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二十六: 最早印刷的报纸《开元杂报》 ​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李  英  张耀崑

编辑:赵志忠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二十六

 最早印刷的报纸《开元杂报》 

编者按:征得旅居北京的献县淮镇籍老乡张树栋老先生的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起,全文刊发老先生的《中华印刷史典故》(又称《中国印刷之最》)一书。本书荣获五项殊荣:1、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2、国家科技部:2015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4、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5、第四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此书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国印刷之最》和《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增补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将这些堪称印刷之最的史实与典故,连同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以及当代印刷新出现的典型事例汇集起来,择其要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当代四篇,作简要与通俗地记述。以期扬我中华文化,鼓我民族士气,还一个文明昌盛的中国于世界民族之林,张树栋先生如是说。这本书将故事性与科学普及融为一体,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华的印刷文化。这也是诗眼看世界为老先生刊发的第二本书,张老先生少年求学离乡,在中国印刷史学多有建树,著作等身,令人钦佩!作为乡贤,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数次献书于家乡献县。从本期开始,请大家和我一起共同走进淮镇人眼中的中国印刷史史学中,走进淮镇人的印刷世界。同时,也诚邀旅外的、本土的淮镇人及在淮镇工作过、学习过的社会各届人士为构建中国·淮镇贡献一位力量,诗眼看世界,现以种下梧桐树,诚待凤凰来。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李英:研究馆员,中国印刷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中国印刷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作为展览策展人,其策划的“中华印刷之光”展览足迹已踏至亚、非、欧、美四大洲20个国家。作为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印刷史词条。其专著《中国彩印二千年》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项目,于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立项,版权输出,由设计媒体出版(英国)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二十六 

最早印刷的报纸《开元杂报》

我国最早出现的报纸是“邸报”,是手工抄写的。而邸报这一称谓,原由“邸”字而来。“邸”是高级官员的住所,我们现在叫它“官邸”。在古代,它是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所在地设立的办事机构。唐朝有个叫颜师古的弘文馆学士说:“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按郡国皆有邸,所以通奏报待朝宿也。”《中国报学史》的著作者戈公振先生进一步解释说:“通奏报云者,传达君臣间,消息之谓,即‘邸报’之所由起也。”意思是说,在古代,各地方政府都在京城设有官邸,派员长期驻守,负责在君臣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传递信息。中国地域辽阔,所设州郡众多,各州郡在京城所设的官邸林立。为信息传递上的方便和迅速,由当时的“上都进奏院”把信息编印出来,通过“上都邸务留后史”传递出去,可以说这是当时上情下达便捷而迅速的一种最佳选择。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报纸印刷”应运而生,势在必然。
印刷术发明后,最早采用印刷的报纸是《开元杂报》,而最早记载《开元杂报》的是唐朝的中书舍人孙樵。孙樵(字可之)在其所著《孙可之文集·读开元杂报文》中说:
……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
《中国雕版源流考》的著作者孙毓修先生在其名著《中国雕版源流考》中,记载了当时江陵杨氏收藏有七页《开元杂报》事,说:
近有江陵杨氏藏《开元杂报》七页(原注:孙可之文集有读开元杂报文当即此也),云是唐人雕本,叶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字大如钱,有边线界栏,而无中缝,犹唐人写本款式。作蝴蝶装,墨影漫漶,不甚可辨。
著名印刷史家张秀民老先生在其名著《中国印刷史》中谈到了这件事,并附有图片一幅。图片上的文字与《孙可之文集》所载完全吻合。听说原件保存在北京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结识了北京广播学院的罗建平先生。罗先生说《中国印刷史》上刊出的那张图片是北京大学文学系一位书法家根据《孙可之文集》和孙毓修著 《中国雕版源流考》一书的说明仿制的。据说原件已在“十年动乱”中被毁,后又重新仿制了一幅。并且罗先生正是这幅仿制图片的收藏者。笔者随后亲赴罗先生府上鉴赏了这幅图片。根据唐代文学家孙可之在《孙可之文集》中的记载和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的描述,联系到中国远在唐开元之前已有佛经佛像印刷,且有不少实物遗存等情况,因此可以说“唐代《开元杂报》是中国早期印刷品之一”之说是可信的。它比欧洲最早印刷的报纸要早九百多年。
随着雕版印刷的不断扩展,到了宋代,报纸印刷也从类似于《开元杂报》的官方印报扩展到民间,出现了许多抢先发布小道消息、颇受社会欢迎的“小报”。
宋朝的报纸,名目繁多。有《朝报》、《内探》、《省探》、《衙探》等多种。其中,除由门下后省每日编订、报行天下的《朝报》之外,其它多为“小报”。对于宋代的“小报”,宋人周麟之在其《海陵集》中有《论禁小报》文,他说:
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招,某人罢去,某人迁除。”
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曰:“小报到矣”!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密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望陛下深招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侧;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之。
宋朝的小报多到需要政府明令禁止的程度,可见数量之巨。到了明朝,出现了采用活字印刷的《京报》,报纸印刷也随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根据印刷术在唐朝的开元年间正处在推广应用时期,加之又有《孙可之文集》和《中国雕版源流考》的相关记载,应该说《开元杂报》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印刷报纸之说是可信的。
《开元杂报》的印刷时间在唐朝的开元年间,即公元713—741年,比欧洲最早的印刷报纸早了900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印刷报纸,也是印刷术发明后的早期印刷品之一。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