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 | 《多宝塔碑》和隋唐墨迹中的捺画之比较
接着昨天的,今天来比较唐碑和隋唐墨迹中的捺画。
我们举颜真卿《多宝塔碑》几个字:
是不是觉得这四个捺,长得都差不多?的确如此,其由细到粗的过程,底部的棱角,出锋的姿态,如出一辙。这个拓片的字口特别清晰,我们能体会到刻工刀法的细致之处,甚至能体会到速度感。即便如此,四个捺,也看不出太大的变化。它们的方向的变化,是右字的结构本身决定的,不是笔画形态上的一种创造性质的变化。
我们再看几件墨迹。
这是《灵飞经》的四个字。“令”和“人”的捺的写法,和颜体是一致的,但你能体会到墨色变化,两个捺的姿态也有不同。而“之”字的捺,收笔是留住了锋。这种写法,颜楷几不曾有。这就是《灵飞经》比颜楷,至少比《多宝塔碑》这块石头高明的地方。
这是《转轮圣王经》里的两个字。捺笔按得更重,出锋后,红线标识的位置,会有一点点凹下去。就是说,这个凹,不是笔走到那里时故意凹下来的,而是因为后面压笔,再转变方向出锋,写完捺画后,就形成一个凹。另外,这个出锋显得特别饱满。看石碑或拓片,就不太能体会到这个东西。
再看智永的捺:
智永的捺,底部棱角通常不很分明,不同字中棱角的程度也不同。也就是说,虽有提按,但未到程式化的程度。“良”字的捺,用苏轼的话讲,有“骨气深稳”的赶脚。其实我也不太清楚这个词的意思,只是觉得有点意思。
还是智永的。“大”字的捺,肉特别多,但不觉得肥弱。“念”字的捺,来自于王羲之,当然可能收笔处理有点点失败。
通过对比,我想说的是,从变化的丰富性上来看,《多宝塔碑》是无法跟上述墨迹相比的。我们可以整字多的比较一下:
当然,除了笔画,结构上,《多宝塔》从头到尾,基本都是四平八稳。可是,人们极少指出《多宝塔碑》结构上缺乏变化的问题,却批评赵孟頫那种看似平正,实则内部充满奇宕的字,说它们是四平八稳、缺乏变化。之所以如此,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批评赵的人,没看懂赵字。第二,褒颜贬赵,政治正确。
赵孟頫《淮云院记》
那么颜体能学吗?当然能学。我相信纸上的颜体,是绝不同于石头上的颜体的。不然颜真卿真算浪得虚名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行书,你看他的用笔,腾挪跳跃,哪里有刻板?可惜颜真卿没有一件可靠的楷书墨迹传下来。
但是蔡襄有。学颜体,第一应该参考蔡襄,一个被忽略的书法家。蔡襄的这些小字颜体,写得秀润。后世,比如清朝人,把颜体放大,也能写出另一番风味。但若要小写,还得看蔡襄、董其昌。
蔡襄为何被忽略?因为跟苏黄米三家比起来,他的字看着不够个性,不太吸睛。这就好比瓜瓜斋公号文章,极少蹭热点,谈书法也谈不到继承传统文化的境界,不搞石破天惊、吸睛的东西,只是小打小闹分析个笔画的胳膊腿,所以阅读量一直上不去嘛。虽然上不去,但坚持了四年,后台批准可以插入广告。这是个好事情。读者您点击一下广告,不花钱,而我就有一毛钱收入。你转发一下,曝光量上去,收入也会多几毛。这样,我就有动力写更多的瓜文出来哈。
点击广告光荣,转发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