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内经中关于四季针灸的注意事项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写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风木之邪虽为急疾,然春风本柔,将达于外,经脉常深,邪非深入,故当取络脉之穴如前篇,及分肉间也。夏令阳浮于外,热熏分腠,气在盛经孙络之间。故夏取盛经分腠者,治在阳分,所以去心邪也。经俞者,诸经之经穴俞穴也。俞应夏,经应长夏,皆阳分之穴。秋属金,金应肺,令主收杀。其时金将胜火,阳气尚在诸经之合。阳气初衰,阴气初胜,故寒湿之气及体。阴气未深,犹在阳分,故取经俞以泻阴邪。阳气始衰,邪将收敛,故取合穴以虚阳邪也。皇甫士安云:是谓始秋之治变。井应冬,荥应春也。冬属水,水主肾,水王于冬,其气闭藏也。少阴,肾也;巨阳,膀胱也;二经表里,阴气方盛,所以阳脉衰去。取井以下阴逆,抑有余也;取荥以实阳气,扶不足也。皇甫士安云:是为初冬之治变。鼽音求。”

二、春取络脉分肉

“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春季阳气出生,阳在内而阴在外,肝气在出生的时候表现为急而有风疾,就是阳气在出生的时候被阴寒所郁滞的状态。由于肝是阴中之少阳,好像早晨的太阳,阳气尚且不足,因此所能达到的范围很有限,既不能深入,也不能出表,其气在络脉与分肉的部位。络脉与经脉同属于血脉系统,营血流行于其中,经脉位置很深,从外肉眼是看不到经脉系统的,一般也是感觉不到经脉的,只有脉动出现的地方可以感受到经脉的搏动。而且经脉都是南北走向的,无论是手还是足的经脉都是连接南北走向的。络脉则不同,首先络脉很表浅,是肉眼可以看到的血脉,中医还有浮络、孙络的不同,西医应该属于皮下表浅的静脉及细小的毛细血管。络脉都是横向流行的,好像纬线连接东西方向的血脉。

所谓分肉是指赤白肉之间。古人称肌肉外层(皮下脂肪)为白肉,内层(肌肉组织)为赤肉,赤白相分;或谓肌肉间界限分明,所以得名。

春季时节,人体的阳气从内而发,所具有的能量只能达到络脉和分肉之间,如果肝气不足,针刺采用补法在络脉与分肉的层次上。如果肝郁化热,肝阳上亢,采用泻法,泻的层次是络脉与分肉之间,可以适当采用放血疗法。放血的位置多在络脉上,井穴络脉最为丰富,也是放血的最常用的穴位,而且阴经井穴也属木,也说明井穴放血可以清血热。当风伤卫而营瘀发热时也可以选用井穴放血清热,例如,少商、商阳放血可以清咽喉肿痛等。

三、夏取盛经分腠

“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夏季火气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夏季阳气不藏,流溢充斥内外,内至经脉,外至分腠,所谓分腠是指皮下。释字:腠者,《史记·扁鹊传》:“君有疾,在腠理。《注》腠谓皮肤。”《后汉·郭玉传》:“腠理至微。《注》腠理,皮肤之间也。”“分腠”应该是指靠近皮下的位置,与分肉相比较,“分腠”的位置更表浅一些。可以看出夏季的阳气比春季的阳气来得更强,充斥的范围还要更大。如果有心阳气不足,采用补法,补充的层次在内、在经脉,外到“分腠”之间。如果心阳过盛,采用泻法,泻心火的层次也应该在经脉和“分腠”之间。针刺清心火不一定要针刺很深,因为心火充斥内外,因此从表浅层次也可以清心火,如果心火没有动血,清热在表浅的部位就可以,如果心火有动血就要清热凉血、安神定志了。一般心有热可以选用荥穴清热,如果心热动经脉,普通的针刺疗法效果很难奏效了,应该要用药物疗法以凉血潜阳安神。

四、秋取经俞

“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秋季属金,金气当令,其性的特点就是收藏肃杀,到了秋天阳气开始收藏,金气胜火,火气开始收藏,经云:“阳气在合。”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阳气开始闭合,第二是阳气在合穴。从这个意思扩展开来,所谓五腧穴实际上就是阳气在井、荥、俞、经、合5个不同穴位上,而合穴的意思是指阳气开始收藏,阴气开始生长,因此阳气在合是指阳气闭合的意思,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思考,井穴阳气藏,荥穴阳气生,俞穴阳气长,经穴阳气在经脉,合穴阳气在合,而且是阳气闭合。

秋季阴气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是表现为湿气及体,阴气还不够强盛,还不能深入,由于寒湿之气还不够深入,还可以用俞穴泻其阴邪,俞穴属夏季性质为热。合穴为阳降阴生,可以用于缓和阳邪的方法进行攻击。临床上当用俞穴、原穴、经穴可以补充阳气而祛阴邪,比较常见的有复溜补肾温阳祛寒,合谷穴可以解营卫被风寒所郁滞而发热的病症,太冲、太溪、太白等原、俞穴治疗五脏阳虚阴盛的病症。用合穴调整气机升降,还可以治疗经满而出血的病例,经穴属长夏,经又有经脉的意思,因此所谓经满是指经脉有热而满溢后出血,合穴可以潜阳归经。同时还可以治疗因胃病引起中土不调所致的病症。

五、冬取井荥

“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冬季是水始治,寒水当令,由于天寒水藏,肾气闭藏于水中。在外的阳气衰少,而阴气坚实充盛,太阳潜藏,属阳性的脉搏不会再能摸到了,所谓属阳的脉象,例如,浮脉、洪脉、数脉、大脉、滑脉等。要想维持正常的肾气闭藏的状态,就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肾阴要盛,寒水要足,如果肾阴不足在冬季,潜藏在水中的巨阳就会浮出水面,而逆于上而成热证,治疗这种病症的主要方法是“取井以下阴逆”,用井穴滋阴潜阳,比如更年期的病人,就属于在下的阴水不足,阳气不能潜藏而上逆的病例,也可以称为阴逆于上。治疗可以采用井穴以下阴逆,尤其是肾经的井穴涌泉穴,可以降阴逆,阳气才能正常收藏。其他阴经的井穴也有类似的功用。如果阴气太过,可以选用补法,例如,灸井穴以止血,出血尤其是妇科的子宫出血,很多是由于脾气不升反降所致,这时可以选用脾经的隐白穴、肝经的大敦穴,采用灸法,祛阴升阳止血。

另外,就是取荥穴以实阳气,所谓实阳气,不是散阳气而应该是藏精,或者可以想象成气生精而藏,荥穴阴经从苦味,苦能坚因此实阳气,也就是阳藏。

总之,“春取络脉分肉”与“夏取盛经分腠”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发自血脉之中,由于肝藏血,心藏脉,木火有热时都与血相关,春季阳气不足,阳气生发是有限的,表现在小的血脉络脉之中,波及脉外的赤白肉之间的部位。夏季阳气旺盛,生长有余,脉中表现在大的经脉中,波及脉外所达到的范围更广泛,到了皮下与白肉之间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春取络脉分肉”与“夏取盛经分腠”。

“秋取经俞”与“冬取井荥”,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发生在气分,五腧穴与络脉经脉不同,五腧穴中所有的穴位都是气穴,穴中是没有血的,而络脉与经脉都是血所流行的部位,因此说,春夏与秋冬的根本不同就是血与气。本段经文结合《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可以看出五腧穴的季节属性,井荥为冬春,俞经为夏季,合为秋季。秋季中经常去的穴应该是合穴,因为经云:“阳气始衰,故取于合。”秋季正好是阳气始衰的季节。秋季当中易感寒邪,俞穴为夏季之穴,“取俞以泻阴邪。”合穴是阴生阳衰的季节,针对阳热病证,合穴可以生阴降阳,所以“取合以虚阳邪”。冬季易于出现阳气不藏之症状,阳气不藏有两个原因,第一,阴虚,第二阳气不藏,阴虚者“取井以下阴逆”,阳气不降而浮者,“取荥以实阳气”。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自我康疗61:解读《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

    自我康疗61:解读<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 不懂"阴阳五行说",就不懂中国医术."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发展史,早已经证明了中国医术的行之有效, ...

  • 黄帝内经3

    第58章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 ...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04: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104: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大象无形玄又玄,负阴抱阳转方圆.有物混成鸿蒙开,道化阴阳二生三.一世一界一尘粒,麻雀虽小五脏全.星辰大海潮起落,形生形灭气聚散. 三 ...

  • 朱燕中 | 内经中关于热病的针灸取穴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 ...

  • 朱燕中 | 内经中九针的功能与制作方法

    [灵枢原文]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 ...

  • 朱燕中 | 《内经》《难经》五腧穴应用的异同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黄帝曰:诸原安 ...

  • 朱燕中 | 从内经解析开阖枢的异常

    太阳为开,主阳的生长,阳开异常则太阳无力,则生长不足.经云:"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由于阳开不足,无力生长,卫外不固,当邪气侵袭时阳气无力抵御,因此而生暴病.太阳经所涉及的脏 ...

  • 朱燕中 | 内经之水俞五十七处解析及应用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 ...

  • 朱燕中 | 从内经解析咳嗽的根本原因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 ...

  • 朱燕中 | 从内经解析水谷精微的走向

    <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榖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 ...

  • 朱燕中 | 解析内经--生长壮老已与生长化收藏的区别与应用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 ...

  • 朱燕中 | 内经告诉你疾病有时为什么会加重或减轻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夫百病之所以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