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凝聚淮镇力量,以文脉展现沧海胸襟(六)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以文化凝聚淮镇力量,以文脉展现沧海胸襟(六)

赵志忠

淮镇以军镇的建制出现之后,便成为了当时河间府献县的四大重镇之一,明代修建的淮镇古城、大慈桥、观风亭之后,这就构建成了淮镇的古城原始风貌。在明代淮镇就开始担负着御防南倭北虏的重任,淮镇作为滹沱河上的军镇,是河间府的重要店镇,大慈桥的修建就被明代官府提上议程,(关于大慈桥另有文述,此处略)。大慈桥建成之后,其淮镇官道(淮镇人称御路)通南达北,各地商船、行商汇聚于淮镇,其桥畔的水陆码头积囤着万千货物,淮镇也因此日渐繁华。
淮镇是历史文化名镇,可以说处处有遗存,步步有文化,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让这座千年古镇失去了众多古建群体,仅遗留下了明代的石马和些许残碑、旧迹遗存。这些古物遗存承载着古镇的繁荣兴衰和历史的沧桑,千百年的历史,搭起淮镇不屈的坚毅精神,形成了淮镇特有的文化脉络。
在滹沱河岸边的水陆码头,一百二十米的大慈桥横卧如虹,淮镇古城、现风亭、碧波亭、关帝阁、戏楼等,构成了历史上的淮镇原貌。大慈桥上人来人往,桥下商船如梭穿行。云集的商贾,沸腾的码头,热闹的长街,拥挤的人群......如今,都散落在历史碎片和淮镇人记忆之中了。赶集上店,是淮镇人经常说的一句话,这或许就是对这段历史的追忆吧!
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就是将这些记忆串珠成链,延续淮镇千百年来的不朽的文脉,告诉当代淮镇人昔日淮镇的辉煌,以佐证这座千年文化古镇的灵魂和根基。
淮镇给外地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物,而是明代的石马。石马把淮镇的文化传承从明代开始,经清代、民国一直贯穿至今。石马已经成为彰显淮镇地域文化的地标,是乡愁的代名词,外地人向往、本地人留恋的精神寄托。
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就是提升淮镇的文化软实力,传承和宏扬淮镇先民所创造区域文化,作为构建精神家园和增强文化古镇,历史名镇内在要求。在小城镇建设中,守护历史根脉、留住乡愁记忆,为魅力淮镇的发展凝聚强大合力,为延续千年文脉、创造美好未来,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对淮镇的民风、民俗都给予充分尊重,并对明代石马等文物给予重点保护,这在全国重点镇的建设中延续淮镇文脉,以此保证历史名镇的文化品位。
在梳理和整理的过程中,可按文脉的五种文化进行分类,以农商文化、河路文化、侠义文化、仕宦文化及回汉民俗文化归类,并根据淮镇的历史、自然风貌、人文个性,来定位淮镇的文化形象。打造文化景观带、复古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物,增建一些文化设施等。让淮镇镇区或村庄的建筑既有易居功能,又有浓重的地域文化特色。
我们可以大胆构想一下淮镇未来的蓝图,在镇区中心的石马广场上,行走在复建的碧波亭、大慈桥、观风亭、戏楼及淮镇古城中,吃着金丝小枣,观赏着淮镇关东拳的演练,在戏楼听着老戏......
留存记忆,记住乡愁。淮镇文化是载体、是纽带,保持古村落,挖掘整理淮镇的回汉民风、民俗、风味小吃,正是通过把古镇的文化遗迹留存下来,为淮镇增添更多的历史厚重感。
(待续)

作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