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传(上):凡人逆袭,力挽狂澜,还原西楚霸王项羽真实一面
在中国民间,人们对西蜀霸王项羽的印象往往是一位猛将,并且还衍生出了项羽力能扛鼎,有重瞳子等种种传说。但如果我告诉你,历史中真实的项羽,外表和体能就是一个普通人,你相信吗?
项羽之所以被描述得很神勇,是因为人们无法解释项羽是如何赢得巨鹿之战的。要知道当时双方实力的对比是十分悬殊的,而且秦军统帅章邯很厉害,士兵也很悍勇,之前风头正盛的各路义军都不是对手,更不要说项羽这一只临阵换帅的乌合之众了。
这对后人来说是一个困惑,对于当时的各路义军同样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此之前章邯带领的秦军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打的各路起义军是丢盔卸甲,就连楚国义军的实际掌控人项梁都死在了章邯手里。于是各路义军只好将原因归结于是项羽是天降猛人,所以才能打败秦军。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解释清楚巨鹿之战项羽获胜的原因,项羽的神秘外衣以及人们虚构的形象就不攻自破了。
故事开始前,船夫先要带大家解开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项羽并非是家族的正式继承人,在大多数关于项羽的传记中,大家都会潜移默化的为读者塑造一个观点,那就是项羽是项氏家族的正式继承人,项梁一直将项羽带在身边,就像他的护道人一样。
事实上按照古代的宗族文化的传统,家族同一辈人中,一旦长兄英年早逝,继承家族族长的往往不是他的孩子,而是长兄的弟弟,家主一脉的传承,也会从长兄过渡到弟弟这一脉。
秦朝末年的项氏家族便是如此,由于项羽的父亲英年早逝,所以在活着的人中,较为年长的项梁便是当时项氏家族的族长,这也是项梁以项氏家族的名义振臂一呼,便能够聚拢众多义军的重要原因。
此时项氏家族的族长传承已经过渡到了项梁这一脉,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项梁是有儿子的,所以在身在项梁身边的项羽并非是被当做继承人来培养的,更准确的说是在扮演一个类似于秘书的角色,和项庄等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后来事情大家都很熟悉的,由于项梁的盲目自信死在了章邯的手下,这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事情。项梁之死的最大受益者便是被他找来的傀儡楚怀王,他先是许以高官拉拢吕臣,再趁乱引入齐国“风投”,空降宋义为上将军直接夺取兵权。
让我们来看一下楚怀王的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做鲁公,作为他的次将军,范增作为末将。其中宋义是楚怀王的自己人,范增已经是个老头也只能做个陪衬,这两人没多大疑问。
让我们来看下楚怀王针对项羽的这个任命,要知道当时楚怀王已经掌控住军队了,面子里子都是自己的。如果项羽真的在项氏一族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楚怀王这么做就太不明智了,而之前楚怀王的一些列神操作又证明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懂政治的人。
所以楚怀王对项羽的任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项羽在项氏一族的地位并不高的另一个佐证。毕竟他父亲死的太早了,在氏族文化影响巨大的古代,年幼就失去父亲往往意味着失去家族地位。
由于项梁的死亡太突然了,失去族长让项氏家族群龙无首,眼看胜利果实被原本是傀儡的楚怀王篡夺,项梁的儿子没有站出来,那些叔叔伯伯也没有挺身而出,正当大家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的时候,项羽爆发出了他潜藏的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项羽先是趁宋义不备,斩杀了上将军,正当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劲儿的时候,项羽又矫诏下令冲向秦国正规军一决死战。
项羽为什么这么做?真的是为了给他的爷爷项燕报仇吗?当然不是。
当时的项羽处境十分尴尬,在军营重地斩杀了军队主将,兵变骚乱可以说是一触即发,而大家第一个要杀的人就是项羽。因为宋义已经死了,这个时候只要谁再杀了项羽,便拥有了大义之名,成为拨乱反正的代表英雄。
如果这是一支已经训练有素且磨合了数年的成熟部队,那么项羽大概率就没跑了,肯定必死无疑。巧就巧在此时的楚国义军还是群乌合之众,成分极其复杂,大家投奔项梁才不到半年就发生这么多变故,彼此的信任尚未建立,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谁也不敢去做那个带头大哥。
这就给项羽制造了一个将局面彻底搅乱,方便浑水摸鱼的契机,当然,完全靠项羽一个人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此时出现了另外一个男人帮助项羽摆脱的这个困局,他就是后来项羽分封18路诸侯给的地盘最大最好的英布,由此可知项羽对这份恩情是多么看重。
说到英布,也是一个绝世猛人,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早期,英布就响应起义揭竿而起,并且和秦军正规军打过仗,还取得了小胜。但他出身太低微了,人家刘邦好歹也算一个亭长,当过一个小小的芝麻官,英布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或许是出于一种不自信,英布和众多杂牌起义军都归顺了项梁。
当时跟英布一起投奔项梁的,还有刚刚提到的猛将吕臣。很多人对他可能不太了解,但他干出的事却很厉害,我们都知道陈胜被自己的车夫杀死了,这故事其实还有后续,正所谓哀兵必胜,作为陈胜部将的吕臣在陈胜死后组织了苍头军,并带领这支部队为陈胜报了仇。
在当时的各路起义军中,吕臣是有名号的,因为他为陈胜报了仇,而陈胜又没有后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吕臣相当于继承了陈胜的一部分政治遗产,所以虽然英布和吕臣在打仗方面都很厉害,但在声望方面,吕臣是远远高于英布的。
英布投靠项梁后,关系还没搞熟项梁就死了,楚怀王趁机拉拢了吕臣,安插了宋义,却唯独没重视英布。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楚怀王的安排,英布内心里是有气的,所以当英布看到项羽一气之下杀了宋义时他很解气。
这里要说一下,同样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面对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但凡是有一些智谋和野心的人,面对当时的情况都会毫无疑问选择去把项羽杀掉,取得大义之名,进而夺取这支军队的控制权。
可惜英布虽然有勇猛却少谋略,野心虽然也有却很有限,并且这个人看重眼前的利益,不去想长远的打算,有时候还很意气用事。这也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正因为英布是一个这样性格的人,所以他没有选择去杀掉项羽,因为他感觉项羽在某种程度上帮他出了口恶气,或许是出于想回馈项羽的初衷,英布响应了项羽的号召,带领军队破釜沉舟去和秦军决战。
这种不要命的行为很冲动,很不理智,却很热血很义气,但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短兵相接的战争就靠这个。在巨鹿之战中,英布这支部队正是扮演了重要的先锋军角色, 对于这场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如果英布后来不封王,而是一直在项羽身边,当一个先锋将军的角色,或许会更适合他的性格。但就算楚国义军再怎么拼命,他和30万秦军主力的力量差距是摆在那里的,正常情况下,这场战争他们是毫无胜算,那么为什么巨鹿之战的胜利者是项羽一方?这个原因要其实不在楚国义军,而在秦朝一方。
这个原因几千年来一直被各个王朝的史官深深地隐藏了起来,因为他们只要敢写出来,小命基本就没了,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还要从秦始皇之死说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故于沙丘,人都有一死,皇帝也如此。
秦始皇之死本身并没有什么,人们往往更关注于秦始皇死后的传位问题,实际上这件事被夸大了,后世史书中之所以认为秦始皇想要传位给扶苏,实际上是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情,杜撰这些传说的人的出发点,其实都是为陈胜武广起义正名。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秦始皇将扶苏派遣到边境,并将胡亥带在身边,让他学习秦国法律,从这两点可以看出,秦始皇是更倾向于传位给胡亥的,关于这个问题,船夫在以后的节目中会详细说,这里就不赘言了。
胡亥即位后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下诏将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兄弟姐妹的孩子们都杀了,是这么做对吗?
虽然看上去手足相残的确是太残忍了,但从客观上讲了秦二世这么做,还的确有点帝王风范,因为他从客观上直接杜绝了秦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叛乱的可能性,得益于秦始皇创立的强大帝国,所有老秦人都只认秦始皇这一脉才拥有法统上的合理性。一顿操作猛如虎,秦始皇的直系后裔从多点开花一下子变为一脉单传了,那就是胡亥本人。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胡汉这么做并没有什么,但紧接着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将秦帝国推向了一个无尽的深渊,那就是没过几年胡亥本人也死了。由于胡亥死的时候已经是赵高篡权,秦末的农民起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所以大家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将焦点投向起义军的发展,却大大低估了胡亥之死的影响力。
大家将这两件事结合一下,你会发现船夫指的是什么了。
胡亥先是将除自己以外的秦始皇直系后裔都杀死了,紧接着没过几年自己也死了,那也就意味秦始皇这一脉彻底绝后了,以世袭和血脉为纽带的皇权构架名存实亡。
这件事影响之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像章邯这样的一线将领和士兵,突然之间失去了战斗的意义。秦始皇这一脉彻底断绝了,他们即使打了胜仗,有什么意义呢?这便是巨鹿之战的战场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楚国义军,章邯却无心恋战的根本原因。
回过头来看项羽的巨鹿之战,赢了是不是很幸运?
如果说当时的各路义军由于信息闭塞的原因,错误地将巨鹿之战的胜利归结于项羽的勇猛,那么对于后来的史书撰写者来说,巨鹿之战的胜利的真实原因并不难推测出来,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将其掩盖呢?
这是因为如果将这件事真实地写出来,就无异于教授老百姓造反的捷径,那就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将皇帝控制住,并且将有潜在继承权的皇族后裔都杀干净,那么纵使对方有千军万马,也毫无意义了,也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存在,后世皇帝在立太子时,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标准便是太子最好要有儿子。
就这样凡人项羽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将岌岌可危的项氏家族重新拉回到了历史舞台,他自己也即将到达自己的人生巅峰,成为名载史册的西楚霸王,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志得意满,进而犯下很多错误。
项羽也会如此吗?
他真的像后人所说的那样有勇无谋吗?
大错特错,项羽每一步都可圈可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下期精彩内容等着你。
我是船夫,喜欢记得点赞关注
202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