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葱和豆豉就能治感冒? 葱豉汤:感冒初期速愈的妙招
2020悄然过去,给大家最深的感触是,这一年大家都不容易。前几天翻看网友们的年终总结,有一条在好笑之余,却甚是贴切——“今年最大的成功是体温保持正常。”的确,在防疫关头,保持体温正常是每个人每天的希望。
然而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反复几次的大降温,许多人没能抗住冷空气,一不小心感冒了。咳嗽、流涕、发热的症状一个接着一个来,精神状态不好,上班上学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点影响。
正所谓疾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如何疗养让自己更快的恢复呢?
感冒不求人第一招:葱豉汤!
葱豉汤:葱头带须3-5个,淡豆豉10克,煮水一碗喝,葱白不要久煮,水煮开后5分钟即可。
葱豉汤首载于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由葱白、淡豆豉两药组成。主要适用于风寒外感,即头痛、流涕、鼻塞、怕冷、微微发热、浑身无力。
葛洪大家都不陌生,青蒿素的灵感就来源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关于这个葱豉汤《肘后备急方》里是这么写到的:“伤寒有数种,人不能别,令一药尽治之者。若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一二日,便作葱豉汤。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不汗复更作。”
“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一二日”,在外感病初期时,头痛、流涕、微微发热、浑身无力,这都是运用葱豉汤的临床症状。中医认为外感热病无外乎新感外邪或是伏气内发,这两种类型起病之初的原则都是要让邪气从肌表透散。让邪气透散的方法有很多种,无论是一些芳香透表的中药,或是针灸、推拿通过一些穴位透邪外出,都是中医治疗外感病的方法。但是说起便捷,且大部分人家里可随手获取的,正是这一味葱豉汤。
葱豉汤方中一味是淡豆豉,用于“透表”,另一味是葱白,具有“通阳”之效。葱、豉乃平常人家之品,虽然看似组方简单,药物平淡,但是清代名医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评价该方:“解表通阳最为妥善,勿以其轻淡而忽之。”淡豆豉、葱白这两味的搭配之妙就在于二者相合发汗不伤阴、无凉遏之虞。
此外,除了一般人感冒之初可以运用,葱豉汤在孕妇和儿童身上也是发挥了大作用。孕期感冒十分常见,但却是让人十分头疼的事,毕竟孕期许多药物的使用都是有禁忌的,而且如果没有及早治疗,越拖越严重,对孕妇和胎儿都不好。
俞根初在治疗妊娠妇人伤寒的代表方剂就是——香苏葱豉汤,该方由制香附6 g, 陈皮6 g, 紫苏叶9 g, 淡豆豉9 g, 炙甘草3 g, 鲜葱白3枚组成。妊娠早期感受风寒, 畏寒、无汗、流清涕时服用,具有发汗解表、调气安胎之良效。方中紫苏叶辛温芳香、发汗解表, 又有理气安胎之功。香附理三焦之气, 陈皮舒肺脾之气, 调和气血, 解表散邪。葱白、淡豆豉共奏解表散寒之效。炙甘草和中。
当然在服用葱豉汤的同时,服用方法也很讲究,通常建议比平常睡觉提早2个小时休息,临卧前煎汤趁热服下,轻覆衣被,无需厚盖,服药3~5 min后便会觉得后背微微汗出,或者遍身微似有汗,夜间若须起夜注意保暖。安心休息,通常一觉之后热退身安,诸恙悉除。如服药后未见汗出,诸恙如故,可再服1剂。
感冒不求人第二招:按压穴位!
感冒最难受的便是鼻塞流涕、头痛、喉咙痛、怕冷、发热、浑身无力等症状。通常可以通过穴位按压改善症状。
① 头痛——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毛外侧与眼眉外侧之间的正中央
如头痛、头晕,可按摩太阳穴30-50次,或从上向下拉耳垂数10下,头昏、头痛症状可减轻。
② 鼻塞——迎香穴:位于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的鼻唇沟中
如感冒、鼻塞时可按摩迎香穴,可上下按摩直到鼻通为止。迎香穴属于阳明大肠经穴,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又开窍于鼻,其穴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其主要功能为祛风通窍,理气止痛,主要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鼻出血、嗅觉减退等症状,所以按压迎香穴位,通过按摩刺激穴位得气,能起到疏通经络,通畅气机的作用,从而可以解除鼻塞的症状。正如《玉龙歌》里所记载的“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先补后泄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
若鼻塞严重时,可配合按压印堂穴——(在左右眉头间的中央),将中指指腹按压在印堂上,稍用力往上推,再缓慢往下压。
风池穴位于项部, 当枕骨之下, 与风府相平,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颈后两根大筋上端凹陷处。
大椎穴是督脉的主要穴位,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即是颈后正中,一个较大的骨头凸起的下缘凹陷处。
若出现恶风、恶寒、发热等症状,可用手手指来回搓擦风池穴、大椎穴,并用按揉的手法,直到局部发热,浑身轻松为止。
风池穴的应用由来已久。张仲景有“太阳病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者, 先刺风池、风府, 却与桂枝汤则愈”的针药并用范例。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之穴, 具有祛风疏邪、清热散毒、明目利窍的穴性,不仅可解表驱风,而且可使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之邪转枢外达。
大椎内通督脉、外联阳经, 针刺大椎穴可通调周身气血。《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曰“今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针灸甲乙经》曰“伤寒热感烦呕, 大椎主之”。 大椎穴可升阳益气、补虚退热, 通调全身阴阳。
END
电话18928931880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