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的恶俗从何而来?古代的这2股势力“功不可没”
中国虽然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也有一些对当今社会已经不适用的糟粕,比如重男轻女。
但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在谴责声讨或者吐槽,却很少有人去思考中国古代产生重男轻女习俗的原因,下面船夫就带大家揭开这背后神秘的面纱。
中国古代重男轻女时间并不长
中国古代重男轻女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也就几百年而已。周朝建立以前,商朝的男性与女性的地位基本是一样的,不论是拜祭祖先,还是对外征战上,男性可以干什么女性也可以干什么,最典型例子就是商朝时期著名的女元帅妇好【古音(zǐ),同子姓】,便一度担任了商朝军队的最高统帅。
商朝灭亡后,周王朝在某种程度上开了历史的倒车,最主要的体现便是将女性的牌位从宗庙祭祀中移了出来,只祭祀男性先祖,又因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周朝礼制的推崇,这一传统就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虽然不能祭祀了,但女性的地位在汉唐时期依旧还是可以的,最明显的体现便是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汉武帝的母亲不仅是二婚,还跟前任生过孩子。到了唐朝,女性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帝武则天,还有集万千宠爱的杨贵妃,当时坊间流行的是生女儿要比生男孩更好,也就是跟重男轻女刚好相反的重女轻男。
但正所谓物极必反,唐朝灭亡以后,从宋朝开始,女性地位开始走下坡路了。为什么是从宋朝开始的呢?这其实与一个影响中国上千年的制度有关系,那就是科举制度。
文官集团对女性地位的打压
科举制度对女性地位打压很隐晦却影响最为深远,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来自文官集团对女性的打压。
在科举制度诞生以前,民间百姓想要当官,主要是通过世家大族举荐的途径,这点在两汉以及魏晋时期十分流行,这也是为何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可以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主要原因。
但这样时间久了,朝廷的人事权就被几大家族垄断了,皇权受到了威胁,为了制衡这些世家大族,从汉朝开始皇帝就开始不断重用外戚和宦官。
其中汉武帝运用外戚制衡各股势力玩得非常6,流水的小舅子大舅哥轮流当大将军,铁打的汉武帝乾纲独断,文臣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而将宦官运用得最溜的可能是汉灵帝吧,硬是在豪门林立的大环境中平定了黄巾之乱。
不论是宦官还是外戚,其实都只是皇帝制衡世家大族的权益之计,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诞生,则是从根子上彻底瓦解的世家大族对官员任免权的垄断,因科举制度而诞生的文官集团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唐朝中后期,文官集团和外戚以及宦官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
而到了宋朝建立以后,文官集团打着吸取唐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旗帜,开始不断打压外戚和宦官,而其中打压外戚最主要方法便是不断降低女性的地位,很不负责任地将历朝历代亡国的责任推给了女性,后来被人们熟知的商朝妲己以及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其实都是宋朝以后到明清这段时间杜撰出来的,目的便是让女性祸国殃民的形象深入人心。
所以我们会发现宋朝以后就几乎很少出现临朝称制的女性了,皇帝也只能赋予外戚一些毫无实权的虚衔,外戚这股政治势力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明朝就只剩下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二虎相斗了,之前三足鼎立的形势荡然无存。
民间力量催生了重男轻女
如果说来自文官集团的打压从名义上降低了女性地位,那么来自民间的另一股力量,则是将重女轻男的思想深深烙印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不得不承认,科举制度的诞生,彻底打通了阶级流通的壁垒,可以让贫寒的家庭通过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方式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命运。这个时候读书考取功名成为了古代社会每个家庭都是最为重视的事情,同时也寄托了所有人改变家族命运的希望。
但由于科举考试,只有男人才能参加,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只有生男孩才能有改变家族命运的可能性,这其实才是中国古代民间重男轻女思想萌芽的核心原因。
除此之外,因为古代的交通是十分不便利,相隔稍远一些的地方,路上的旅程就要按月算了,加上旅途奔波,人也是很容易生病的,荒郊野外的治安环境也很难保证。所以说句不客气的话,在古代交通旅行是一件高风险,高成本的事情。
而即使对一些稍微大一些的家族,出嫁的女儿回趟娘家也很折腾,具体可以参考《红楼梦》中老太太去寺庙烧香前后的行程安排,真的是劳民伤财相当的麻烦,这就更不要提回娘家了。
此外,对于这样的大家族来说,回娘家也不是说回就能回的,毕竟在外人看来影响很不好,很容易让人怀疑,是在夫家受气了,或者是夫妻感情出了问题。
交通的不便,也意味着信息的不畅,新娘出嫁后,上了年纪的父母如果身体不舒服,新娘得到消息的时候很可能黄瓜菜都凉了。
与此相反,因为古代的女性基本都是全职太太,儿子娶回来的儿媳妇基本都是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丈夫出门做生意或者赶考做官,儿媳妇往往担负着孝敬公婆的责任。
嫁妆和彩礼产生的历史背景
大家发现了吗?古人所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或许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慨。所以按照船夫的理解,在中国古代之所以产生彩礼这一说,其中一个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女儿外嫁。
尤其是远嫁之后,几乎后半辈子都很难再回娘家,也就不要说孝敬自己的亲生父母了,这个时候彩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新婚夫妻对新娘一方父母物质上的赡养。
从这个角度看,彩礼的诞生也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正所谓己所欲施于人,与彩礼相对应的便是嫁妆,这其实是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女方父母觉得只要女儿女婿的心意到了,物质上的赡养并不重要。
所以也才有了嫁妆这一说,一来可以让远嫁的女儿在物质上有一定保证,二来也可以提高女儿在夫家的地位。
所以大家理清上面的逻辑和客观环境,是否会发现重男轻女以及嫁妆彩礼在中国古代都是有它相适应的历史背景的,不是说它上来就是一个十分丑陋不堪的恶俗。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思考是一个十分痛苦的事情,学习更是一件一旦丧失就很难再捡起来的苦差事。说实话,我们都愿意无脑地去遵循一些所谓的传统,其中就包括对重男轻女和嫁妆彩礼的执着,实际上,支撑这些习俗的客观环境早已经天翻地覆了,相应的制度也早已经不复存在。
现如今,科举制度早已经消亡上百年了,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有了畅通的社会晋升渠道。
正所谓女人可以顶半边天,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个人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甚至带动家族发生蜕变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个时候一些地区的上了年纪的人,还在心底坚守重男轻女的恶俗,真的显得有些十分可笑了。
除此之外,现如今交通也十分便利,信息沟通更是瞬间即达,即使是女儿外嫁很远,说回来也就是一张机票的事儿,打个电话几个小时,可能就见上面了,这个时候外嫁的女儿,即使不跟父母住在一起,想要赡养父母也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的,所以彩礼的实际意义跟客观环境也基本就不存在了。
当然,除了一些极为好面子的人,想通过彩礼来为自己争面子,就不在此地讨论了,但是这种行为也显得十分可笑。因为面子从来不是自己挣的,死要面子活受罪,这种事情只能说明自己内心的不自信和自卑。
其实不论是嫁妆还是彩礼,都是亲人之间的一种物质回馈,原本是一件非常温馨浪漫的事情,偏偏有些人把它看做得十分物质的事情,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也失去了它们存在的原本意义。
好在国家已经注意到了一些地区彩礼过高,嫁妆过高的恶俗,并已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了遏制。
很遗憾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在一部人心中存在着,但更可悲的是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不知道古代为何要重男轻女,在他们眼中似乎坚持就可以了,坚持的事情本身对错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不过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重男轻女思想的荒诞与可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诸如重男轻女等一系列早已经早该丢进历史废纸篓的恶俗,彻底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是船夫,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202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