台站。

此后六年间,这些重要的空管通信线路经受住华南地区雷雨天气的考验,在数以百计的雷暴日中未再经受雷击损伤。“我们自主研发技术的效果得到了实战考验。”向辉很是自豪。

断墙上的抢修

“光纤还有一个隐形杀手,居然是我们原来采用的监测仪器。”与各种线缆打了XX年交道的向辉,一说起技术眼睛中迸发出不一样的神采。“当前常用的光缆故障排查方法常用OTDR光时域放射仪,通过弯折光缆制造一个损耗点,这种方法需要将光缆弯折成一个很陡的角度,OTDR才能检测到。”由于光纤脆而易断,而且玻璃光纤表面客观存在随机分布的微小裂纹,这些微小裂纹在应力作用下会加大,造成光纤寿命减损,有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间突发故障。

网络工程室通过引进价值不菲的新型光缆故障追踪仪,故障排查时,光缆需要弯曲的半径远远大于允许范围,不会损害光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先进仪器哪怕是业界大型的运维公司都未曾装备,我们的光缆寿命更有保障了。”

“才知道原来看似简单的光缆原来有这么深厚的技术积淀!”黄晓听得入神,不禁感概。“我要加把劲才能赶上前辈们的水平。”事实上,向辉是抢修组从成立至今一直坚守的唯一一人。脏和累都不能阻挡他不断进取的热情。从以前1600对铜线电缆,到现在的96芯光纤,他没让自己被技术大潮拍死在沙滩上,而是奋力前行,让自己走在技术的尖端。

飞行禁区光缆防雷地阻测试

他不仅考取了高级光缆线路员资格,还带领组员加强学习,截止目前8名组员都具备了中、高级资格。他利用自己丰富的排障经验,搭建不同的模拟故障环境,举行大量的技术比武,让年轻组员得到最贴近实战的演练。“巡线、检查虽然辛苦,但抢修对于我们来说才是真枪实弹的战斗!”向辉斩钉截铁地说。

黄晓听到这里忍不住嘟起了嘴,“我们的演练和考核,都太严格了,连光缆外护层剥除还要考人工美工刀、机械手磨机两种方法。” 手磨机的使用是向辉和组员们无意中发现的新工艺,光缆外护层很坚硬,使用墙纸刀慢慢削除,施工效率很低,用时很长,而且因墙纸刀非常锋利,长时间施工容易不小心用力过大损伤光缆。向辉在打磨除锈时得到启发,发现使用手磨机加钢丝刷进行外护层的剥除,效果非常令人惊喜。使用墙纸刀需2小时左右,而使用新工艺只需20分钟左右,而且安全性更高。“除了效率,更重要的是技能。抢修环境通常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假如美工刀刀片用完了,我们就得停工。”向辉的解释解答了黄晓的疑虑。“一个故障,多种技能,是我们能争分多秒完成抢修的法宝。”实战成果最有说服力,根据管线故障应急预案,48芯光缆故障修复熔接要求在5小时内完成,而向辉的抢修小组一般能在2小时内完成。

G106国道防洪抢修

“抢修有很多困难是不可预知的,我们只能做好周全的准备。在冒雨抢修旧机场东门1600对电缆、地铁3号线北延段管线迁移项目中,为了不影响空管保障,向辉连续5天黑白颠倒,白天休息、晚上割接光缆。由于当时天气寒冷,穿了两条长裤再加上雨衣裤,一共三条长裤都抵挡不住湿冷的天气,膝盖还是冷的发痛。有一次割接完之后就在高速路边枕着纸皮就睡着了。

“空管保障争分夺秒,故障就是命令。”在2017年夏天暴雨天气下,政府挖出的导洪沟刚好在空管线缆边上,为了确保线缆不被洪水冲毁,向辉带着组员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中,就地熔接光缆。“跳下去那刻,真的没想太多。” 由于一天到晚在地面、地底下打滚,向辉也闹过不少笑话。“刚工作时,满身泥泞臭味,回到家家里人都捏着鼻子躲着我,不过现在他们都习惯了。”“还试过抢修完回单位饭堂吃饭,被保安和饭堂阿姨误认为工地民工。” 向辉腼腆地笑了,旁边的黄晓却揉了揉眼角。

为了做到故障抢修全年356天×24小时快速响应,抢修组分为两队,轮流值班,而即便不值班的队员,出外地也需要向单位提前申报。他们由此也很少陪家里人到外地旅游,春节更是无法享受天伦之乐。“春节期间怎么加强值班?我们其实每一天都在按照春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辉说,“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组员们,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养成了一个默契,手机从不关机。当故障较为严重时,我们的队员无论值不值班,都会一call就到。”“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我们都真心实意为空管的安全运行打cal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