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的命,不该是用来给弟弟买房的
△ 现实版樊胜美
△ 女儿用妈妈淘汰的手机
△ 爸爸问小蒋借钱
△ 妈妈认为自己没有争吵
△ 小蒋自己上下学
△ 父母不知道女儿在哪里上班
在豆瓣,有个小组叫“我们出生在多子女家庭”。
小组成员17803个人。
在这里,有不止17803个小蒋。
在非独家庭里,现实版樊胜美常有。
对很多女孩来说,甚至连她们的名字,都是为了弟弟而存在的。
大白在帖子里记录着自己和姐姐的名字来历。
从小到大,父母从不掩饰对弟弟的偏爱。
甚至直接告诉她和姐姐:
就是为了生弟弟,才有了她和姐姐,所以,她们要感谢弟弟。
招娣,是她的名字,意思是“招来弟弟”。
婷婷,是姐姐的名字。意思是“停止生出女孩”。
成年之后,她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字。
因为这个名字,时时刻刻都在提醒大白:
自己的存在,只是弟弟生命的注脚。
除了名字,差别待遇更多地存在于生活细枝末节里。
牛乳,只有弟弟才能喝,姐妹俩只能喝奶粉。
卫生纸,只有弟弟能用,姐妹俩只能用日历纸的背面。
读书时,家里一个月给弟弟生活费3000,姐妹俩只有700。
她和姐姐快毕业那年,父母开口问姐妹俩要家里的学费,毕业后的第一年,她们咬着牙存钱还父母的债。
家有家规。
当姐姐的,过年必须给弟弟发红包。
家的温暖对她们来说,只是电视剧里的温馨画面。
但闻其声,不见其形。
一个叫蝴蝶的女孩说:她上二年级时,妹妹出生了,四年级时,弟弟出生。
那时候不过10岁的她,明明自己还是个孩子,就开始帮家里照顾孩子。
每天给弟弟洗衣、做饭、烧水。
有一次手里的热水壶炸了,她的脚被泼落的热水烫伤。
但妈妈第一时间跑去关心的,是一旁的弟弟有没有被热水溅到。
之后,她每天一个人赤脚骑自行车去医疗室打针,因为烫伤的脚不能穿鞋。
并不是所有的伤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未成年时在家庭中受到的不公平,只是女孩们人生的餐前甜点。当女孩拥有了独立赚钱的能力,是她们真正被剥削的开始。
小别发帖说,大学毕业三年,她攒了20万,把16万交给父母保管。
直到她想买房,问父母要钱时,才听父母说,给钱可以,但要她先给弟弟买个房子。
除了觊觎女儿的钱财,甚至还会觊觎女儿的子宫。
△ 网友投稿
前两天代孕话题很火。
一个网友的妈妈看到代孕的新闻后感叹:要是国内合法就好了。你就可以代孕赚钱给儿子赚个首付了。
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望着是自己的女儿。
除此之外,还一直向她灌输所谓的“正确价值观”。
打骂=为你好。
不给买衣服、伙食差=不要攀比。
也许这些都是小事吧,但当女孩门发现父母的爱是有差别的,甚至有性别差异的,就会开始陷入失望——怀疑自己——埋怨——不知所措的纠结之中。
她们开始追问:我到底是哪里做的不好、我到底该怎么办!
问题到最后总是无解。
因为大多数女孩都像小蒋一样,一边心凉,一边继续受父母摆布,无法挣脱。
△ 豆瓣网友的帖子
快逃!
在每一篇帖子下面,都有网友留下这两个字。
意思是让女孩早日逃离原生家庭,不要被过分的道德标准束缚。
父母不要脸,你就比他们更不要脸。
父母对你不好,你就对他们更不好。
不行就搬家,换城市,换电话。
如果女孩成年后依然做着扶弟魔,也有人在留言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逃离,说起来简单,却远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十全十恶的父母少有。
即使是在扶弟魔的家庭里,也远远算不上罪大恶极。甚至还常常会有温情的那一刻。
比如,对小蒋来说,即使父母跟她的感情淡漠,还总是问她要钱。
可爸爸每年寄给她的冬枣,也能让小蒋感到一丝丝心安。
产生一种被毫无保留爱着的短暂的感受。
△ 小蒋在微博感谢父母
当得知她要做手术,妈妈也会关心她,要不要陪护。
虽然母亲没有强烈的态度。
但哪怕仅仅是一句问候,也会让她陷入纠结的漩涡之中。
△ 小蒋发微博提到母亲
爱意从不怕少,就怕比较。
小蒋们不是一点亲情都得不到,只是她们得到的亲情,远远没有那么多。
甚至,在她们得到父母的爱之前,还要她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去讨好,去奉献。
哪怕最终,她们得到的只有父母的一点点关爱。
哪怕需要用钱、用婚姻、用一生的幸福来交换。
但对这些女孩来说,原生家庭虽然破破烂烂,但好歹是一块布。
在寒冷的时候,仿佛还能防风御寒。
我曾问过90后的二胎父母,你更偏心哪一个孩子?
偏心,每次听到这个这两个字,父母都会有一丝不自在。
这是他们最害怕听到的一个词。
别说是在姐姐弟弟,哥哥妹妹中选其一。即使是生的双胞胎,也总会有一个更受宠爱。
就像我们小时候被问道,爱爸爸多,还是妈妈多?
不管嘴上如何说着“都爱”, 内心里都有一个不愿面对的答案。
没办法承认,但的确存在。人性大概如此,谁也无法改变。
但对非独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到底是选择逃离,还是裹着这块破破烂烂长满虱子的布继续取暖?
谁也无法给她们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
最清楚怎样解决才是最好的对待自己的方式的人,正是她们自己。
但我还是想对每一个在非独家庭中受到不公的女孩说一句, 每一个人成长的瞬间,就是能够不再在意来自父母、老师、长辈的评价和偏爱。
因为可以靠自己保护好内心的小孩,也有能力把积极的情感传递。
编辑:清一色
视觉:蒜 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