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家房企破产真相来了
1
地产行业洗牌加剧
破产在逃难劫
近日,江苏又有两家房企正式宣布破产,旗下总价数亿的房产全都放在阿里拍卖上进行挂牌。这两房企分别是扬州市永达房地产有限公司、如皋绿源置业有限公司。其中,扬州市永达房地产有限公司正在进行破产清算,在阿里拍卖上能看到两项拍卖记录,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公示,截至2020年6月初,今年房地产企业破产数量已经达208家,超过2018年上半年的177家破产数量,与2019年同期相对持平。进入2020,平均每天都有1家房企被清算。数据显示,今年房地产行业的到期债务约在1.46万亿,其中7月份是到期高峰,达到1490万亿。7月即将到来,虽然有的房企去货量相当惊艳,拿到现金用于周转,但对于大部分中小房企来说,回到以往的好时光基本上难上加难。
目前,正处盛夏,209家破产,中小房企日均破产1.3家,而房地产行业寒意阵阵。
在严峻的形势下,不少老牌房企甚至百强房企都出现了债务危机,在偿债高峰来临之际,中小型房企更是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境。许多中小型房企因准备不足被进一步挤压,不仅负债率不断提升,资源还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固守旧的发展道路等待他们的似乎只有出局,而盲目创新却有可能加速企业的衰亡。这一切都让房企手足无措,急切的想要寻求一种方法或是一个途径来帮助它们走出困境,迎接新生。
2
208家房企破产
未来80%开发商会死掉?真相来了
2010-2019年,房地产行业实现了高速的发展,期间商品房销售金额、面积增长215%和64%。这十年,成就了万科、恒大、碧桂园等长期稳居前十的龙头房企,同样见证了新城、世茂等房企的崛起。房地产行业的“马太效应”凸显,按照年均10万亿、80%百强份额的基本假设,8-10年以后,中国房地产行业最多也就需要1000~2000家企业,留给中小型房企只剩下2万亿左右的市场容量。想要分得一杯羹,难度越来越大。
目前来看,宣布破产的房企主要以三四线城市的中小型房企为主,这些房企实力较弱,抵御风险能力较差。随着棚改退潮、需求透支,三四线市场要比一二线更难做。大型房企挺进三四线城市,给当地中小型房产开发商带来了直接冲击。地段相似的楼盘,往往大型房企的项目要抢手得多。
TOP10房企的总销售规模占全国总比重超过30%,TOP100房企的总销售规模占比超过60%,前15%的房企市场占比超过85%,绝大多数中小房企市场占比可以忽略不计。
中小型房企的忧患在于丢失下沉市场,大型房企迫在眉睫需解决的是如何正确地转型。在转型的道路上,碧桂园和恒大走在了前列。碧桂园宣布将要转型为现代农业和机器人公司,而恒大则选择了新能源汽车的方向。纵观市场,多元化和转型在房企中已是不可磨灭的主旋律。但如何稳妥转型、转型房产衍生行业还是跨行业发展,每一步都需慎重。企业体量越大,试错成本越高。
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房地产行业的到期债务约在1.46万亿,其中7月份是到期高峰,达到1490万亿。一些大型房企也频频陷入资金链困局,个别企业不得不变卖资产,或者交出控股权,求取生存。从资金吃紧、销售紧张到债务问题集中爆发,几乎所有出现问题的房企都经历着相似的过程。行业拐点的过程中,让不少房地产企业感受到了凌冬已至的阵阵寒意。
房地产行业的洗牌局开始,实际上也是行业周期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未来缺乏资金、土地等规模优势的房企,将逐渐淘汰出去,或者被更多头部的房地产企业吸纳并入,房地产行业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
3
“缺钱”是房企寻求上市的主因
也成为上市的拦路虎
2018年12家房企相继赴港IPO,最终在当年成功上市仅5家;2019年13家房企递交上市申请,最终成功上市6家。2020年至今,递交上市申请企业超过10家,但目前仅有2019年“递表”的汇景控股在今年完成上市。
4月17日,三巽地产交表失效;
4月20日,文一地产被曝准备赴港上市;
4月22日,港龙地产将交表失效;
包括祥生地产、红星地产、金辉地产等在内许多房企据说也在酝酿上市。
仍在排队上市的房企中,海伦堡、奥山控股、万创国际的IPO闯关之路已走了近两年。市场下行压力下,IPO闯关成了许多中小房企的生死路。规模与融资,是中小房企上市要解决的核心诉求。如果负债率若太高,资本市场接纳度自然会降低,若拖到产生债务违约行为,是否能顺利上市就不好说了。
根据相关招股书发现,排队上市的多为区域性房企,销售规模均在500亿元以下。从近年来发展情况来看,规模增速明显放缓甚至不进反退,资产负债率、融资成本等也普遍较高,亟须通过上市直接融资的方式“止渴”。
受疫情影响,这一波赴港上市房企进程普遍较慢,最终成功与否也没有把握。
上市不是终点,也不是可以解决房企问题的唯一通路。中小型房企的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房企还应注重发展本身,在把握市场机遇,多元化以及轻重资产资源配置上要有硬实力。
4
留给中小房企的时间不多了
冲规模,实现进阶
中小房企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百亿规模成为生存线,中小企业必须要做大规模,虽然做大规模也不是唯一出路,但是走其他的路,同样需要一定的规模为基础。
在战略上要采取先深耕、后扩张,聚焦深耕可以成为中小型房企的护城2河,从城市布局上,深耕某一个城市,在市场份额上做大比重,如当地销售排行榜座次;从产品和服务深耕上,深耕某一条产品线,建立起针对某一类客户生活方式的对应经营策略,如物业服务水平甚至超过头部房企,对于开放型区域市场来说,通过深耕并培育出特色,即使规模不够,但是具有独具特色的IP群,也足以形成其他房企与之愿意合作的理由。
房地产行业处于不确定性状态,未来不确定因素会越来越多。中小房企要增加研判能力,90%的中小型房企最大的短板是没有研究透彻自己所在城市,判断城市发展机会、竞争对手策略,往往靠“感觉”,而不是“吃透”!比如所在城市的发展演变、进入的大型房企区域差异化策略、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构成等,比如根据进入城市的战略能级设计不同的城市进入卡位标准、匹配不同的团队等。因此,在开放型区域市场中,中小型房企应对全国性房企的城市策略,往往无法发挥区域深耕优势。
短期业绩快速上涨,规模扩张各有“打法和长处”。中梁:精准投资回避过热市场,强调资金高周转;祥生:“四全打法”+“五个前置”,实现三四线降维打击;佳源:收并购助力规模扩张,标准化、产业化推动产品发展;美的:凭借差异化定位,智慧产品提升企业利润。
异地扩张。聚焦单城市单产品销售,以单一产品线进行异地扩张,形成M1、M2、M3、Mn……的扩张路径,然后在类似等级城市扩张即将达到上限时,进行新的产品线研发,然后又进行M1、M2、M3、Mn……扩张,如此循环,如宝龙城市广场和星河湾。
产业扩张,一般分为相关产业多元化、及非相关产业多元化。大多数相关产业多元化主要体现在集团相关多元产业协同下的扩张,不少房地产企业并非房企出身,但是建筑背景、商业综合体背景,加上对行业的敏锐判断,通过融资便利、客户基础、或者相关产业的品牌忠诚度打通,实现了房地产开发板块的迅速裂变。大中型企业可实施相关产业多元化,但是小企业无论哪种产业多元化扩张都不建议,个别项目例外。
产品线扩张。聚焦单城市多产品销售M1*P1、M1*P2、M1*P3、Mn*Pn……然后提炼出几条产品线再去异地城市进行扩张,过程中不断的去丰富产品线,进行新一轮扩张。
价值链扩张。以代建和物业服务为代表,也是不少房企进行扩张的多元举措,如绿城代建轻资产输出与传统销售的混合做法、疫情之后资本市场对于物业服务穿越周期便利的进一步青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