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二十九 :木制字盘,王祯发明转轮排版 ; 翟氏父子 ,痴心仿印初编续编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木制字盘 王祯发明转轮排版
翟氏父子 痴心仿印初编续编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木制字盘 王祯发明转轮排版
翟氏父子 痴心仿印初编续编
在活字印刷发展史上,功勋卓著而又可考者,于毕昇之后,当首推王祯。
1、木制字盘 王祯发明转轮排版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古代著名农学家。著有《农书》存世。他精于农学、机械学和印刷术。他虽一直官居县令,但他的作为与一般官员截然不同。在任职旌德县尹期间,他教民农桑,建桥修路,施药救人,推广先进农具和技术。为排印自己撰写的《农书》,他创制了转轮排字架,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并撰文《造活字印书法》,为后世留下了有关活字印刷工艺技术的珍贵文献。说到他的《农书》,有一段小故事还很耐人寻味:
王祯写完《农书》后,便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份呈送给上级机关江南行省。江南行省的长官欣赏此书,便把它作为贡品献给了皇 帝元武宗。元武宗是行伍出身,不喜欢读书,见一个下级机关居然拿一本书作为贡品呈送给他,便气不打一处来。他看都不看,便随手在《农书》封面上写了一行小字:“这算甚么贡物?作者该打板子。重打47次,钦此。”在场官员见了都哭笑不得。值得庆幸的是王祯没有在场,江南行省的长官向皇帝保证回去再打,但打与不打那就在两可之间了。而王祯的《农书》从此石沉大海,默默无闻地压在了国家的文案柜中,直到元仁宗即位后才重见天日。元仁宗喜读书,重人才,读了王祯的《农书》,不禁拍案叫绝。他随手抹去元武宗写的那行打板子的小字,重新御批:“多印多发此书,让全国地方官人手一本,以指导农业生产”。
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除首尾带有引言性质和说明创制原委的简短文字之外,以“写韵刻字法、馊字修字法、做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做盔安字刷印法”等六段文字,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他发明的《造活字印书法》的全过程。其中:写韵刻字法、馊字修字法,属活字制作;取字法和做盔安字刷印法中的“做盔安字”属拣字排版;做盔安字刷印法中的“刷印法”属施墨印刷;造轮法和做盔嵌字法,属贮字工具和拆版还字。
整个工艺虽有改进,但仍类同于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其工艺过程可归纳为:
(1)按照韵书手书字样,并将写好的字样反贴在木板上;
(2)在贴好字样的木板上刻字;
(3)将刻好的字版用细齿小锯锯成一个个单个活字;
(4)将单体活字修理整齐,并用“准则”测试,使其大小一同后另贮别器;
(5)将测试好了的活字按韵排放在特制的转轮盘内;
(6)在转轮盘内拣字排版;
(7)施墨印刷;
(8)拆版还字于转轮盘内,待用。
从上述不难看出,王祯发明的《造活字印书法》,较之毕昇早期发明的活字印刷,进步明显。其主要成就在于:
(1)发明转轮排字法,创制转轮排字架,改以往排版的“以人寻字”为“以字就人”。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排字效率,为利用机械进行排版之先驱;
(2)活字大小、薄厚,由毕昇“薄如钱唇”的方块形,改为大小一致的方柱形,基本解决了拣字排版中的木活字遇水膨胀和排版不便等难题;
(3)改毕昇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物质固版为竹木夹条固版;
(4)对活字大小、高低规格要求较严,并立“准则”,用“准则”测试、检验,使活字大小一致。
王祯为活字印刷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2、翟氏父子 痴心仿印初编续编
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教书先生,姓翟、名金生,字西园,家住安徽泾县水东村,是一位能诗善画、颇有艺术才能的人。它以教书为业,深感当时一般人的著作,因雕版印刷费用太高,无法刊行,致被淹没,十分可惜。遂不顾“家徒壁立室悬磬”,按沈括《梦溪笔谈》所记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书法进行仿造,把半生精力都倾注在了研制泥活字排版印书上面。
翟金生很有毅力,他不仅自己夜以继日地研制泥活字,而且还让他的子孙乃至外甥、外孙和学生同他一起劳作,一干就是30年。在这30年中,他自制泥活字十多万个,分大、中、小、次小、最小五种,皆为宋体。制作方法是“搏土爇炉,煎铜削木,直以铜为范,调泥埏直,磨刮成章。”意思是说:先制木模或浇铸铜模,后造泥活字,再入炉烧炼、加工修整。只可惜,他没把制作方法和整套工艺更为详细地记录下来。由于制作程序复杂,加之经济上的拮据,使他耗费了30年的心血,才如愿以偿地做完了他立志要做的事情,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试印了自己的诗集《泥版试印初编》。可此时他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书中注明,他与其子翟一棠、一杰、一新和发增等同造泥字,孙子翟家祥、内侄查夏生检字(即排版),学生左宽等校字,外孙查光鼎等归字(即拆版还字),自己印刷。为了纪念这次试印成功,他把试印的这第一本诗集取名《泥版试印初编》,简称为《试印编》。书中,翟金生用四首五言绝句《自刊、自检、自著、自编》,把他耗费半生心血研制泥活字印刷的心境、思路和感受表达的可谓淋漓尽致。诗文是:
自刊
一生筹活版,半世做雕虫;
珠玉千箱积,经营卅载功。
自检
不待文成就,先将字备齐;
正如兵养足,用武一时提。
自著
旧吟多散佚,新作少敲推,
为试澄泥版,重寻故纸堆。
自编
明知终覆罄,此日且编成,
自笑无它技,区区过一生。
翟金生给他自制的这副泥活字起了个名字,叫“泥斗版”,也称澄泥版和泥聚珍版。有人怀疑毕昇发明的泥活字不坚固,触手即碎。但后人多次实验证明,用胶泥(一种特质的粘土)经筛选、水浸、锤打制成的澄泥活字,经过烧炼,其硬度会像石头一样的坚实。清人包世臣在为其《试印编》所作的序言中说:木字印二百部,字划就胀大模糊,终不若泥版之千万印而不失真也。
为证实包世臣之论断,笔者在第一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上,曾商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秉伦教授,将其带来的翟氏泥活字当众从一米多高的胸部直摔在水泥地上,大家亲眼目睹了这枚完好无损的泥活字,进一步证实了毕昇发明的泥活字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此后,翟氏又用他自制的泥活字排印了自著的《试印续编》和黄爵滋的《仙屏书屋初集》、翟廷珍的《修业堂集》和《水东翟氏宗谱》等多种书籍。到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让他孙子翟家祥排印《水东翟氏宗谱》时,他已是83岁的高龄老人了。
翟金生用半生心血自造泥活字,证实毕昇发明的可行性、实用性,功不可没。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载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