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天坛拾零
时间过去了近三十年,我依然记得第一次去天坛时的经历。
那是我第一次来北京,有位大学同学带着我去了天坛,也许是因为行程仓促,天安门、长城、颐和园之类的大景点将来我一定会去,既然同学征求我意见,我也得选个看似有点“品位”的。
选择天坛也是考虑,那是离同学单位最近的景点。
年轻时不懂事,对一个景点的认知,仅仅因为知道它的名字而已,我们在物理书上知道,天坛公园有个回音壁。去天坛公园也是冲着回音壁去的。
当年,旅游景点的人非常少,我记得在回音壁里,好像只有我们两个人,可我当时的心思仅仅在到此一游上,见到了回音壁,我的心愿就算了掉,至于看到了什么,我是一点没有走心。
不过,那次去天坛,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些东西,那就是,七十二长廊附近有老人唱歌、唱京剧,一人唱歌,边上还放着音乐;一个人唱戏,边上一群人拉着二胡、打着锣,我特别喜欢这样非常生活化的场景。
也许这个场景让我走心了,当时就觉得北京比广州好,这个场景当然不是激发我从广州来北京的动因,但是,它一定发挥了作用。
去年,为了写好天坛的文字,给关注我的老张哥以回想,我去了天坛很多次,并写了《一念天坛》,可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后来我又去天坛求证过几次,终于知道了其中的端倪。我是在写天坛的历史和景色,可我不知道天坛的人文,天坛承载了很多北京居民几辈人的记忆。
比如某棵树,是某家几辈人都练习“骑马”的地方,哪一片花草中,某家人常常在那儿躲猫猫。天坛对于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景点,而是一个家族的共同记忆。我一个外地人,如何能融入其中,理解他们对天坛的所思所想、所记所忆,写出他们心目中的天坛,几乎是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我答应老张哥,我一年四季都会去天坛,争取能写出他们老北京的感觉。
我像以前答应的,一年四季我都要去。
时令刚到立秋,我就决定再去天坛了。尽管我知道,当银杏树造就的金光大道呈现在面前的时候,当落英缤纷后铺就彩叶大道的时候,那是天坛最美的时刻,我还得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去,以不断完善我去天坛的记录。
不想再花钱去祈年殿和圜丘了,那地方去的次数太多了,说心里话,写完资料,那个地方几乎没有太多的感触了。反而是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值得深度地看看。
今天运气真的不错,天坛的被宰牲亭和北神厨都开放了。
以前在先龙坛看过神厨和宰牲亭,可那地方保留的只有建筑,基本看不出个究竟,不像天坛这边保留的还是比较好,尤其是宰牲亭里还保留了当时的灶台、铜锅和清洗池,让我们能大致地欣赏到当年的情形。
我特意地去看了一下宰牲亭前面的水井,虽然是新修的,但是这口井完全保留了古制,尤其是,八边形的顶上开了一个正方形豁口,豁口在井口的正上方,说明,这口井的水真的是连通了天地的灵气。
随后,我又去参观了北神厨,神厨变成了展览馆,主要展览祭祀时的祭器、服饰、乐器、礼器等,这里展览的物件大多是清朝后期的,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简单地看了一下祭祀的依仗,别的就没再多琢磨。
绕过祈年殿北墙外,我往西进发,我要去看看双环万寿亭,记得不久前,李老有次发朋友圈,图片就是这个双环万寿亭,我当时记混了,以为这是陶然亭公园的建筑,后来被李老笑话了一番。想想也是,这是当年乾隆为庆祝母亲五十大寿专门设计的“艺术造型”,全国仅此一座,我怎么给弄到陶然亭去了呢?
双环万寿亭建于乾坤六年(1741年),当年他母亲五十大寿,这是两个圆亭子套合而成,亭子交汇的地方是一个寿桃的形状,造型奇特、端庄匀称。早先也许是建在宫里,后来移植到天坛公园。我来瞻仰一下,主要是为了加强记忆。
顺带说明一下,这附近的三座亭子都非常别致,一个单面看似单亭的建筑,另一面看是一个扇形亭子,此外还有两个方亭交合在一起。这都费了设计师一番苦心。
接着我又直奔斋宫斋宫以前去过,这次还是想去复习一下,因为脑子里几乎没有太多的概念了,只记得这里是皇帝祭天前斋戒三日的地方,斋戒期间不能近女色、办刑狱、处理公务,别的都没有印象了。
斋宫的正殿是座无梁殿,这里是皇帝祭天整装待发,或者接见大臣的地方。在这里我还是学习到了一点知识。
在北京的九坛八庙的九坛中,有天坛、地坛、先龙坛、紫禁城这四个地方有斋宫,且等级和地位在主殿上体现出来,一个是主殿屋脊的脊兽数量,二是正殿的屋瓦颜色,三是丹陛的图案。
地坛、先龙坛的斋宫的地位是一样的,低于天坛和紫禁城里面的斋宫。因为他们的脊兽是5个,而天坛和故宫的斋宫脊兽是7个;只有故宫的斋宫盖的是黄瓦,别的都是绿瓦,且丹陛是祥云图案,紫禁城里的斋宫丹陛图案是龙。如果不通过介绍,真的不知道这些。
今天还有一个地方想去,那就是神乐署,可惜还在装修之中,跟神乐署的缘分只能以后再续了。
虽然觉得今天的收获挺大的,可跟我内心的要求,还是有很大差距。过东门的时候,看见网红打卡地(健身区)还是人头攒动,无奈我对这样的户外活动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就绕过去了。
当年,对天坛的印象是里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在我好像静不下心去欣赏这些东西。
也许,那天我能乐意地介入到天坛健身的大爷大妈群众,我就算是融入到天坛,或者说天坛周围人的文化里了,那时候写天坛,估计就能得心应手了。
斋宫前的丹陛上确实是云纹图案。
斋宫正殿前面的石阶装饰
斋宫的无梁殿,眼力好的数一下脊兽。
斋宫的皇帝寝宫。
对比图。
无梁殿正厅
无梁殿前的铜人像
双环万寿亭
内部交汇的桃形
成贞门
皇穹宇
回音壁外的仪门
圜丘
天坛十大美化树
斋宫
斋宫的钟亭
南面看普通的四方亭,其实是扇形的。
连体方亭
祈年殿背影
仪式中的座椅
钟架子
祭祀品之铜马
祭器铜执壶
宰牲亭和水井
七星石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