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郭子仪及其朔方军的下场其实从一开始便注定了悲剧
在安史之乱前,大唐北境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其一,以范阳为中心的东北军事集团,安禄山赖以发动了持续长达八年的叛乱;
其二,以河西、朔方为中心的西北军事集团,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便曾先后任朔方节度使。
而安史之乱的平定,仰赖的正是出身西北军事集团的李光弼和郭子仪,二人并称“李郭”。当东北的安史集团被平定之后,西北军事集团会不会步安史二人的后尘而造反呢?这个问题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便一直困扰着大唐天子。
李光弼、郭子仪,还有功劳仅次于二人的仆固怀恩,三人的不同结局,昭示了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皇帝再也无法信任边将。
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安史乱中有46人为国殉难,但最终遭到宦官骆奉先陷害,被逼反。
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功高盖世,但安史乱平之后便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的陷害,不敢入朝,最终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年郁郁而终。
郭子仪,史称其“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但这不过是史家恭维之词罢了。事实上,大唐皇帝们对郭子仪的猜忌从未停止,郭子仪令大唐天子畏惧的并非本人,而是他背后强大的朔方军。
郭子仪
1、不断更换主帅的朔方军
在安史之乱中,朔方军一直作为中央的嫡系部队而四处征战。但朔方军的不被信任,其实从作战之初便开始了。唐肃宗李亨最初曾以宰相房琯在朔方军之外重组一支由天子直属的军队,但房琯在陈涛斜的迅速战败使肃宗不得不重新启用郭子仪的朔方军。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之后朔方军统帅的变迁:
- 郭子仪(公元755-759年)
- 李光弼(公元759-762年)
- 李国贞(公元762-763年)
- 仆固怀恩(公元763-764年)
- 郭子仪(公元764-779年)
- 李怀光(公元779年)
其中,只有李国贞是朝廷派去的文职人员,后来却被乱兵所杀。而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李怀光则都是出身朔方军的军人,他们压得住本镇军将,但始终无法赢得皇帝的信任。
上问(李)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
这是唐肃宗李亨的疑问。
郭子仪以司徒、中书令领河中尹、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关内、河东副元帅、朔方节度、关内支度、盐池、六城水运大使、押蕃部并营田及河阳道观察等使,权任既重,功名复大,性宽大,政令颇不肃,代宗欲分其权而难之,久不决。
这是唐代宗李豫的犹疑,郭子仪的为人和权势使唐代宗难下决心。
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如仆隶焉,幕府之盛,近代无比。
这是郭子仪的权势,可以像仆人和奴隶一样对待老将李怀光等人,代宗不敢不防。
2、神策军的成立
关中是大唐的根本,而由朔方军来拱卫关中的安全始终无法给大唐皇帝带来安全感。于是,从安史之乱平定的那一天开始,唐代宗便着手拆分朔方镇,组建嫡系军队,这便是神策军。
神策军原为西北的一支戍边军队,其本身的设立源自对吐蕃的防范。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哥舒翰击败吐蕃,请立浇河、洮阳两郡,并建立了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军。
也就是说,神策军本是防范吐蕃的八军之一,而神策军真正进入唐代历史的舞台中央,则要到安史之乱平定之后。
唐代宗广德元年,也就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的同一年,吐蕃入犯泾州 ,唐代宗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危难之际,宦官鱼朝恩率神策军护驾有功,被封为天下观军宣慰处置使。从此鱼朝恩通过掌控神策军控制了长安的局势。史称鱼朝恩“总禁军,权宠无比”。
从这一年开始,神策军开始转变为大唐帝国最重要的禁军;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由于鱼朝恩的存在,神策军的防区从京城开始向整个关中扩展。
3、神策军取代朔方军
经过唐代宗年间的发展壮大,神策军至唐德宗初年已经成为大唐应对内外危机的首要支柱,并成功取代了朔方军成为大唐新的嫡系部队。
唐德宗李适是唐代宗李豫的长子,其即位之后便开始了削藩的历程,强大的朔方军理所当然成为了第一个被打压的对象。
甲申,诏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增实封满二千户,月给千五百人粮、二百马食,子弟、诸婿迁官者十馀人,所领副元帅诸使悉罢之;以其裨将河东、朔方都虞候李怀光为河中尹,邠、宁、庆、晋、绛、慈、隰节度使;以朔方留后兼灵州长史常谦光为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远、天德、盐、夏、丰等军州节度使;振武军使浑瑊为单于大都护、东、中二受降城、振武、镇北、绥、银、麟、胜等军州节度使,分领其任。
这是唐德宗对郭子仪最终的处置,明升暗降,这一年是公元779年。郭子仪罢职后,朔方军一分为三,李怀光、常谦光、浑瑊这三位朔方军的高级将领分割了朔方军的防区。
两年后,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而随着朔方军的精神领袖的离世,朔方军变得更加松散,不再是大唐的心腹之患。
4、狡兔死走狗烹
平定安史之乱和抗击吐蕃,朔方军曾经都是第一功臣。但由于其本身的强大和不属于皇帝嫡系部队,所以始终得不到唐室的真正信任,而朔方军的悲剧命运其实从一开始便注定了。
唐德宗在稳定了关中之后,便开始了对河北河南四镇的平叛,史称“四镇之乱”。
而在唐德宗抽调关中大军对四镇进行平叛的同时,受诏赴河北平叛的泾原兵发生哗变,唐德宗出奔奉天。随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勤王,这便是“奉天之难”。
奉天之难的解围,依赖的是李怀光的及时勤王,但李怀光却始终得不到德宗的信任,随即也发生了叛乱,于是德宗再次出逃梁州。
李怀光叛乱后,关中的勤王部队全部由神策军的李晟节制,最终李晟和神策军成了奉天之难的第一功臣。史载:
怀光不知所为,乃缢而死······及怀光死,(其子)璀先刃其二弟,乃自杀。
李怀光在叛与不叛之间无可适从,反映的正是当年威名赫赫的朔方军的尴尬地位。李怀光死后,朔方军从一个掌控一方的大藩镇,变成了一个普通节镇。
不过,对于大唐本身来说,朔方军身影的远去才能使其稳定后方,从而抽身去平定河北、河南诸藩镇。换句话来说,正是对郭子仪和朔方军的清算,才有了大唐关中的稳定和后来唐宪宗的“元和中兴”。
对于大唐皇帝来说,朔方军本身的强大就是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