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竟因霸凌自杀!容易被霸凌的孩子,都出自这样的家庭
回复“100分”,送你一份见面礼
01
又一个被霸凌的孩子自杀了。
3个月前的1月18日下午5点多,广西北海合浦县公馆中学的初一女生陈琪琪(化名)从综合教学楼跳楼身亡。这时,陈琪琪才刚从广东转到该学校5个月。
陈琪琪跳楼坠亡后,身上的笔迹、所留遗书、夹在作业本的字条以及课本上留下的只言片语,都把死因指向了校园欺凌。
陈琪琪左腿膝盖外侧有明显的伤痕,而且伤口已经结痂;
手臂上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字迹,一处为“余罪、心碎”等字样;
有人称前一天陈琪琪被多名同学堵在校门口,她身上的抓痕是同学留下来的,而且很早时候就说了自己要轻生。
在陈琪琪的课本上,留有这样的字样:
“你替她们背黑锅,被她们侮辱,被打,被骂!”
“我是欠你钱了,还是吃你家大米了??针对我?啊!”
“离开这个宿舍。”
……
陈琪琪的母亲说:“我女儿穿衣服比较偏运动的,他们就嫌弃我女儿,说她土里土气的。女儿不会本地的方言,同学也会嘲笑,有一次,有个女生说我女儿穿得衣服吓到她了。”
蹊跷的是,这位被霸凌的主人公,是家人和朋友眼里“学霸”级的存在。
一份成绩单显示,陈琪琪的成绩排在全年级第一;
她还获得过公馆中学的“优秀生”称号;
在广东期间,陈琪琪曾获得广州市“三好学生”称号、广州市“硬笔书法”二等奖和广州市省赛征文二等奖;
她英语能力出众,还是学校的体育领操员和音乐总指挥。
陈琪琪给父母、姐姐、同学等人留下5封遗书。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她说,“爸妈,对不起,我不孝。”这个优秀又懂事的孩子,最终选择了与世界诀别。
02
人们通常以为,遭受霸凌的都是那些弱小的、自卑的、有缺陷的孩子,但事实并不如此。
知乎上有个问题:哪几类孩子最容易遭受校园霸凌?
一位名为“爆炸太子”的用户在回忆自己受到霸凌的经历时提到:
我的同桌叫X媛媛,长得白净漂亮,直到若干年后我仍然记得她在座位上哭得浑身发抖对我说:“她们不许我吃饭,往我的饭里吐口水,把我的棉衣扔进厕所的水池子里,还逼我跪在地上唱国歌。”
那几个女生还在学校大肆散布各种谣言诋毁X媛媛,以至于她成了全校皆知的最不检点女学生第一名。X媛媛从刚入学时的落落大方变成了两年后的目光空洞两眼无神,初三那年X媛媛转学了,从此杳无音讯。
这个案例告诉我,不仅弱小的学生容易受到霸凌,貌似优越的学生亦然。
优越的孩子仍有可能遭霸凌,而这种霸凌往往更为隐秘而高级,造成的伤害却并不会因此减少。
就在最近,一个被欺凌9年的普通女孩王婷婷(化名)以诽谤罪刑事自诉的方式,将网络霸凌她多年的一名校友告上了法庭。
2008年考入高中后不久,王婷婷因杯子被同学打碎后同桌一句无意的“这个杯子值三百万”,开始遭遇各种言语攻击。
因为从小长得比较清秀,惹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攻击。
王婷婷中学时的照片
她小学时整过牙,传出去就成了她小学整过容;
他们说她喜欢班上一个男生,她解释不喜欢他,不缺个男朋友,传出去话就扭曲成“男友成群”;
她被说成是“炫富女”“整容女”“神女”等,从此成了校园名人,被同学孤立,被人扇过巴掌,成绩一落千丈……
她曾几次试图自杀,高三上学期期末,她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退学了。爸爸去学校接她,问班上的同学,王婷婷的座位在哪里,同学们竟然都说“不认识这个人”。
此后近十年,她工作、结婚、生子,总有人拿她学生时代的事情来说明她人品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工作。
当记者问:“时隔快十年,为什么想到要现在起诉?”
王婷婷回答说:“我总得过上正常的生活。”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她多年来忍受“非正常生活”的苦涩。
庆幸的是,王婷婷胜诉了,迎来众多的喝彩。而现实中,像王婷婷这样有实力、有勇气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孩子,太少了。
03
校园霸凌现象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
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了校园霸凌报告(U-Report/SRSG-VAC),其中收取了18个国家10万年轻人的数据,显示全球学生中25%的人曾经历过霸凌。
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霸凌根本不会出现在公众视线,因为大部分孩子会选择沉默,而大部分学校和老师根本意识不到这是“霸凌”。
腾讯曾做过一次校园霸凌的样貌调查,3万6千名网友参与调查,超过一半的人亲身经历过校园霸凌,其中有1/4的人欺负过别人,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霸凌者也都被别人欺负过。
调查显示,霸凌者大多在寻找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有些孩子会选择成绩比自己好的人霸凌,甚至很多时候霸凌谁是没有理由的随机选择。歧视与嫉妒,在尚未成熟的孩子心里肆虐生长。
很少人会认为霸凌行为不可避免,一半的受访者都将“法规制度的不完善”视作霸凌出现的根本原因。而比起指责学校做得不够好,更多的人认为还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
孩子被欺凌,最需要被拷问的除了施害者,还有父母——很多时侯父母在教养过程中的一些误区,可能会教出容易被欺负或者是把欺负隐忍成欺凌的孩子。
父母什么样的行为,容易养成可能会受欺凌的孩子的呢?
父母不允许孩子说“不”
小朋友在一起玩,总有人会觊觎别人的玩具。这时,有的父母会跟自己的孩子说:“给他玩一会吧,朋友都要一起分享的。”
孩子说“不”,父母可能还会好言相劝,强迫孩子答应分享。
错误的“分享”教育,对孩子却造成了一种伤害性的“暗示”:别人要玩你的东西,你不可以拒绝,不能说“不”。
新闻案件中的被欺凌的北海学霸,曾也和父母说过,自己在宿舍和同学不和睦,被欺负,可是,后来在她的语文书上还是看到这么一句话:“生活中,总有你看不惯的人,和看不惯你的人,要放宽心态去面对,这就是成长的目的。”
在她最需要支持和安慰的时候,父母却教育她“要放宽心态去面对”,这种消极的隐忍的方式,也为她后来多次被欺凌埋下了隐患。因为霸凌者最喜欢这样忍气吞声的小孩了。
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
控制是父母给孩子最苛刻的爱,忽略是父母给孩子最残忍的爱。
一个挺“独立”的女性朋友,在准备结婚前几天,她才给父母打电话说:“麻烦你们过来参加一下婚礼。”这是通知,不是商量。
在婚礼上,朋友的爸妈第一次见到女婿,他们才知道两个人已经恋爱了五年,中间有很多故事和坎坷。可朋友对爸妈守口如瓶,从来没有说过。
为什么不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朋友说,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她被绊倒,还被别人踩了几脚,回来跟父母说,他们淡定地说:“没事就好。”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突然不搭理她了,回家她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却被批评说:“肯定是你不好。”
后来,朋友有什么话,就不爱和父母说了,实在憋得慌,就写日记。上大学前,她拿出厚厚的十本日记本说:“没有它们,我活不到现在”。
父母长期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是阻碍亲子沟通的一道屏障。不会“告状”的孩子,恰恰成为霸凌者可钻的空子。
没有教给孩子化解矛盾的恰当方法
高中时有一个女同学,有一天她妈妈突然跑到学校里,对着班里一个男生破口大骂,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位男生偷了女生的笔记本。女生也显得颇为尴尬,想要拉住妈妈,可她根本劝不住。
这件事之后,大家都觉得这个女生不好惹,都把她孤立了。
人与人相处,矛盾在所难免,父母处理矛盾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妈妈这样过激的方式,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孩子也不会处理矛盾,又进一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差的孩子,就很容易遭到孤立、议论乃至暴力欺凌。
04
那么,我们要如何教孩子面对、防范校园霸凌呢?
对孩子来说,要培养自我保护能力;对家长来说,要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
在日常聊天中,经常注意告诫孩子,要尊重他人,切勿取笑、侮辱、挑衅他人。
教孩子应对霸凌的技巧,如以幽默言辞回避挑衅,情势紧急时保持冷静不要慌乱,如何求助等等。
跟孩子强调如果遇到霸凌,不要埋在心里,而要第一时间告诉自己信任的成年人,即使这个成年人没有给予足够关注,也不要沮丧,而要继续告诉更多的可信任的成年人。
前不久,美国一名10岁小女孩在网络上发布视频,讲述了自己遭受到同学霸凌的故事,呼吁停止校园暴力,视频获得了近200万的播放量,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支持。
连超级英雄金刚狼扮演者Hugh Jackman也转发了视频,他说,“Cassidy,我希望你知道,你是被爱着,你很特别、聪明、很坚强又有趣。霸凌是不对的事情,请继续寻求帮助,你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帮助,我是你的朋友。”
永远要坚持信念,让每一个孩子相信,这个世界上关注校园霸凌、和TA站在一起的人,绝不是少数。
如果孩子能够接受这些观念、技巧,遭遇霸凌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而即使遭遇,复原的心理弹性也大得多。
最后,告诉孩子,假如霸凌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你可以做的也有很多。
在美国反霸凌官方网站(www.stopbully.gov)上,有一个醒目的标题,是“Be more than a bystander”,即不要只做一个旁观者。
告诉孩子,如果你遇到别人正在被霸凌,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转移霸凌者的注意力;或是立即去寻找离你们最近的可信任的成人;若什么都不能做,至少可以表现出丝毫不感兴趣,因为——关注的减少可能让霸凌停止。
记住,所有这些行为的前提都是“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
青榄君在上文提到,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容易遭受霸凌。那么,你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到底怎么样呢?现在你可以通过专业测试客观了解一下孩子当前的人际交往状况,发现孩子的优势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